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锻炼干预的研究

体育锻炼干预的研究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研究属于体育学与心理学学科交叉的锻炼心理学领域。刘新兰对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进行研究后发现,“体育动机不仅是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也是青少年维持有规律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王建智对中学阶段体育锻炼状况对学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体育行为的发生,对体育行为起促进作用;恶劣的环境阻碍体育行为的发生。

第四节 体育锻炼干预的研究

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研究属于体育学与心理学学科交叉的锻炼心理学领域。体育锻炼心理学相关问题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到重视,研究历史比较短。

国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观念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目的与动机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与行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坚持性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研究和其他研究等。

一、国外有关体育锻炼干预的研究

锻炼行为的产生常常被简单地看作个体对某一个健康威胁的反应,当个体认识到由于他们的静止生活方式而使他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时,就会采纳合理的建议、作出参加锻炼的决定。持这一观点的合理行动理论(A jzen和Fishbein, 1980)认为,人是理智的,当他看到危险时,会以一种最理智的方式作出反应,而意图是行为预测的最佳因子。事实上,研究结果表明,改变行为是一个困难的自我调整的过程,一种行为不太可能轻易地从一个人的生活中消除,意图并不是唯一的行为预测因子,对危险的感知只是行为改变的弱预测因子(Hahn和Renner,1998)。这一状况促使心理学家们设计出更为复杂的,包括多因素的预测理论和模型,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是怎样被激励起来改变久坐的生活方式,了解怎样才能鼓励他们应对锻炼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心理学家们试图通过这些模型来寻找最有效的行为预测因子。在所有的健康行为模型中,经过研究,有几个成分已经达成共识,其中包括行为意愿、自我效能感、结果期望。然而,静止的预测无法解释随着时间发生的变化,因此,有研究者试图考虑行为改变中的过程特点,以增加这些概念的预测力量。

梁建平(2000)以重庆市9所高等学校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认识和观念意识进行了分析,并对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提出了建议。杨春、夏冬生(2004)以安徽省3所高等学校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多维研究分析,对大学生锻炼的行为、意识特征的集中趋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生在对自我锻炼价值的认知上,长期受传统思想及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存在心理误区,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认知倾向还不够稳定;白光斌、吴杰(2004)对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朱飞、蔡华、于继岭(2005)对航海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缺乏运动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学校体育锻炼的环境、条件、场所、器械等设施不足,学生只能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选择便于开展的运动项目,健身活动方式受到制约。李亚蓓(2005)对苏北地区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及相应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后指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直接影响着锻炼的效果,而调查中,有79.8%的男生和56.6%的女生对体育锻炼很感兴趣或较感兴趣,也充分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是持积极态度的。刘杏芝、陈琼霞(2006)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后指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和体育情感水平均处于良好状态,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自我锻炼能力较差,体育锻炼意识尚待加强。

二、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方面的研究

盛昌繁等(2006)对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后发现,“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软硬件设施上的薄弱是目前影响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障碍”;孙立红等(2007)对山东省济南市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男女生的体育态度和行为都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体育态度明显好于女生;学校类别不同的小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刘新兰(2006)对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动机因素进行研究后发现,“体育动机不仅是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也是青少年维持有规律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王建智(2003)对中学阶段体育锻炼状况对学生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三、体育行为对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意义

(一)内隐体育行为对增进中学生健康的意义

内隐体育行为对中学生的健康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间接发生的。内隐的体育行为主要包括一些对体育认识、意识、价值观等。让中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进其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的形成,树立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有利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从而促进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

(二)外显体育行为——体育锻炼——对增进中学生健康的意义

吴耿安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行为可以降低抑郁、缓解焦虑、提高自尊等”。鲍冠文等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骨骼肌的生长发育,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诺斯等人1969—1989年进行了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减低状态性抑郁;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关。体育锻炼对焦虑的控制作用一般是与对抑郁的控制作用同时产生的,但可能存在一点不同,就是有氧练习可以降低抑郁,却不能有效降低焦虑。(提示:如果要改善身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联系。)

四、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烈文的影响行为的公式可知,行为主要受人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从人和环境两个方面来剖析影响体育行为的因素。

体育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人的因素:个人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将对其体育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对体育正确的、有深刻的认识将对其参与体育活动、关注体育信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人对体育的需要、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对体育意识、体育的理想、价值观念和个人的心情等都会对体育行为产生影响。

体育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包括体育活动场所的环境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体育行为的发生,对体育行为起促进作用;恶劣的环境阻碍体育行为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