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二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

曾 勇[1]

1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作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1.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运动中,并产生来自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工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1.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1.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1.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1.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地“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2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2.1不同的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

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战胜困难,越过障碍。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

2.2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

2.2.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

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2.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

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

2.2.3创设情境法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2.2.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2.2.5调整法

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

2.3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2.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3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二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主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4建 议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

[3]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

[4]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

[5]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

【注释】

[1]曾勇,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