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学校文化的开发传承了区域文化

学校文化的开发传承了区域文化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人类选择了自己的文化,造就了自己喜爱的文化,同时造就了地域文化。而区域文化又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独特体现,因此,作为秦淮的教育人,更应当发挥学校和教师在秦淮区域文化传承中的主导作用,使得秦淮文化能够不断发展和发扬,这是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环节。各所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优势,主动深入社区,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送进社区,在社区中进一步宣传和弘扬区域文化。

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没有地域文化,学校文化就没有根基,没有学校文化,地域文化就很难传承。如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的道理一样。学校文化同样对地域文化的发展起着影响和促进作用。

学校是发展人、成就人的地方,更是地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地方。学校文化之于地域文化有示范、导向及辐射作用,又深深地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真正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谐共建。也只有这样的文化建设,才是一所现代化学校真正具有的文化品质、文化精神。

秦淮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依靠何种形式得以传承呢?依据文化原型理论,区域文化原型往往具有传承母文化与影响的功能。区域文化原型多半是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积淀在特定区域的文化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制约着人的思维、认知和心理、性格的生成与发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自然条件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多样是形成不同区域文化的基础,而在文化从简单到复杂,从形成到传承的全部过程中,人们的风俗和动机是无穷无尽的。正是这种无穷无尽的选择的可能性和人们选择的相对随机性,造就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而人们必须面对选择的统一性和选择性后的稳定性,又是区域文化得以产生和传承的基础。可见,人类选择了自己的文化,造就了自己喜爱的文化,同时造就了地域文化。

文化的传承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中叶起,就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传承演变的理论颇为不少,这包括进化、播化和涵化。通过这些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文化的进化、传播还是涵化,其核心因素应该是“人”,这里的人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普通百姓,有各种原因长期或短期迁徙至此的人,有精于修鞋的鞋匠,有满腹诗词的诗人,而学校和教师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承者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对文化传承选择性和统一性的作用,这种选择性和统一性,使得文化能够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通过对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我们秦淮教育人认识到,学校是向学生传承文化的主阵地,教师是向学生传承文化的传播者,这应当是学校和教师角色的基本定位。无论教学怎么改革,无论如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都不应否定学校和教师传承文化的使命。文化不是与生俱来之物,人的生命又十分有限,只能靠一代一代传承,这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重要性所在。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部历史积淀及其在当代的新发展。这是一个包罗万象、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人类就是在这种文化运动的演进中生存发展的。而区域文化又是人类灿烂文化的独特体现,因此,作为秦淮的教育人,更应当发挥学校和教师在秦淮区域文化传承中的主导作用,使得秦淮文化能够不断发展和发扬,这是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环节。在秦淮区,如夫子庙小学所倡导的孔子文化、凤游寺小学提倡的凤凰台文化、武定新村小学的秦淮花灯等,都是结合了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所开发的学校文化,发挥了学校传承文化主阵地的作用。

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作为区域文化传播的阵地作用呢?在这一过程中,秦淮教育从以下几点入手,增强了秦淮区域文化的传承力和发展力。

(一) 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让传统文化重获生命

秦淮区的各所学校高度重视区域特色文化在各中小学校的传承和发展,充分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和学校文化的结合点,通过对区域文化的挖掘打造具有区域特色文化的校园。各所学校都对呈现方式相对零散的区域文化,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整理。秦淮地区区域文化丰富多样,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所在区域特色,整理出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文化并进行吸收和加工。

例如武小从秦淮文化中提炼整理出丰富多彩的花灯艺术和剪纸艺术,并编制成《秦淮花灯口袋书》,把各类花灯资料整理成册,便于学习和利用,使得区域文化资源得到了重新的整理。凤游寺小学在开发凤凰台校园文化前期,利用了一学年的时间,组织学校师生,对学校所处的凤凰台遗址地区的地域资源进行了探寻,开展了“寻踪凤凰台”系列活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为凤凰台这一濒临逝去的文化符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寻踪凤凰台的活动中,全校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即使是低年级的同学也能够从他们儿童的视角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使他们获得在社区中开展活动的体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获得的感受及思考的程度一定是不同的,但一定都有收获。

(二) 用课题引领,传承区域文化。

坚持科研推进的思路,以教研课题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在校园中弘扬和传播区域文化的好方式、好途径、好载体。在区教育局《区域性推进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引领下,各校都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开发相关课题,例如凤游寺小学的《网络环境下的凤凰台文化建设》这一课题成功申报为国家课题,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研究扎实,成果显著,并即将结题。夫子庙小学,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视角,倾力于教育部重点课题《传承孔子教育思想:深化小学素质教育的校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这些课题的引领,让学校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 让文化教育走出校门,走进家庭,走进社会。

深入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区域文化的体验感受。如东关头小学地处明城墙脚下,学校开展了“为明城墙添块砖”的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了解和探寻明城墙的历史和现状,并走进周边社区,寻找遗失的城砖,为明城墙的修复尽自己的一点力气。这一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地域文化,增强了民族情感,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我们注重“小手牵大手”的传、帮、带活动,组织学生向家长宣传秦淮的区域文化,积极推进秦淮文化进家庭,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家乡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各校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传播秦淮文化。学校在开展各种各类文化活动时,也积极组织和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活动,让区域文化从学校走进家庭。

各所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文化优势,主动深入社区,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送进社区,在社区中进一步宣传和弘扬区域文化。如夫子庙小学充分利用夫子庙这一地域优势,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走进社区,给当地居民和中外游客介绍夫子庙以及孔子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让学校文化走向社会,着力提高学校特色文化辐射力,进一步拓展区域文化的人文精神。例如双塘小学根据自身特色开发的“击剑课程,提出“快乐击剑,快乐成长,品位生活”的目标,学校学生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的击剑比赛,成绩优秀。在第19届南京市运动会上,该校击剑队应邀参加击剑操表演,获得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近期,该校大队部举办了一次击剑冠军墙揭牌仪式,将奥运会的击剑冠军以及该校学生参加比赛的冠军头像挂在学校击剑馆的冠军墙上,以此激励鼓舞学生。双塘小学的击剑文化已经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