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论为人处世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论为人处世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论为人处世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人的一生,为了事业、家庭勤劳奋斗,艰苦备尝,然而有的成就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碌碌一生毫无作为。对此,王阳明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因此,王阳明经常诫勉他的学生要随时“警戒”自己,不能有半点轻浮。意为君子之交,君子之恩如地久天长,方能润人身心。王阳明的话与唐太宗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为人处事的箴言,还有如何与朋友邻里及旁人相处。

论为人处世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人的一生,为了事业、家庭勤劳奋斗,艰苦备尝,然而有的成就大一些,有的小一些,有的碌碌一生毫无作为。究其原因,固然甚多,可如何做人却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可以如此说,人的一生是个奋斗的过程,亦是一个学习如何做人的过程,这样才能给人的事业提供顺利发展的有利环境。对此,王阳明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全集》,1251页)

气浮则多言,志轻则多言。气浮者耀于外,志轻者放其中。(《全集》,758页)

强明者病于矜高,是故亢而不能下;警敏者病于浅陋,是故浮而不能实……故君子之观人也必自省也……谦则虚,虚则无不容,是故受而不溢,德斯聚矣;默则慎,慎则无不密,是故积而愈坚,诚斯立矣。(《全集》,273页)(www.guayunfan.com)

德,犹根也;言,犹枝叶也,根之不植,而徒以枝叶为者,吾未见其能生也。(《全集》,274页)

傲,凶德也,不可长。足恭也者,有所为而为之者也。无所为而为之者,谓之谦。谦,德之柄,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地不谦不足以载万物,天不谦不足以覆万物,人不谦不足以受天下之益。昔者颜子以能问于不能,有而若无,盖得夫谦道也。(《全集》,919页)

“德”为人生之基,自古而然。西周时,周公诫成王及各诸侯国君,都强调一个“德”字。有“德”必为“民主”,有“德”者,天必佑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亦是为国立政之本,好比树之有根,无德则无根,立可枯萎。所以,人如不注重“德”就必“傲”,就会被各种浅陋、邪杂之思所侵。人傲则无友,人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何以为世,何以立业?而且有“傲”字,则必“气浮”“志轻”“多言”,好在人前显露炫耀自己,好在人上,这都是凶人之症。有德之人,其言不仅“霭如也”,内心充实,外则沉稳踏实,“以能问于不能”。所以孔子认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如何培养“德”呢?王阳明认为做到两个字:“谦”与“虚”。即去骄傲,立谦虚。“谦”就是“有所为而为之,无所为而为之者”。在条件许可时自己认真努力,争取有所为;在条件不许可时,自己亦认真努力,力争有所为。套用今天的话就是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不断进取,以科学态度办事,做一个诚实君子,坚持以己之所善,去克服己之所不善,以及温良恭俭如颜回,能不耻下问。所以,谦就是在人前不“傲”。“虚”则能容物。万物之基,以细为始,江海之阔,有容乃大,能容就不会“溢”,不会“浮”“轻”,就会“默”,就不会夸夸其谈。这样所积累的知识、本领就愈多,于是,“德斯聚矣”,“诚立矣”。因此,王阳明经常诫勉他的学生要随时“警戒”自己,不能有半点轻浮。“警戒者,立志之辅。能警戒,则学问思辨之功、切磋琢磨之益,将日新又新,沛然莫之能御矣”,“贵不期骄,满不期溢。更须警惕朝夕,谦虚自居”。(《全集》,274页,832页)

人在社会上生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权势。既不能如陶渊明一样“悠然见南山”,远避权势,更何况当今世界已无多少南山可以避了,同时又不能谄上以媚权,成为私己之工具。可君子之立志、成事业,有时又避不开权势,在这里,王阳明提出了自己对“权势”的独特的见解:

夫惟身任天下之祸,然后能操天下之权;操天下之权,然后能济天下之患……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故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夫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

欲济天下之难,而不操之以权,是犹倒持太阿而授人以柄,希不割矣。是故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扩之以无所竞之心,以平其气;昭之以不可夺之节,以端其向;神之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形之以必可赖之智,以收其望。坦然为之,下以上之;退然为之,后以先之。是以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全集》,821页)

在这些书信中,王阳明谈了几个观点:(1)如果不想替天下人承担责任,就不要去掌握天下之权。只有心兼天下之责,才能身济天下之患,所以君子身济天下时必须要“洞物情之向背”,“察阴阳消长”,才能担当起天下之责。(2)因为“权”关乎天下之利善,就必须要由君子掌握,因君子执权能济其善,而小人执权就可以济私、济恶、济祸,那天下老百姓就有倒悬之急。因此,与其让小人掌权济恶,不如由君子掌权济天下。(3)君子要志济天下,就必须要操“权”。与其让小人操“权”以害民,不如让君子操权以“济”民。这不是显耀于外,而是责任所然,如不操权想兼治天下,就如以剑柄予人,自己握剑锋,是非常危险的。(4)对已操“权”之小人,要善于周旋,能以“不可测之机以摄其奸,退然为之,后以先之”,让其不知其何,即使自己功盖天下,而不能与之嫉。一句话,就是善于处理及掌握与小人之关系。(5)君子掌权以后,必须要做到“本之至诚”,以诚信立于人,植之善类以教励好人、批评坏人,并有容乃大,“无不容之量”,“扩之以无所竞之心”。要允许人讲话,善纳众言,而且“权”关众人,操权者一定要有原则性,有“不可夺之节”。同时还要智慧过人,不为人所摆布。有“不可测之机”,才能压众,才能识别惠、奸。然后就是广纳贤才,多荐善类,以收人望。做到了这几点之后,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为之,能进能退,不为物欲所动。这样的话,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面讲的是如何与权势打交道,如何看待权势,如何为人处事。同时,王阳明还认为人要知感恩,并知如何对待受恩者的恩报:

其所以感恩报德者,不必务速效,求近功,要在诚心实意,为久远之图。(《全集》,832页)

人生在世,必有受人之恩,亦有使人受己之恩,受恩必报,但不可太速。太速则有如商贾,急功近利,则恩浅,不利人之间的真诚相见。而久远则恩长,时时以人于己之恩鞭策、激励自己。例如当年唐太宗有恩于尉迟恭,很快,尉迟恭就把太子拉拢自己并且馈赠的金银如数以告。太宗笑曰:“敬德何报之速也?”意为君子之交,君子之恩如地久天长,方能润人身心。自己有恩于人,不图人之速报,人有恩于己,当长记心里。王阳明的话与唐太宗的做法可谓异曲同工。

为人处事的箴言,还有如何与朋友邻里及旁人相处。

人一生不能离群寡居,孤身独处,这就有一个如何与旁人相处的问题,但里面包含有大学问。孔子曾以“恕道”作为处事的学问,曾子以“一日三省”为自律的准则,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行动的指南。在这方面,王阳明亦留有许多这样的人生箴言。

如《教条示龙场志生》条云: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贵于能改过。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

在这里,王阳明告诉他的学生一条重要的处世方法: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就要善于改过。人有过乃正常现象,人之智识有限,不能尽善尽美,故有过。人吃五谷杂粮,故有病,有病则医,有过则改,方为坦荡君子。尤其是在与人的争执、矛盾中,如自己主动承担责任,不文过饰非,诿过于人,尤其有些是属于别人的错,自己主动揽过,可使争执、复杂的局面立马改变。所以在为人处事中,如何改过亦是一学问。如讳忌其医,文过饰非,或施过于人,就会激化矛盾,不利于自己。那朋友有过呢?听之任之吗?当然不行,这样做是损人利己,故要“忠谏”,要批评。传闻周公有一处事、执政名言:君要有谏臣,父要有谏子,兄要有谏弟,人要有谏友。如果没有这样的人,人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过错,因人往往明于责人而暗于律己,故古人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的明训。

要能“责善”。“责”是善于理解的意思,如何理解朋友之间的这种友善?王阳明认为有两点:一是不能攻人之短,发人之阴私。如果在这方面过于“直率”,有啥说啥,“皆不可以言责善”。说明有时善意的谎言能减少许多误会。人皆有隐私,思想和生活深处有不可见人的东西,人都很忌讳这些东西被人发现,故古人说“察渊鱼而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指的就是这方面的意思。如发人之短,攻人之阴私,这不仅不能帮助人,有时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讦人之短”和“发人之阴私”是万万不可做的恶习。但是,如果有人发我之阴私,我却应引以为师,这样,就可以在人面前树立起良好的道德形象,彼此的关系就融洽了。二是批评朋友时要讲究方法,有时不能太直率,就算是发自善意的批评,也须“婉曲”“忠爱”,语气和缓,又不掩盖问题,这样产生的效果也许更好,“绎之可改”,“闻之可从”。为什么韩愈说“仁义之人其言霭如”,就是以一种和风细雨的方法与人相处,也是彬彬君子应有的气度胸襟,如此,则天下可运于掌。对此,王阳明屡屡提醒自己的学生:“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足,方能点化得人,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全集》,1175页)己正才能正人,才能点化人,要责人过,自己先要见己过。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有时先责己过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责人过。即要别人去责自己之过,就是点化人,自己给人做出表率。如果有人在与人的交往中,为人处事如此,则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一定是高大的,人际关系怎么能处不好呢?

要如何为人处事,王阳明还有一条箴言,就是“求放心”。“放心”一词出自《孟子》:“学问之事无它,惟求放心而已。”意思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灵魂、思想深处要磊落、坦荡,不为物欲所累。自己能不为物欲所累,就能坦荡对人,这样才能找到、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争执等根本问题。人们会“争执”的原因,在于“利”“欲”二字。如果一个人不为“利”“欲”这种“物欲”牵挂于心,就“放心”了,那还有什么能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呢?

君子之学,求尽吾心焉尔,故其事亲也,求尽吾心之孝,而非以为孝也……是故夙兴夜寐,非以为勤也;繁理剧,非以为能也;嫉邪祛蠹,非以为刚也;规切谏诤,非以为直也;临难死义,非以为节也。吾心有不尽焉,是谓自欺其心,心尽而后,吾之心始自以为快也。(《全集》,924页)

惟古为学,在求放心。心苟或放,学乃徒勤。勿忧文辞之不富,惟虑此心之未纯;勿忧名誉之不显,惟虑此心之或湮。斯须不敬鄙慢人,造次不谨放僻成。

反观而内照,虚己以受人。言勿伤于烦易,志勿惰于因循。勿以亡而为有,勿以虚而为盈。勿遂非而文过,勿务外而循名。温温恭人,允惟基德。堂堂张也,难与为仁。卓尔在如愚之回,一贯乃质鲁之参。终身可行惟一恕,三年之功去一矜。不贵其辩贵其讷,不患其钝患其轻。(《全集》,1033页)

这几段文字令人警心:如何收拾自己的“心”呢?王阳明指出一个法子,就是在日常事务上磨炼。如事亲时以“孝”待之,我只尽“吾心”而已,而自己并不以为这是有意为之,而是自己应该做的,自己应遵此行,这样做不是在人面前求个好名声,而是培养自己德行的重要步骤。有了“德行”,“心”也就“放”了。其他如“夙兴夜寐”等也不以为勤,均是此意,因不求“放心”,尽管“夙兴夜寐”又有何用?均是自欺,自欺者必欺人,人如自欺则百学无用。

在求“放心”的同时自责自律,还可通过学习古人的律则。这种学习不在于追求文辞,追求名誉之不显,而在于因为内心“未纯”之故,在于“反观内照,虚己受人”。下面如“言勿伤于烦易,志勿惰于因循”等等,都是在平时要注意的事项。要像颜回、曾参一样,一生内修自己的德行,终身只行一个“恕”道,这样就可以与人很好地相处了。所以王阳明的人生中又一条重要的箴言是:“不贵其辩贵其讷,不患其钝患其轻。”诚哉斯言,世人对此认真琢磨,定有大的收获。所以,他一再说:“人但一念善,便实实是好;一念恶,便实实是恶;如此才是学。不然,便是作伪。”(《全集》,1173页)

如何为人处事,如何与朋友邻里相处,除上述所言外,王阳明还有一些真知灼见,足以拾掇人心:“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全集》,1284页)这些都是教人的处世良学。

有一聋哑之人求见王阳明,请指点人生迷津,双方以写字作为交流方式,王阳明写道:“你口虽不如人,你耳虽不如人,你心还与人一般。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个圣贤的心……于父母,但尽你心的孝;于兄长,但尽你的心敬;于乡党邻里,尽谦和恭顺,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凡说是非,便生是非,生烦恼;听是非,便添是非,添烦恼。我如今教你但终日行你的心,不消口里说;但终日听你的心,不消耳里听。”(《全集》,920页)

王阳明告诉这个聋哑人:你唯一不如人的是你的耳和言,但你的“心”却正常。只要你平时以此“心”思善,行善,便是圣人功夫,尽管你残疾,仍然可以做一个有益于人的人。

在与聋哑人的交流中,王阳明点拨他:与常人相比,你的缺陷是耳聋和言哑,不缺的是你的心。只要你不说是非,不生烦恼,以“心”听,以“心”言,行为上尽孝、尽敬、尽谦和恭顺,那圣人的境界与你几无毫发之差。并告诉聋哑者:有缺陷的人照样可以自立自强,不必自暴自弃,对生活失去信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自救自助,必会得天助。

这些人生的道理,今天听来亦不觉得有半点陌生和距离感,耳熟得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