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新论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新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大学文化绝不等同于大学需要传承创新的文化,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新论

吴云龙

(江汉大学)

一、从胡总书记讲话中肯定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重要功能

1.大学的三项基本功能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大学作为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专门机构,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功能?当代大学是如此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它对当今的社会作出了方方面面的贡献,几乎从所有的层面上推动着文明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想要一言以概括大学的功能非常困难。但是不管大学怎么变化、大学的功能怎么演变,却“万变不离其宗”。根据我国《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指示,结合大学自古以来的发展和内涵,可以总结出大学理应具备三个最基本的功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2.胡总书记讲话肯定大学“第四种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了以上三项功能之外,大学“第四项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那就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包括对优秀文化精华的选择、整理、传递、保存,以及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对于这一功能应不应该成为我国大学规定的功能和办学目的,还一直存有争议,众说纷纭。2013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胡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从胡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继承和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指示进一步确认了“文化传承创新”应该是我国大学的重要办学宗旨和功能之一,既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也对高等教育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提出了新期待。

大学从本质上说都是面向未来的,以人格养成、全面发展和传承文化、造福人类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文化的凝聚、辐射、交流和创造在大学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我们要积极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地利用大学资源,发挥大学优势,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二、从另一种视角分析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与内容

(一)文化、大学文化、大学需要传承创新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两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梁漱溟把文化的特性概括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可以看出,文化的定义无论怎样变化,都离不开一个“人”字,“以人为本”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和基础。

在文化概念的衍生基础上,有的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或者“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大学文化绝不等同于大学需要传承创新的文化,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大学所要传承创新的文化应该是在长期的沉淀、凝聚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它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应该是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是蕴涵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时而变的创新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等。

同时,大学传承创新的文化应该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和谐思想理念的和谐文化,是“属于社会主义形态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建设服务的文化。

(二)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在当今社会,它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国家综合竞争力中软实力的主要支撑。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开始,即注定了教育与文化传播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大学精神的源头正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引用自《史记》《中庸》;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的“刚毅艰卓”“诚朴雄伟”则分别源自阴阳家学说和《中庸》……中国大学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以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济世”为根本,吸纳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大学理念在内的人类多种文化的共同体。任何研究中国大学精神所必须考察的源头和发展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

文化造就了大学精神,大学自然也要肩负起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的使命。一个国家和社会能不能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而大学正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要培养人才,而人才的本质是人,仅培养有“才”之人,而不培养德才兼备之人,就失去了大学的真谛。现代化本质上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不仅仅是物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文化底蕴;社会的创新进步,必须具有文化支撑。所以,于国家、于社会、于个人,在传播面、传承度、延续性等方面,大学在文化传承上所起到的作用都意义深远。

(三)从“大学内涵”视角看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容

大学所要传承创新的文化,起源于历史、发源于社会、来源于精神,但其根源还是在大学。大学内涵所包括的文化内容既是大学的精髓,也是大学乃至整个社会所提倡和颂扬的,所以我们在探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容时,不妨从大学的内涵角度来分析。

1.“大德”的文化

大学之大,须有大德。德为做人之本,也是社会正气的根本。以德为先,在大学内形成高尚的道德风范,让大学成为引领社会道德正气之源,是大学文化培养所应追求的目标。大学是道德高地,要承担民族的责任。大德的文化,是师生同德,德才兼备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德”的论述屡见不鲜,《论语》中孔子曾多处将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君子在儒家思想中几乎就是完美人格的象征。今天我们生活在距离春秋两千多年的21世纪,即使沧海都已变桑田,但不变的就是人的根本——德行。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真正的大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为学生所敬佩,被学生所效仿。另一方面,大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大德”,要建设以德为氛、彰显正气的校园环境。在大学校园理应营造知书达理、诚信明理的氛围,让“先做人,后做事”这句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的话真正被付诸实践。将“大德”的文化贯穿在大学教育之中,国家的希望、民族的脊梁才会永远挺直!

2.“大师”的文化

大学之大,必有大师。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大学所有文化的积淀、思想的迸发、理论的进步、教学的提升,均源于大师、始于大师。

“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完成一流的科研成果”。好的大学,因好的大师而名闻天下,也用丰沃的“土壤”培育着越来越多的大师;好的大师,因好的大学而不断自我发掘,也用深刻的思想将大学的文化内涵不断深化。所以,在大学内营造大师问学、博学、治学的文化氛围,用大师的魅力和影响力传承经典文化,寻找新的文化方向,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大量”的文化

大学之大,总有大量。大量之大,在于包容。大学本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地,大学师生都应有包容理解之心和广阔的胸怀肚量。对人、对事、对物、对大学、对社会,大量之心都是必需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泛地吸收各家思想之精华、虚心地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建议,大家共同进步、互助成长,这是中华文化所提倡的。

大量之“大”体现在思想上,鼓励不同思想的自由思考和交流碰撞;体现在个性上,提倡要有宽容之心,以包容的态度去面对相异的观点和志趣,以谅解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过错和冒犯,学会与多样化性格的人相处与合作;体现在发展上,强调要全面考虑各项因素和各种需要,凝聚人心,汇聚智慧,从大格局和大视野出发,将发展的眼光全面铺开,既重视共性培养,也重视个性提升。在“大量”的文化氛围下,形成全面发展又特点鲜明的繁荣文化景象。

4.“大道”的文化

大学之大,恒有大道。大道之“大”,在于理念,在于思想,在于作为,更在于发展。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论大小强弱,都必须有自身的“道”。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现代大学而言,“大学重人,人立而道正”。不同类型的大学,具有不同的精神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一所大学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但大学说到底是育人之地,因此任何大学的大学理念,都应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和理解之上。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亦是如此。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尔雅》曰:“一达谓之道”。大学所传播的“大道”文化应也包括这两方面,即思想哲理和行动作为。在大学里,有充足的时间来广泛而深刻地思考人生哲理,丰富而真实地体验人生轨迹,这是大学的任务,更是大学给学生发展提供的机会。在大学里对自己的思辨水平进行提高,培养仁厚卓越的品质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是大学给它的学子们传递的文化之道,也为学生指明了走向社会、成人成才的“康庄大道”。

5.“大人”的文化

大学之大,应有大人。国家的发展,文化的继承,需要有知识、有担当、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青年,而这样的青年就是我们称之“大人”者。在大学这个使人成就为“大人”的学府,“大人”非仅以年龄为准,更以思想和行为为准。从通俗释义来看,大学生具备了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在大学传播“大人”的文化,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

成熟的思想、意志、心理和行动,这是为“大人”的基础,也是大学文化所造就的学生基本素质。有了这些基础,才能追求“成人之大”——独立地判断辨识能力和是非观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情感方向、自我培养的能力和自我坚韧的生命力等。这些综合素质体现了大人之“大”的所在。同时,大学生绝不能仅仅是关注局部知识领域的狭小专门之才,而是要成为懂得用博大的胸怀关怀人世、社会、国家与文明传统的“君子大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若能成就大量此等人才,实为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三、从新时期背景下寻找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途径

(一)大学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要想充分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既要有思想作指导,也要有方法做支撑。在大学进行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堂教学

课堂始终是大学传播文化的主阵地,老师把文化因子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这里为同学们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的种子播在每个人心间。学生在不同的课堂吸收不同的知识,领悟不同的文化魅力。一教一学,教学相长,经典文化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扬。

2.学术讲座

除了在主课堂的学习之外,大学里大量的学术讲座也给文化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平台。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在大学校园里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使百家文化得以争鸣,也使同学们学会辨别、甄选,去粗存精,学习和吸收不同的文化经验。

3.校园文化活动

文化节、读书节诗歌比赛、书画大赛、演讲辩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用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影响和感染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培育学生成长成才上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丰富而精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课外实践

大学文化传承的实现场所不应仅限于校内,大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地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课外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指导实践,这个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本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可度和了解度,也可以使文化走出校门,在更广阔的社会天地得以传播和发扬。

(二)网络时代下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途径

文化传承的思想要与时俱进,文化发展的途径也要不断创新。只有充分认识当今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文化育人效果。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电子化、非群体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信息的传递速度越来越快速、新闻的知晓率越来越高,这些都是网络时代带给世界的变化。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参与生活。如何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做好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都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时代中,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可以通过以下新途径得以实现。

1.网络新闻

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手机网络……无处不在的网络使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新闻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被网络的使用者所知晓。网络新闻以其即时性、广泛性、便利性等特点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等新闻方式,成为在大学生中间进行即时文化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2.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比如国外的FACEBOOK、国内的人人网、开心网等。在这样一个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发布自己的动态、身边的新闻,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找到许久不见的故交。这样一个可以灵活交流、即时传递信息、多种沟通方式的平台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所钟爱的信息平台。

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形式也被归入此途径。能够充分利用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正面的文化传播,将起到更生动有效的效果。

3.网络文学

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1.95亿,其中青少年是主体。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降低了文学写作和发表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获得了参与文学创作和阅读的机会,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阅读文学作品。这个写与读的过程,也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

4.网上娱乐

网络游戏、音乐、电影等都属于网络娱乐的范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952名参与者中,81.4%的人首选的娱乐方式是上网。可见,关注和引导网上娱乐的内容对于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十分重要。

(三)新形势下的新对策

根据前面的分析,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可以通过很多新的途径实现,这些基于网络平台的方式有其特有的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主要包括:第一,信息自由度比较大,难以掌控;第二,正面宣传和负面影响并存,难以把关;第三,文化传播内容良莠不齐,文化传播方式难以实现科学化。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新时期的大学在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时应该更有对策性,注意做到以下方面。

(1)及时更新思维和方法,随时了解学生所想、所需,从学生的视角判断文化育人的方法是否易于接受,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注意学生思想动态,严格监督和把握舆论导向,积极而充分地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真正成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

(3)大力宣传积极正面的文化内容,避免消极负面的文化思想影响学生,在出现不好的苗头时及时纠正,正确引导,使主流优秀文化被学生广泛认可和喜爱。

(4)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关注新的文化体裁和文化内容,兼容并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创新习惯,不断提高大学文化育人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