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中国数论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杨武之

中国数论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杨武之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中国数论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杨武之杨武之,安徽合肥,原名克纯,号武之,生于书香门第。当时住读生中有少数纨绔子弟常赌博嫖娼至深夜,年少气盛的杨武之决意整顿。两年后,他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成为中国数论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起初,校方以华罗庚未在英国拿博士学位而拒绝,后经杨武之力争,最终得到同意。

每饭勿忘亲爱永 有生应感国恩宏——中国数论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杨武之

杨武之(1896—1973年),安徽合肥,原名克纯,号武之,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杨邦盛,是清末一名秀才,早年在私塾教书,后来在天津段芝贵的幕府中司“笔札”,1907年因段芝贵失势,回家赋闲。次年,父亲想去沈阳谋职,不幸在旅社中感染鼠疫去世,母亲王氏也在他9岁时早故。所以,杨武之的生活多由叔父杨邦瑞安排。

愤走天涯 科学救国

1914年,杨武之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毕业,是年秋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预科,后进入数理部本科修业3年。1918年,杨武之毕业,回到母校——安徽省立二中担任教员兼舍监。

当时住读生中有少数纨绔子弟常赌博嫖娼至深夜,年少气盛的杨武之决意整顿。他重申校规,宣布晚9时半关门点名落锁熄灯并亲掌钥匙。一夜,那伙人借口看戏迟归进不了门便翻墙而入,手持铁叉木棍搜寻舍监滋事报复。当局处理软弱,学生家长还袒护闹事学生,希图不了了之。杨武之愤而辞职,转往安庆中学教书。这件事对他刺激颇深,觉得自己作为一介书生,难以与腐败的政府、土豪劣绅周旋,因而萌生了“科学救国”的意念。

于是,杨武之刻苦自学,于1923年春顺利通过安徽省的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只身赴美国留学。4年里,他先后在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代数学和数论,1926年以《双线性型的不变量》一文获硕士学位。两年后,他又以《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成为中国数论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后来,谈及自己的成功,他说:“不经省立二中那场风波,我可能不会浪迹天涯而安于现状安于家乡,终老于中学教师职。”

1928年秋,杨武之学成归国,先在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次年即被清华大学聘为数学系教授。1950年后,杨武之留在复旦大学任教授,直至1973年5月在上海病逝。

力荐后进 甘为人梯

华罗庚自学成才的传奇故事路人皆知,可在发现华罗庚的过程中杨武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知道的人也许不多。

华罗庚高中肄业,在江苏金坛县中当会计时,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代理系主任的杨武之读后,发现与同事熊庆来的研究方向接近,遂向熊推荐。熊看后大喜,和杨武之力促学校接收华罗庚来数学系做事务工作,亦可研习提高。来到清华大学后,华罗庚选择数论为研究方向,而且集中研究华林问题,显然是受到杨武之的直接影响。1980年,华罗庚在写给香港《广角镜》周刊的一封信中说:“引我走上数论道路的是杨武之教授。”

1935年夏,杨武之去德国进修一年,获柏林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过沪时,他曾言及华罗庚给他写过信,内有“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我之鲍叔乃杨师也”之语。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追随G・H・哈代(Hardy)学习解析数论,成绩卓著,杨武之为有这样一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异常高兴。1938年华罗庚学成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当时担任系主任的杨武之,不顾学校里的各种反对意见,向校方提出越过讲师、副教授,破格提升华罗庚为正教授。起初,校方以华罗庚未在英国拿博士学位而拒绝,后经杨武之力争,最终得到同意。因此,华罗庚在上述给《广角镜》的信中也写道:“从英国回国,未经讲师、副教授,直接提我为正教授的又是杨武之教授。”

纯正爱国 教子成龙

由父母做主,杨武之幼年时即与同乡罗竹全之女罗孟华定亲,并于1919年完婚,夫妇之间感情甚笃,终生不渝。1922年,长子杨振宁出生,来年杨武之便告别了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杨振宁踏上了留学美国的道路。

1928年,杨武之留美归来时,儿子已经6岁。一见面杨武之便问儿子念过书没有。儿子回答念过《龙文鞭影》,并全部背了出来。杨振宁后来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回家以后,杨武之便在家中挂上小黑板,给年幼的振宁讲数学名词、英语单词、古文诗词。杨振宁年龄稍长,杨武之则辅导他解“鸡兔同笼”等趣味数学题,成为小振宁数理化的启蒙老师。杨振宁九岁左右的时候,杨武之已经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在一次讨论中杨振宁说长大要得诺贝尔奖。不过,他并没有让杨振宁只加强数学方面的学习,而是注意让他充实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在杨振宁初中一年级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他请清华大学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孟子》,雷先生就推荐了他的得意门生丁则良。学识丰富的丁则良不仅教了杨振宁《孟子》,使杨振宁在中学时代就能背诵《孟子》全文,还传授给他许多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过的历史知识。《孟子》里所蕴含的丰富哲学理念及崇尚道德的观念,对杨振宁以后的研究思路乃至一生的成长,都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对于家中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杨武之平时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而是时常给杨振宁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抗战爆发后,杨武之拖家带小辗转八千里来到昆明,他鼓励上高二的振宁以同等学历报考西南联大,让儿子在最艰苦的年代里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并赴美留学。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夺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武之抱着虚弱之躯飞往日内瓦。他的心情十分矛盾,非常想让儿子回去报效国家,但作为老一辈的留美博士又清楚地知道儿子留美在学术上的意义。矛盾交织中的老人给儿子儿媳写了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和父母在日内瓦的三次见面,使杨振宁对新中国多了一些了解,并于1971年夏决定回大陆探亲,成为最早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外知名学者之一。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杨武之对此没有抱怨过。不过,杨振宁知道直到临终前,父亲对于他放弃祖国的举动,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他。

杨武之常说很喜欢名字中的“纯”字,他的确为人纯正宽厚、恬淡平和,与之相处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期间,培养和造就了两代数学人才,为中国现代数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晚年,杨武之身体很差,很少出门。他喜爱传统文化,尤精围棋,而且棋品极佳。他的诗作不多,有一首是写给陈省身的,诗曰:

冲破乌烟阔壮游,果然捷足占鳌头。

昔贤今圣遑多让,独步遥登百丈楼。

汉堡巴黎访大师,艺林学海植深基。

蒲城身手传高奇,畴史新添一健儿。

(赵路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