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传承创新

高等学校文化素质传承创新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我们在清华大学举行这个会议,首先让我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向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教育部各位领导、各位顾问、兄弟学校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以及有关同志、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与由衷的感谢!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存在,靠文化创新而发展。人的层次越高,文化素质相应也要越高。这就表明,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服务于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文化育人研讨会暨第五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开幕式致辞

教育部领导,清华大学领导,高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各位顾问,各高等院校领导,各位专家、同志、朋友:

今天,我们在清华大学举行这个会议,首先让我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向前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教育部各位领导、各位顾问、兄弟学校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以及有关同志、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与由衷的感谢!向同我们一起举办并单独承办这个会议的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领导、专家与有关同志表示真诚的敬意与衷心的感谢!

这个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就是为了在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认真贯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我国在从高教大国向高教强国的转变这一事业中,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将它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列,作为高等学校的四大功能之一,作为高等学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四大任务之一。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

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因为文化,人才从动物人变成社会人,从野蛮人进步成文明人,从低级文明人发展成高级文明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人类社会靠文化传承而存在,靠文化创新而发展。一切创新都始于文化的创新,始于作为文化载体的知识的创新。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我们讲,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是指教育的形式与手段是以“文”化人;我们讲,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指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强国须强文化,强国须强教育,而高等教育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而强国、强教育须强高等教育。社会越进步,情况就越如此。江泽民同志在交通大学百年校庆时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教育战线上的龙头。胡锦涛同志在重要讲话精辟指出:“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他还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激烈竞争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由此可知,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是何等精辟与深刻!

在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都是同文化传承创新分不开的,而且在本质上,就是高级文化传承创新的体现。之所以将“文化传承创新”单独地提出,列为一条,既有着丰富的含义,又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这不仅因为前三大功能不能全部包含“文化传承创新”,而且在今天,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凸显。从一定意义上讲,高等学校就是高级文化及其发展能力的凝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正因为文化在今天如此重要,胡锦涛同志在重要讲话中告诫我们,“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当时国家教委直接主持下,1995年开始在试点院校展开,1998年在面上铺开,组成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并先后建立了93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并一直努力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课程及课程体系。周远清同志当时代表教育部指出:这是顺乎潮流,针砭时弊,涉及根本,涉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办学、办教育的根本。当时明确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分为四个层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灵魂,是方向;业务素质(教育)是主干;身心素质(教育)是保证;而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并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切入点。文化素质既是素质的基础,又是基础的素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中,其中一条就是有文化。人的层次越高,文化素质相应也要越高。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开展,其最重要的成果是深刻地影响了与改变着高等学校办学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及作为其基础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与模式,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在我国的体现。

从文化素质教育开始后不久,我们就强调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解决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其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其重点是针对忽视民族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其核心问题针对割裂文理、严重偏科,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这就表明,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服务于人才培养。顺乎潮流,针砭时弊,涉及根本。文化素质教育经历了从“三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到“三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到“三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去年10月,高等教育学会在重庆举行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周远清同志在论坛上提出,高等教育要有两个自觉:一是“文化自觉”,一是“素质教育自觉”,这讲得十分深刻。我想,按照逻辑推理,还应该有个“文化素质教育自觉”;或者说,这个“自觉”应蕴涵在前两个“自觉”之中。没有“自觉”,就没有“自信”,就没有“自尊”,就没有“自强”,就没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今天,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与面临着不少挑战,我们应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与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认真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的精神,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实现文化育人,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与人文素质相融合的培养模式,探索以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为重点、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大学本身的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坚定不移地在树立大学生的正确人生价值取向上,即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下工夫,排除万难,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长风破浪今是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谢谢大家!

2012年4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