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节外生枝”的思考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节外生枝”的思考

时间:2022-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节外生枝”的思考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节外生枝”的思考林欣欣[1]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比起语言文字这棵大树,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枝一叶,要想把这枝枝叶叶研究透彻,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大树,那是不可能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节外生枝”的思考_中小学教师队伍建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节外生枝”的思考

林欣欣[1]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但比起语言文字这棵大树,一篇课文不过是一枝一叶,要想把这枝枝叶叶研究透彻,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大树,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而不是扎在“花盆”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以教材为载体,做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宽课内”。适时地向学生注入新的内容,以课文连接灿烂的文化,让学生沐浴在大语文的海洋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的以教材为切入点,将课外文学作品引入课堂的做法,让我深深感受到大语文教育观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崭新面貌和蓬勃生机。但同时我也看到,有的语文课堂,为了让学生“求异”或“发散”,往往离开了文本,占用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交流搜集来的资料。这样把文本丢在一边,本末倒置,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一、“节外生枝”要适度

朱熹说过:“随语生解,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节”就是课文,“枝”就是在充分鉴赏文本的基础上,预设延伸阅读的环节。通过“节外生枝”,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体现“大语文观”,但是,语文课外延伸阅读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有位老师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先让学生观看老师制作的林冲相关图片,再阅读《水浒传》中的一段话,然后导入新课,接着观看电视剧《水浒》的一个片段。如此广泛的资源开掘,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接触课文的时间只有十来分钟,而学生最应当拥抱的课文,却在铺天盖地的资源中被边缘化了,正所谓“喧宾夺主,轻重不分”。由此可见,课外延伸并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合理,不能只追求课堂的轰轰烈烈,流于形式。(www.guayunfan.com)

二、“节外生枝”要把握好角度

(一)从作品角度延伸

如学习《望月》这篇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在赛诗拓展中沐浴“诗中月之美”,学完后,可以引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比阅读,在品读体悟中感受“眼中月之美”,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其次,同一篇课文,延伸的切入点不同,带给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就不同。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可以从“荷花”入手,搜集描写荷花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鉴赏,充分领略佳作语言的音韵美,引导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领会文章的精妙,这种阅读让学生初步接触了高品位的佳作名篇,既让学生积累了规范语言,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语文鉴赏能力,又锻炼了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表达的能力。也可以从“西湖”入手,引导学生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本课的前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尽管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夏日西湖的景色,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性格气质不一样,使得两首诗的写法和意境都不相同。苏轼笔下的西湖风云际会,变化多端,突现一个“动”字;杨万里笔下的西湖“怡红快绿”,色彩明媚,映出一个“静”字。这两首古诗语言浅显,画面动人,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描绘的景物都能够反映作者当时的心情。此时的苏轼刚经历过一场狂风骤雨式的政治风波,被外放杭州,此时“醉书”,“醉”得十分豁达。杨万里写作此诗时,郁郁不得志,诗中的荷花接天蔽日,正是自己精神的写照——出淤泥而不染。

这样,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在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借助一个主题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文本,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作家,更多的文本,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他们的收获也会更大。

(二)从作家角度延伸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清新秀丽,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但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他的作品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出示辛弃疾的其他作品,通过吟诵,不仅能增长见识、广博见闻,更能和作者息息相关、心心相印,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自豪地感慨:“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

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在对比赏析之后,可以发现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后,词风变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如学习《海伦·凯勒》一文时,把关于海伦·凯勒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海伦·凯勒,了解海伦·凯勒。阅读人物的传记,可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

三、“节外生枝”要注意梯度

笔者认为,针对年龄特征及知识储备、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级的课外延伸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低年段应以短小的歌谣、诗句为主,中高年级则以优美的名篇佳作为主;低年段一节课内拓展一两篇即可,中高年级则可以学习多篇,还可“举一反三”,在掌握了阅读方法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读物,鼓励海量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只要能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积累,效果定会像韩愈所说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基础一广,根底一深,无论是读书或是写作都能旁征博引,八面来风,学生就一定能把语文学好。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王英志:《李清照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注释】

[1]林欣欣,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