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针尖上的传承与创新

针尖上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蜀绣,又称“川绣”,是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刺绣品的总称。蜀绣的兴起和蚕丝织品的出现密切相关。蜀绣作为罕见的工艺品,开始受朝廷的控制。一块针刺的轻软之物,竟与金银珠宝等天然资源并称为“宝”,可见蜀绣在晋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时至宋代,天下重归一统,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说到蜀绣针法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到国家级传承人康宁,她师从蜀绣艺人王清云、工艺美术大师唐

李佳怡

蜀绣,又称“川绣”,是指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刺绣品的总称。其产地主要集中于重庆、成都、绵阳、郫县等地。它与江苏的苏绣、广东的粤绣和湖南的湘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蜀绣以严谨细致、平齐光亮、紧密柔和、朴中见灵、车拧到家、浑厚圆润的传统针法和艺术效果著称,具有浓郁的蜀文化特色。

一、“蜀中之宝”的历练

“蜀”字在古时是一种野蚕的名称。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蜀”为“葵中蚕也”。段玉裁在《荣县志》中指出:“蚕以蜀为盛,故蜀日蚕丛,蜀亦蚕也。”蜀与绣,蜀绣与蜀文化之间从源头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蜀绣的兴起和蚕丝织品的出现密切相关。蜀地作为桑蚕之乡,为蜀绣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蜀都绣女心灵手巧,到西汉年间蜀地已是闻名全国的锦绣之都。

蜀绣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汉司马相如在一篇论作赋技巧的文章中:“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而后,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绣补》一诗中也不乏对蜀绣针补文化结成的刺绣技艺之硕果给予赞美之词。那时蜀都已是“若挥锦布绣” “挥胧织锦”“展帛刺绣”的繁荣景象。到西汉末,以蜀锦、蜀绣为龙角凤冠的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并因南方丝绸之路的进一步拓展而扬名海外。蜀绣作为罕见的工艺品,开始受朝廷的控制。汉室少府蜀官的东、西织造室,就是为皇家加工锦帛刺绣而设立。成都城内还设有专门官府工匠聚居的“锦官城”(故成都又称“锦城”)。《皇朝通鉴》卷十三也载述:“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纵、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列为蜀中三宝之一。

三国时,蜀绣不仅是馈赠友邦、交换战马的佳品,还瓦解了敌国的战事,是蜀汉政权的最高政治谋略和主要的财政来源。

东晋的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写道:“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一块针刺的轻软之物,竟与金银珠宝等天然资源并称为“宝”,可见蜀绣在晋代社会中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

隋唐时期,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刺激了绣业的迅猛发展。安史之乱后,章服制度崩塌,从前九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穿的丝布已成为庶民的常装布料。唐末,南诏国眼红蜀都的女红业发展举而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劫掠蜀绣工匠,将蜀绣视作“奇珍异宝”。

到了五代十国,四川被割据成前蜀、后蜀两部分。那时中原战事频繁,蜀地偏居一隅,幸免于战,从而有更多机会发展蜀绣。后蜀人赵崇祚编成的《花间集》中,多有对蜀绣的描写,如顾曾的“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攲”,韦庄的“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等。

时至宋代,天下重归一统,蜀绣之名已遍及神州。朝廷始设“文绣院”,招纳天下顶级绣工专为皇室绣制御服。据《皇朝通鉴长篇记事末·卷十三》载:“蜀土富饶,兹帛所产,民刺作冰、纵、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足见当时蜀地丝织品与刺绣品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秦良玉纵马驰过,她身穿的御赐战袍为蜀绣争得巨大的荣耀。这个时期蜀绣更讲究艺术性,出现了以刺绣专业鸣世的家族和个人,官方更设置内廷作坊专管工艺制作。

清代,随着蜀绣行会的成立,蜀绣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店铺、作坊多达数十家,从业绣工也有1000余人。这一时期,刺绣产品开始由专业的设计师进行设计,产品逐渐划分为穿货、戏衣、灯彩三个行业。伴随着民间蜀绣的生生不息,蜀绣工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清代末期,政府在成都开办了劝工局,下设刺绣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和销售。蜀绣中很多精品被指定为皇室贡品,优秀的艺人还被授予“五品同知衔”的称谓,这极大地鼓励了蜀绣的生产和制作。清末至民国初年,蜀绣在国际上已享有很高声誉,并在1915年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民间工艺的保护和发展,于1951年成立了三个公私合营的刺绣厂,1961年合并为“成都蜀绣厂”。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一具有千年古老传统的工艺得到新生,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在有关部门配合下,整理、收集蜀绣传统产品,研究传统技法,试验新针法,丰富提高了蜀绣技艺,制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二、“以针代笔,以线晕色”

蜀绣的针法和技巧独特而复杂,仅针法就有12大类、130多种。基本针法有晕针、闩针、铺针、滚针、车凝针、编织针、飞针、截针、掺针、拔针、沙针、盖针等。并且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来充分表现阴阳远近的美感。不同的针法具有不同的表现力和效果,每一针都相当讲究,即使是走错一针,整幅作品都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蜀绣的技法是四大名绣中最为丰富的,同时也是较难学习掌握的。

1.晕针

在蜀绣的常用针法中,晕针最擅长用来表现绣物质感,及其光、形、色。也是其行走于绣林,区别于其他刺绣流派的主要标志。晕针是指一种有规律的长短针,按针法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二二针、二三针和全三针。其中,二三针是蜀绣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晕针,具有针法严谨,结实耐磨,表现力强,绣面平齐光亮,针迹均匀的优点,是绣制日用品与欣赏品的主要针法。二二针是指有规律的二针二针地排列,按实际情况一排一排地变化色彩,表现晕色效果。三三针普遍用于花卉人物等,具有光亮平齐的效果。

由于晕针针法长短不一,每排长短不等而针脚却紧密相接,更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对象的光色,善于表现色彩晕染,表现出不同的光、洁、粗、细、软、硬、松、散等质感,更好地表现绘画效果。

2.闩针

闩针是一种很短的针脚,一般用在绣好的绣面上,为了更能体现色彩的调和,按刺绣物象的具体需要,用二二针或二三针闩,一般只用两色。深的闩浅色,浅色闩深色。此种针法适用于绣制山水和孔雀羽毛等,以体现其真实感和色彩的层次感。

3.斜滚针等针法

斜滚针是蜀绣最基本的针法之一,它使两线紧靠,形成条纹,适宜表现花藤、叶筋、水波、松针等;衣锦纹针,适合绣各种装饰图案;参针,装饰性强;蓬铺针,具有对折闪光的效果;交叉针,表现动物皮毛质感切针,适宜表现透明的轻纱、薄雾、水泡。此外,常用的还有花针、虚实针、乱针、斜针、沙针、铺针等。各种针法交错使用,产生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三、千年技艺,敢为新

1.针法创新

说到蜀绣针法的创新,就不得不提到国家级传承人康宁,她师从蜀绣艺人王清云、工艺美术大师唐振明。为了使蜀绣能够发扬光大,更上一个新台阶。她经过30多年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如今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康宁绣”的创始人。“康宁绣”传承了蜀绣精华,并自成一派。她创造的双面异形异彩绣被国内刺绣界誉为蜀绣一绝。“双面全异绣”,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幅薄如蝉翼的丝织品上,双手在正反两面同时上下运针,最终绣制出两幅形象不同、色彩相异的绣品,针脚密实,藏而不露,边缘处理严谨,绣品虽由人作,却宛如天成。康宁“双面全异绣”的这一创新,是蜀绣针法上的又一次进步。

2.绣艺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蜀绣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与完善。一次偶然的机会,国家级工艺大师、蜀绣传承人郝淑萍在展览会上看到其余三大名绣——苏绣、湘绣和粤绣的作品借鉴了西方的绘画风格,所呈现出的精湛技艺令她深深折服,回来后,她也开始钻研如何把油画透视、明暗、形象和真实的特色与蜀绣融为一体,使蜀绣的艺术形式从中国画的二维平面形式走向了西方油画的三维立体形式,从中国画对固有色的描摹走向了西方油画对环境光、环境色的刻画。她创作的蜀绣作品《舞者》是仿照陈逸飞的同名油画作品所作。这幅蜀绣作品继承了油画自带的厚重之感,同时也把写实传神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向西方绘画风格取经的同时,郝淑萍也不忘挖掘民族魂,在继承蜀绣古代技艺的同时,也努力向周边少数民族学习,藏族和彝族的服饰文化让她受益良多。

3.产品创新

蜀绣产品大致可分为两类:实用品和工艺品。过去,蜀绣产品主要以绣衣、被面、枕套、绣花鞋为主,花色品种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不能充分体现蜀绣的精湛技艺。如今,随着人们对外交流增多,蜀绣产品开始朝工艺品方向发展,开发出单面绣、双面绣、异色绣等新产品,题材也由过去简单的花鸟、人物发展为更有地域特色的系列产品。蜀绣形成了“大小熊猫、芙蓉鲤鱼”两个系列,并深受市场的青睐。产品的不断创新,使蜀绣逐渐走出“深闺”,迈向更加多元化的市场。

四、结语

蜀绣起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腹地的一颗艺术明珠。纵观蜀绣的文明史,其变化莫测的针法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名扬四海。它与当地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是文化和时代的完美汇合。它以最为古老和传统的技法,融合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观念,化丹青浓彩于丝绢之上,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宏图巨画,描绘出变幻莫测的艺术面貌。

传承,不仅是技艺,更为了一物入魂的手作之心。而与创新并行,蜀绣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经典方能在更广阔的文化价值观关系网中得到传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赵敏.中国蜀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江佳英,严淇.璀璨蜀绣:经纬之间的艺术[J].中国博物馆,2010 (1) :97-102.

[3]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M].郭菀琪,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凹凸.纹道——蜀锦、蜀绣、漆艺:流光溢彩的国家技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6-42.

[5]李学英.中国传统纹样资料精选:丝绸、蓝印花布、刺绣[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2-49.

[6]孙佩兰.中国刺绣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0-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