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力和耐受力。通过体育锻炼等消遣娱乐活动,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恐惧、厌烦和急躁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的确信,体育锻炼能增进自信心。

(一)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释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 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以上认识,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多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必要条件。智力正常的人能正确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

(3) 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3.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的。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功能来说,可以归纳为本体因素与诱发因素两大类。本体因素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而诱发因素则是产生变化的外在原因。诱发因素通过本体因素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现实性。

(1)本体因素。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

①生物遗传因素。生物遗传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

②心理活动因素。心理活动即心理状态,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2)诱发因素。诱发因素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①家庭因素。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

②学校因素。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③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

1.体育锻炼与智力发展

人类用巨大的精力研究如何开发自己的智力,不断探索与人的智力有关的各种因素,以求在最短的年限发掘出最大的智力潜力,在最长的年限保持和发展这种潜力。有的研究已初步表明,记忆和智力是一种化学物质特性,由细小的蛋白质分子——多肽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的运动与大脑工作状态有关,工作条件愈适应、愈良好、愈灵活,对信息的辨别也愈精确。实验证明,营养、疾病等一些直接作用于人体生理机能的因素,可以对这些至关重要的化学物质分子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对智力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体育锻炼与精神情绪

情绪的变化影响人的肌肉、血管、内脏及内分泌腺的机能。实验证明,人处在良好情绪时,其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乃至运动系统都处在良好的适应状态;而人处在不良情绪时,如忧虑、沮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则不利于人的健康。体育锻炼之所以可以影响情绪,这是因为:

第一,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的心理保持适宜的紧张度。人体各器官系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总保持在相应的紧张状态。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力和耐受力。通过体育锻炼等消遣娱乐活动,可以克服人们对快节奏生活的恐惧、厌烦和急躁的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

第二,体育锻炼锻炼可以减少和避免各种身心疾病。现代身心医学认为,人体的某些疾病主要是由不健康的心理而引起的,可称之为身心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神经性皮炎等。心理学认为,人在参加身体锻炼时,有机体产生各种生理变化,同时也产生了心理的活动,对意志品质和性格都起到良好的影响,使人的心理日趋健康,可以有效地防止身心疾病的发生。

3.体育锻炼与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评价。调查表明,身体训练能改善自我概念。在一些来自持续锻炼的心理影响中, 自我概念被认为是最容易改善的。忧郁症病人有典型的低自我价值观,体育锻炼改善忧郁症的机制之一就是提升病人的自我知觉。 自信心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的确信,体育锻炼能增进自信心。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选择锻炼内容,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加个体的自信心。

4.体育锻炼与个体心境

为了达到积极的状态、改善不稳定的状态而进行体育锻炼, 由于是主动参与,并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因而个体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积极、稳定的。这种比较持久而弥散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心境,它与个体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等相关。改善恶劣的心境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需要,而体育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方法。比如在平常的条件下,缓慢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程度。

5.体育锻炼与社会心理适应

长期锻炼能改善体能与身体素质,参与者可体验到体力工作能力的增加,感受到日常工作有更充沛的精力,较少有疲劳乏力感;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使个体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体育锻炼能磨炼意志、增强信心,提高对真伪、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达到强健心灵的效果。

总之,体育锻炼能提升人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使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类自身提出的新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