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_在创新中前进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_在创新中前进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_在创新中前进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曾 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与快速更新,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现代化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_在创新中前进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曾 智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与快速更新,使得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于是现代化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断实践,与时俱进,用“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等理念为指导,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完成“愿学、能学、会学”的发展过程。我国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纳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在现代化方面也有很大改进。这些本应显著地提高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实际水平,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校园文化环境已经不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符合现代化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相对滞后,许多学校在校舍建筑、仪器设备、文化景点等硬件部分有了很大变化,但作为校园文化的软件部分如意识层面和制度层面变化不大。

校园文化亦称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一般说来,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汲取的学校文化形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它体现一所学校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校风。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文体活动、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www.guayunfan.com)

美国文化学家尼勒在《文化的冲击》一书中说:“文化是永恒的,但总是在变化着的。当某种文化的一些方面比其他方面变化得更慢时,我们就面临着被称为‘文化滞后’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育人环境的一部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学校在物质层面的表象化,又是全校师生员工在意识层面的具体化,也是学校在制度层面的直观化的综合。这就决定了营造一个新型的校园文化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其根本是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思想,关键是从实际出发、从现在做起,出发点是教育创新。

一、传统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从今天来看,传统教育观念就是在商品经济时代,在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手段未实现现代化之前的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而目前的现代教育要求我们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要求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主体;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二者缺一不可。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

(1)师生的文化交流渠道单一、单向。教师的活动仅限于讲台,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交流基本上在课堂上。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而教师与个体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立体交往严重缺乏。

(2)师生在文化交流中表现多为上下级关系。由于传统赋予教师的“师道尊严”角色,加之教师在年龄、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便有意无意以长者、尊者、智者的身份和口吻与学生发生文化联系。

(3)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重“教”轻“学”,教师依据早已设计好的课程进行教学,把学生的头脑看作被动的“储存器”。

(4)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上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忽视了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造成教育单调、僵化,使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

(5)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得越多学生就懂得越多,致使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习惯于循规蹈矩,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就使师生间的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是在互相不理解、不平等的氛围中进行,造成师生疏远、关系淡漠的现象。同时,不平等的教学气氛、被动的学习过程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失去了主体参与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波兰教育学家切斯拉夫·库皮谢维奇在《学校和大众交流工具》中就曾经指出:“许多世纪以来,学校就是青少年的主要知识来源,是他们形成兴趣、标准、态度和看法的地方。为履行这项职责,学校主要依靠人们过去创造的材料,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些材料并使它们代代相传。通常,这些材料不仅内容保持不变,而且传授方法也一成不变。”传统教育思想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问题重视不够。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并过分注重教育适应社会的价值而忽视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不重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盲目地、急功近利地跟在社会要求的后面跑,随着形势的变化,时而重其政治价值,强调为政治和阶级斗争服务,培养“政治人”;时而又重其经济价值,强调为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经济人”。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本营,在我国的学生管理体制上多年来一直唱“同一首歌”,即学校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学校管理是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过客的监督防范型管理,虽然是从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条件的愿望出发,学校管理机构在增加,规章制度在不断完善,学校为管理所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大,社会却发出学生综合素质一届比一届差的感叹。

其实,视学生为过客的监督防范型管理,客观上否定了学生在学习上追求上进、人格上渴望成熟、生活上要求自立的特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下降了,也把学生渴望成熟、要求参与管理的欲望排除在外。学校的管理与学生期望之间形成对立和矛盾。学生认为学校不关心他们,学校防范他们,在学校事务中没有他们的地位和权利。学校认为学生不关心学校,不愿做学校的主人,不愿承担责任。学校管理与学生的实际行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学校管理愈严密,学校管理方面花的力气越多,学生就越觉得独立与参与的权力被剥夺,也就越强化着学生的无责任感和反抗心态,甚至有时会以变态消极行为表现自身价值,使学校的许多管理措施形同虚设。

从今天看来,我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太重基础而忽略创新。20世纪80年代,“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课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满足人类自身生活、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应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当作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教学评价本质上是对教育过程、行为及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价值观念不同,追求的教育目标也就不同。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传接,忽视能力的训练;强化专业的学习,淡化人文素质的培养。评价只看重分数量化的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变化,强调人对现实社会环境的被动适应。因此,高分、守纪的学生为优秀,获取高分成为学生奋斗的目标。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积极的进取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1.构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选择

当代青年主张“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张扬,现代教育理念要求:①作为教师,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原有的心理定势,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②师生的文化交流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③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只有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师生关系,师生相互尊重、情感融洽、彼此真诚相待,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有利于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的常识,领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只有在这种“自由”“平等”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2.现代教育呼唤制度创新

变被动管理体制为自主管理体制是时代的召唤。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合作与竞争空前广泛与激烈,经济的增长不再取决于自然资源或人力,而主要取决于知识和信息的运用与创新。因此,培养多功能、创造性人才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决定因素。

提倡学生自主型管理,客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主人翁地位,适当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把管理变成既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也使学生养成了勤勉、敬业、守纪、公正等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学校的管理更贴近了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学校的管理制度、措施也就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学生自主管理会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会受到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挑战,但我们不能投鼠忌器、因噎废食,即使出现一些无可厚非的问题,也要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为重,坚持不懈。当然,学校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鼓舞与自我激励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师主管阶段、师生共管阶段、学生自管阶段的逐步过渡,来保证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效果。

3.建立现代人才观的评价体系是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

评价体系体现教学的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也是引导学生努力的航标。今天,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民共识,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事,也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现代化人才观的转变,必须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以人格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下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社会的主动适应性,强调学生对市场的就业竞争力。这必然引起教学和管理思维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和管理方法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化正是校园文化转型的具体体现。

4.结合专业特点,创建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现代高职教育体制下的校园文化不是要对现实的校园文化彻底否定,而是对已落伍于时代,不利于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进行扬弃。学校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所处地理、经济、文化环境,营造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比如,医药卫生类院校,多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认识、寻找中草药,带领学生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参观,了解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现状、困境,探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发展的方向,到农村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开展当今医疗行业的各种不正之风、医德大滑坡的讨论,举办最新医学成果、最新医学动态的报告会等。通过丰富多彩又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正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那样,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通过切合时代特点的、切合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而把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发展的优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