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提纲)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提纲)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过程。基尼系数为0,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基尼系数为1,表示全部收入中用于不平均的比例为100%,居民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全部居民收入归一个人占有。最近美国千方百计抬高国际油价,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迅速对石油需求量大时难免受挫,从而达到扼制中国的目的。据说,美国政府规定不许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目录达7000页之多。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提纲)

一、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国内外背景

●国内背景

1、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1949~1980年发展目标:解决温饱问题

1980~2002年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数据表明:

2001年中国GDP为11310亿美元,居全球第6位,列美、日、德、英、法之后。

2000年,我国产业结构比例为:16:49:34属中下水平。

    我国就业结构比例为:50:22.5:27.5属中下水平。

    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1%,属低收入国家水平。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0.417超出警戒线。

    我国生活质量指数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54,居中下等水平。

2000年,我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6%,低于中等发达国家。

2000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位居全球第96位,居中等水平。

2002年,我国国际竟争力排名第31位,呈上升趋势。

2、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国民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若隐若现,积极成果有所流失(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

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开始暴露。

3、改革发展20多年的经验教训的必然要求

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发展滞后;

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城市失业与贫困问题;

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破坏;

加入TWO带来的压力

●国际背景

1、经济全球化

2、国际社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

——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倡导;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环境与发展宣言》。

3、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巨大压力

——“世界工厂”与世界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的矛盾;

——进口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提高;

——面临大量的贸易磨擦(反倾销案、贸易壁垒);

——面临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

●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问题

2003年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二、实现“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

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我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严格的城乡分割政策,人民公社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这种过渡形态,延缓了社会转型的进程,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现状:

1958年15.5%

1978年18%

2002年39.1%

世界平均水平49.1%

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当于 英国1850年(37%)

           北美1910年(41%)

           日本1950年(38%)

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

世界城市人口发展情况:(城市人口/总人口)

19世纪初    2~3%

20世纪初    13~14%

目前(2002年)  50%

2020年(发展中国家) 50%

2030年        60%

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之时,“三农”问题重要是发展农业生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时,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

*通过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

*通过工业化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通过深化改革把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社会化;

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

现在      50%

2020年      1/3左右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积极而稳步的实现这种转变,避免大规模社会变迁可能产生的混乱和震荡,需要从城乡两方面努力: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解决城乡制度结构矛盾,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为进城务工农民创造就业机会、生存条件;

加强公共管理;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妥善处理农村土地问题,避免无稳定非农职业的农民沦为流民;

*加大对农村、农业投入,加大对种粮户补贴;

2、统筹区域发展

——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共同发展。

*鼓励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

*支持帮助内地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影响区域发展差距的原因: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比较:

西部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省区)

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71.4%,人口3.67亿。

中部地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

经济体制   自然地理

政策选择   历史文化

发展战略   市场潜力

全国598个贫困县,中西部地区占80%,集中了80%的贫困人口,80%以上的少数民族。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

——“八七”扶贫计划(1994~2000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

——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

●中西部后发优势,借鉴发达地区经验

●东部地区加强与中西部地区衔接与交融

●沿海地区某些产业向内地转移

●中西部人口向东部转移

3、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

经济是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动摇。诸多社会问题解决,也是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GDP是一个重要经济指标,但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不能反映人民生活实有的福利水平,经济不发展天下不能太平,但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被人们称为“拉美现象”的一些拉美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乃至5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70%,但由于贫富差距悬殊和其他社会经济原因,频繁发生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经济发展严重受挫。

解决社会问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img1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

●就业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据2003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报告,官方统计的失业人数为11.8亿,10亿人处于半失业状态,每年有5000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超出退出人数。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我国现在适龄劳动人口8亿多,比整个经济发达国家多3亿人以上。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就业拉动由八十年代的0.32个百分点下降到0.1个百分点以下;

城镇失业率8~10%

农村有1.5亿剩余劳力

●就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

50:22.5:27.5(2002年)

(2)收入差距

国际上通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差距程度。它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也可取0~100之间,我国采取前一种表示方法。基尼系数为0,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基尼系数为1,表示全部收入中用于不平均的比例为100%,居民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全部居民收入归一个人占有。国际惯例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之间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0.5之间则说明差距偏大,0.5~0.6之间表明差距悬殊,0.6以上为两极分化。因此,0.4是临界点,或是警戒线。

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为:

1988年0.341

1990年0.343

1995年0.389

1999年0.397

2000年0.417(超过警戒线)

中国社科院测定的结果如下:

1988年0.382

1995年0.445

其他学者测定结果如下:

1994年0.434

1998年0.456

1999年0.457

2000年0.458

2001年0.459

2002年0.460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978年2.37倍

1981年2.05倍

1985年1.72倍

1990年2.02倍

1995年2.47倍

1998年2.51倍

1999年2.65倍

2000年2.79倍

2001年2.90倍

(还有人认为收入差距被低估,可能达到六比一)

(3)社会发展水平

我国的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大体居世界中等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科技水平

2000年研发经费占GDP的1%,低于发达国家(2.3%)

中国科技地位的国际排名:(2000~2002年)25至28名之间。

全球竞争力排名:第43位(居中等偏下,巴西第33位,印度第38位)

全球科技成就指数排名:(0.299),第45位(居中等水平)

●教育水平

我国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1980年至1997年,从2.5%下降到2.3%,大大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2%)。

2000年,成人识字率93%

1998年,大学普及率7%

15岁以上公民受教育年限:7.85年

25岁以上公民受教育年限:7.42年

●卫生事业

卫生服务:1999年,我国每千人医生数1.7人

健康状况:2000年婴儿死亡率32‰(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

2000年居民预期寿命71.4岁(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

●生活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对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中国在第42个国家中,排名第41位,在17个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16位。

●综合国力(由于指标体系差异,不同研究者的结果有差异)

2000年,有人研究,将港澳计算在内,位居第5,超过法国。

2000年,中国现代关系研究所研究结果,位居第7,列美、日、德、法、英、俄之后。

2000年,中科院研究结果,位居第7,列美、日、加、德、法、英之后。

2000年,也有人研究结果,位居第9,列美、日、加、俄、法、德、澳、英之后。

2001年人均GDP为890美元(居中下),2002年人均GDP为1030美元(居中下)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持续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

(1)人口问题

2003年全国人口:12.9227亿

2020年14.5亿~14.9亿

2035年15亿多

对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

解决老龄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

(2)资源问题

●资源消耗:GDP增长10多倍,矿产消耗40多倍。

钢铁消耗占世界总量的30%

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的50%

煤炭消耗占世界总量的31%

原油消耗占世界总量的7.4%

按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经济翻两番,能源需求情况是:煤25~33亿吨(标准煤),有8亿吨差额。

●全国耕地面积:18.89亿亩,人均1.46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草原:58.95亿亩,人均4.95亿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水资源:人均淡水资源225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1/6中国城市缺水

●能源: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油资源占有量约等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0,过去20年,GDP增长9%,能源消耗4.2%

(3)环境问题

没有避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局部有所改善,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国内研究报考估算,大气污染造成经济损失占GDP3~7%。

5、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主要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我国经济振兴。

经济全球化是大趋势,只能顺应,不能回避。

标志:全球4万家跨国公司

——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3

——占世界对外贸易的2/3

——占对外投资、技术转让的70%

——占世界专利的80%

我国需要进口大量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将逐步提高。总的来说,进口大量资源支持了国内发展,但是国际局势变化和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也必须要密切地加以关注。

以石油为例,80年代,美国为了打垮苏联,其中一招就是压低国际油价,使苏联石油出口贸易硬通货收入减少,从而难以摆脱财政困境。最近美国千方百计抬高国际油价,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迅速对石油需求量大时难免受挫,从而达到扼制中国的目的。据说,美国政府规定不许向中国出口的商品目录达7000页之多。

最近国际油价上升的原因

△生产需求大

△中东局势变化

△美元贬值

△美国政界希望涨价

期货炒作

△美国战略需要

△伊拉克局势

△扼制欧洲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80~2000年,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根据亚行研究报告

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亚洲最大出口国

2005年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进口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加工厂,东莞生产的鼠标占世界总量的40%。

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迅速,例如:

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2年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5.2%,针对中国反倾销案16.5%,1995年以来,对我国反倾销案占发展中国家的60%以上。

我国资源依靠进口的比例:铁矿石50%

            氧化铝60%

            石油40%

(其中80%进口物质运输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那里集中了全球40%的海盗,对我经济安全威胁很大)

我国依靠高消耗资源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很大,其中:

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占世界第一

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占世界第二

img17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需正确处理的四大关系

1、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与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的关系

紧迫感  与 艰巨复杂性

理想追求 与 现实制约

统一目标 与 不平衡性、差异性

2、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各方面的承受度相协调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各个领域的改革、发展相协调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职能转变:谋划全局、战略

       健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加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4、着眼当前与放眼未来的关系

加强对社会转型前瞻性研究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建立相关指标体系

img18

(2005年12月12日在中层干部大会上的形势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