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效应研究_体育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效应研究_体育教育研究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效应研究_体育教育研究3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效应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普遍都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状态,包括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因此,我们对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效应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概念,构建理论体系,对指导体育健身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效应研究_体育教育研究

3 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效应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普遍都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状态,包括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复杂的,而又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具有发展性、变化性特点。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也就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刚起步,多数研究还处在对经验的总结上,实践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我们对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效应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概念,构建理论体系,对指导体育健身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对心理健康认识的分析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国学者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是我们对体育锻炼心理效应有更全面理解的基本点,因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所包含的不仅是对人们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且也包含本身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品质的影响。前者注重对人们病态心理的影响,而后者注重对正常人群心理的完善。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还没有形成对“心理健康”大一统的概念。不同国家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志: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高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十全十美的绝佳状态。”心理学家H.B.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个体成长观(personalgrowth)把心理健康解释为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潜能的最为完整的发展。Schultz,在1977年认为心理潜能的最佳发展取决于人在一生中是否能够成就某种事业。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良好状态。”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地估计;③生活目标及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个性的完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⑩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国内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有:①智力正常;②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③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④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⑤意志健全;⑥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⑦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⑧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⑨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整、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的观点叙述虽有差异但都认识到,并强调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调适的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我国对“心理健康”含义的研究相对较少,很大程度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出发的。今天,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一种“健康”观点是:“健康”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良好状态。这个观点是否很全面的概括了健康的定义呢?让我们看看原文:“Health is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mental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ore!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f infirmity.”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健康:不仅单纯的指人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应该全面的包括人生理(生物性)、心理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心理健康加以理解:①是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两个关系密切的部分。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里自我感觉心理状态的好坏(尤其指情绪的好坏),心理调节能力是指个体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到适当水平的能力;②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极端的健康是精神完美状态,极端的障碍精神病状态,而绝大多数的人是属于两极之间的状态;③是人们确定心理健康标准时常常具有完善性,是指一种理想境界。但实际上,心理健康标准只是反映了社会对个体良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而不是最高境界;④心理健康的标准很复杂。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心理健康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⑤是心理健康具有发展性、变化性特点。人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完善自己,在不懈努力中感受快乐和满足,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理健康;⑥是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状态。个体心理的不健康只是其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不健康,并不是心理的每一个方面都不健康。这样就可以避免把心理健康最本质特征——社会良好适应并列错误地理解。另外,我们在把握心理健康含义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首先,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完善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其次,心理健康状态是有等级的。可以分为心理不健康、常态健康、很健康。(www.guayunfan.com)

2.体育锻炼对心理疾病的治病与预防效应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疾病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心理问题不容易让人理解和发现,又难以用药物来治疗;体育锻炼是治疗与预防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

第一,体育锻炼对应激的作用。应激是机体对作用于自身要求的一种非特异性应答,它是机体保证生存最重要、最复杂的反应,涉及神经分泌系统和许多其他器官。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应激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和身体免疫功能的重要因素。由于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与巨大的压力感,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失业危机与就业竞争的冲击,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化冲击,利益调整中厚与薄的冲击,人际交往中诚与滑的冲击等等使现代人常处于应激状态下。主要表现为:易激怒、急躁、也争执及愤世嫉恨、激动、恼火、紧张等等。越来越作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体育锻炼无疑会对现代人们的这些应激状态起良好的抑制作用。体育锻炼在现代人们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起到健身作用,当紧张、压抑、烦躁、好争执时,体育场地是有效的平衡场所,体育锻炼是有效的宣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BonitaLong,1983)比较了步行—慢跑组、应激免疫训练组和一个控制组的应激减少效应。实验方法是让步行—慢跑组和应激免疫组,每周参加一次90min的有监控的训练课程;他们还在每周两次独立地练习自己的特殊技能,如此持续10周,结果发现,两个实验组都表现为:紧张、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明显下降;而且该效果在实验结束后的3个月内也保持较好。因此,最后实验提出:体育锻炼可能是一个对付慢性应激的方法。

第二,体育锻炼对焦虑的作用。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现代思潮的冲击,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各种事物失去一个权威性的价值体系作为评判标准。人们在追求更多物质利益的同时,社会变动给他们造成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愈加强烈,而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前景又不能很清楚地把握。因此,对应着的种种心理焦虑也就不断显现,如不时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烦躁不安、恐慌等。目前,借助焦虑量表(SAS),可把焦虑分为四级(类)。第一级,镇定状态。第二级,轻度焦虑。第三级,中度焦虑。第四级,重度焦虑。60年代,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就常用放松练习和自我系统脱敏两种程序来缓解和治疗人们的焦虑。人们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从脚趾肌肉、大腿肌肉、臀部肌肉、腹部肌肉、胸部肌肉、背部肌肉、肩部肌肉、颈部肌肉、到头部肌肉。每一次放松一个骨骼肌肉群并保持20~50秒钟,同时仔细体验个人肌肉的松紧程度,就可以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的状态。美国的心理学家ruzzelloetal在1991年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每天长于20min身体活动量,可有效地降低焦虑;②渐进性放松练习同身体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身体锻炼比渐进性放松练习更能有效地降低特质焦虑;③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我国也有资料表明,以有氧代谢率标准的中距离和长距离中慢速跑:变速跑,能够松弛紧张的情绪、消除过度的精神紧张和疏导被压抑的精神负担;集体性项目,如各种球类活动,可以通过培养人们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来抑制焦虑。

第三,体育锻炼对抑郁的作用。抑郁是所有心理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属更深沉的复合性负情绪。它可能是伴随着人生价值的失落感而产生的悲伤、恐惧、羞愧甚至负罪感。其持续的时间越长,给人带来的痛苦越大,其主要表现为悲观、低自尊、绝望。据统计的25%的抑郁症是由于各种精神压力造成的。克服压力是一种人类面对危险时所产生的天然反应,是一种直接由远古的祖先遗传给现代人的能力。压力曾一度被视为促使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便有处理压力的本能。但是,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压力不断出现,就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破坏。有专家推测,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21世纪将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峰期。到2010年,全球30%左右的人会患上此病。它是一种对人类影响最为广泛的心理疾病,同时,也是各国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医学健康护理及社会关注中心的专家花了20年时间,教人们通过冥想及其他放松练习去舒缓压力。研究人员发现,年轻男子经过中等或大强度的运动锻炼,如半小时以上的游泳运动等,能够主动和有效地应付压力,使患者在忧虑测试中的得分下降25%,并对患者大脑活动产生有利改变。同时,发现患者抑郁症的减轻与躯体的康复过程相一致,从而他们得出结论,体育锻炼是一种应付抑郁症有效的、安全的手段。另外,也有研究报道(HannaJbrdeta1.1988),在8周的身体锻炼后,患者的抑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并发现身体锻炼比放松练习和其他的愉快活动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紧密的关系,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都可以降低抑郁。

3.体育锻炼对心理品质的效应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治疗和预防锻炼者的心理疾病,还能有效地对锻炼者的心理品质产生影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到底可以产生哪些良好影响呢?这一直是国内外诸多研究者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体育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心理学家KGlBrown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是把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环境的能力。在我国,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琴森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指出,测定人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速度和智商的高低,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是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提高的重要方法之一。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研究指出,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脑的右半球。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潜力,发展人的智力。可见,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对体育参加者的认知能力有较好的培养,并使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获得锻炼,从而发展其智力,提高素质。

第二,体育锻炼对意志品质的影响。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人们顽强的意志品质。从事体育锻炼,既要克服客观困难,又要战胜主观困难,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意志行为,在锻炼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在提高自己运动能力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己的意志能力。如果一定要达到一项锻炼标准,就必须意志坚强,刻苦锻炼。在通过努力达到锻炼标准时,就会为自己的成功而高兴。同时,也会感到自己战胜困难的能力,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人们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增强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对人的意志品质的磨炼在于它总是与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的,总是与身体和心理疲劳联系在一起的。体育活动不仅需要克服肌肉酸痛,培养坚持到底的顽强毅力,而且在活动中还需要能理智地分析客观情况,辩明方向和弄清利弊,当机立断。能抵御外部环境的各种困扰,克服并抑制消极情绪和冲动,而不被一时的困难所压倒,也不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始终把握住既定的目标方向,是体育活动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要求。因此,长期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人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第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显示和发展。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既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又能达到实现自我的心理满足,这种心态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自我概念。有关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更容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关系更和谐,更有助于产生亲近感,消除孤独、恐惧的心理等。对于那些性情孤僻、优柔寡断、不愿与人交往、待人接物淡漠的人来说,不仅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如果把这些观念迁移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则能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使人的个性日趋完善。

一些研究发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表现出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智力特点,身体锻炼能强化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概念。Secord和Tourard等人将身体自尊(身体感情)定义为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身体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身体面貌的观念。它们均是存在于个体自我意识中的有关身体的认知与体验,对个体的身体锻炼活动能产生自我调节的作用。Tucker研究了男性学生肌肉力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在体重作为变量的情况下,力量与身体自尊、情感稳定性与外向和自信呈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能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Sonstroem认为,身体自我效能的改变,提高了身体能力和身体认可的总体水平,这两者共同对整体自尊做出贡献。自1984年以来,一些研究调查了各种身体活动与女性身体自尊和身体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如Skrinar等人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提高了女性的身体内部意识和身体能力。综观该领域的研究,我们认为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人格都有积极意义。

第四,体育锻炼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不仅只局限于对现代人们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所具有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其心理效应的重要内容。运动中的流畅感是人类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往往会忘却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对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乐趣和享受,并产生对运动过程的控制感。因此,可以认为流畅感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它来源于人们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的满足。当锻炼者通过实践锻炼活动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显示出自己的主体性力量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体验,即达到了主(人)、客体(运动)关系的协调一致。锻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锻炼过程中的人和运动之间的实践、认识、价值、审美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着人类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完善。一项研究(fMvette8Bundrick,1987)表明,体育运动是人们流畅感的主要来源,它是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流畅无处不在。人们在享受流畅情感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地升华了自身对运动美感的建立。温克尔(L.M.Wankel)在他的有关愉快感、流畅感和锻炼坚持性关系的研究中认为,锻炼的愉快感、流畅感,将使身体锻炼产生更显著的积极效应。首先,可能使参加者更容易坚持锻炼,从而使更多的参加者得到健康;其次,流畅感本身具有直接的健康效应,使参加者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美感。

总之,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不仅表现在对锻炼者的心理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如对应激、焦虑、抑郁等良好影响,而且对锻炼者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如对认知能力、意志品质、情感体验、人格等良好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人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提升人格品味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是非常显著的。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效应的专门化研究还是较少,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规律,为体育锻炼者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