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杀的干预

自杀的干预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杀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关爱和帮助不但可以消除有自杀倾向者的心理困扰,还可以为其共同分担一些痛苦及困难。②以往有过自杀未遂史,这将意味着再次自杀的风险性极高。⑧有血缘关系的人,亲密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有心理危机时易产生行为效仿。以上种种现象及征兆,可以为自杀的识别和干预提供线索和可能。(二)自杀的现场干预当遇到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给予他心理支持。
自杀的干预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许多因素导致的心理创伤可以导致人去自杀,那么必然有方法使企图自杀者能抹去心灵上的痕迹而“起死回生”。自杀是可以识别、干预和预防的。自杀干预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宏观层面的整体干预,如完善社会的管理体制,推行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自杀危机的社会干预体系等;在社会和媒体广泛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从源头上做好自杀的预防工作。

一、自杀的整体干预

(一)普及有关自杀的心理卫生教育

利用报刊、影视和网络等媒体和讲座、宣传栏等形式,面向大众开展有关自杀的心理卫生教育,提高民众对自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自杀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从个体来讲,自杀是一种导致生命丧失的行为,即使是自杀未遂,也往往造成当事人躯体的残疾或心理的严重创伤。对社会和家庭来说,自杀不仅给家庭带来不幸和沉重的心理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热爱生命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证明,面向大众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降低自杀风险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

(二)建立自杀干预体系

建立自杀干预体系,形成覆盖社会的自杀监控干预网络。可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心理、精神、医院管理等多领域专家合作,形成规范、系统的干预体系。收集自杀死亡者和自杀未遂者的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保护因素等,对自杀危机对象进行监控,指导各级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教育培训,对出现的自杀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统计和追踪,以便掌握社会的自杀发展动态,从全局提出自杀干预的策略。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自杀行为的发生,与人的心理素质低下、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以及缺乏必要的心理自我调节技能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素质,预防自杀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精神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功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力,进而促进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何适应社会和家庭、如何应付和处理应激,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自我认识,纠正错误观念和错误认知,改变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如绝对化、片面化的思维方式往往就是悲剧的根源。②培养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寻求负性情绪的合理宣泄途径,以消除自杀的情绪诱因。③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其人格,这是预防自杀最根本的方法。④加强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及爱好,消除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能锻炼。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社会群体的爱护及帮助是对自杀行为最直接的预防方式。关爱和帮助不但可以消除有自杀倾向者的心理困扰,还可以为其共同分担一些痛苦及困难。关爱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关爱,更主要是精神和心理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照顾。同时还要鼓励其他人员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帮助,并鼓励他积极寻求其他帮助。

二、自杀的具体干预

相对于整体干预来说,自杀的具体干预技术的掌握显得更为直接和细致,自杀的个体干预技术包括对自杀高危因素、自杀前言语和行为信号的识别,出现自杀行为时的现场干预技术等。

(一)自杀的识别

自杀一般是突然发生的,但自杀前都要经过自杀意念、动机冲突、自杀决策和实施自杀行为的过程。研究发现,从产生自杀意念到出现自杀行为一般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而且在此过程中,约70%以上的人会以各种方式在自杀前直接或间接向周围暗示,给自杀的识别和干预提供了可能。

1.评价自杀的高危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自杀者有以下主要的高危因素:①抑郁程度重,情感极度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事和人都不再感兴趣。回忆过去谴责自己,展望未来缺乏信心,面对现实则感到困难重重。②以往有过自杀未遂史,这将意味着再次自杀的风险性极高。③自杀征兆,企图自杀者有70%的时间都会发出想死的信号。如他们可能会说,“再见”了,“望你们保重”等暗示语,有的也就可能直言要自杀。④做好死的准备,如写遗书、将各项事务打点好、分发个人财产、寻求各种自杀的方法(使用药物、上吊等)。⑤性格或行为上的改变,如失眠、神情恍惚、注意分散、无欲状态,行为退缩等。⑥情绪突然欣快,这可能意味着自杀者认为自己可以“轻松”了,因为困扰他/她的一切问题都将“消除”。⑦自杀前一段时间生活质量下降,或自杀前几天有严重的人际关系冲突。⑧有血缘关系的人,亲密朋友或熟人有自杀行为,有心理危机时易产生行为效仿。

2.识别自杀行为的言行线索 如前所述,从出现自杀意念到自杀完成要经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自杀者在自杀前处于想死同时渴望被救助的心理冲突阶段时,观察其行为与态度变化中可以看出蛛丝马迹。常见的基本线索有以下几种。

(1)言语上的征兆:有自杀意念的人会间接地、委婉地说出来,或者谨慎地暗示周围的人。如“活着没有意思”;如果他走了,不要想念他等的话;常常唉声叹气,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感到气愤;有自杀行为的人常直接向人说“我想死”或“我不想活了”之类的话,或间接地跟人说“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或“我的生活毫无意义”等;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这方面的玩笑及拟定自杀计划(如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等),流露出无助或无望的心情;甚至突然与亲朋正式告别等。

(2)行为上的征兆:当自杀意念增强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于平常的行为。比如: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中断和其他人的交往,出现很危险的行为等);说过要自杀或有过自伤行为;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有条理地安排后事;频繁地发生意外事故;大量饮酒或吸毒,或发生性紊乱行为;收集与自杀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等。

以上种种现象及征兆,可以为自杀的识别和干预提供线索和可能。

(二)自杀的现场干预

当遇到有自杀倾向或自杀未遂者,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给予他心理支持。充分表示能够理解他们的感情并希望给予他们帮助。聆听他并询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向他解释如果得到帮助,他可以从以前的状态恢复过来并且可以生活得很愉快。与他保持紧密的联系直到所做的帮助有效果或危险已经过去。

(1)耐心倾听:保持冷静,问他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或发生了什么事情,并耐心倾听他诉说,让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痛苦并接纳他,如对他说,“你别急,慢慢来,我们支持你。”千万不要对其作任何评价和判断,也不要试图说服他,或试图提供简单的解决办法。自杀者不希望别人为他们作出判断、提供忠告或意见,他们希望的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不要打击对方或挑衅,如说“去做吧”。也不要分析自杀者的动机,如“你感觉很糟糕是因为……”;更不要和他争辩或试着解释,如“你不能自杀,因为……”对于自杀者来说,选择自杀是有理由的,甚至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与他交谈,询问他的感觉,为什么不想活下去,要倾听他们的倾诉。没有必要对他们的问题作出有效的解答,这也许对他们根本不起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理解,让其感觉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关心、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表达他们的忧虑。倾听的目的是让自杀者充分宣泄其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以稳定其情绪,恢复正常理性思维,为随后的干预做准备。

(2)进行专业干预:待其平静下来后,陪同或建议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如危机或自杀干预中心能提供紧急事件的劝告、帮助和转介,心理卫生中心可以提供系统的干预服务,心理医生可以提供帮助或可以将自杀者转介给有能力提供服务的人;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心理健康咨询员、心理分析学家和心理治疗师等精神、心理科专业人员经过特殊培训,可以帮助自杀者进行专业的危机干预。如果感觉到一个人自杀的危险性很高,要立即采取措施,不要让他单独待着,去除自杀的危险物品,或将他转移至安全的地方;陪他去心理卫生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如果自杀行为已经发生,立即将其送往就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3)启动社会和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共同参与救助:大约2/3的自杀成功者并不是非自杀不可,只是由于在自杀的前期和最后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救助,才产生无可挽回的结局。因此,要根据自杀者的实际情况,动员自杀者的家人、朋友、同事、单位和社区的人员,给其关爱、安慰和保证,保持经常性的接触,以消除孤独无助感,使其产生对家庭、亲友和生活的留恋,增强生存的信心。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消除引发自杀行为的导火索。

(4)重视对自杀未遂者的干预工作:据研究,自杀未遂者之中约10%的人最终自杀死亡,自杀未遂是自杀的高危因素已被人们所公认。不过,90%的自杀未遂者得以生还这一事实也昭示人们,做好自杀未遂者的救助工作,对于降低自杀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自杀未遂者进行有效的干预与治疗,是预防自杀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