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论仕途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论仕途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论仕途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王阳明一生功业彪炳,因事功使他在十年之内官至江西巡抚,并总督赣、闽、粤、湖广四省军事,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仕途如烂泥坑,勿入其中,鲜易复出。但这一些对于王阳明来说,却是“烂泥坑”,龌龊得很。所以,也可以说王阳明高于明清人物。所以王阳明说它是“烂泥塘”,说明他早就有退避山野之志,并给皇帝多次上疏,以身体不好为由,要求退休,就是看透了仕途的险恶和肮脏。

论仕途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一生功业彪炳,因事功使他在十年之内官至江西巡抚,并总督赣、闽、粤、湖广四省军事,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但他从不以此炫人,觉得不值得为此去市井小人面前炫耀,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官职,这些都是过眼烟云。重要的乃在于读书、讲学、做学问,这才是扎实功夫,才能有益于世。人生只有在这方面多用心思,才能开拓出广阔天地,而仕途、官职说到底只不过是人生陷阱,是套在人脖子上的枷锁,是庙里的牺牲:

人在仕途,如马行淖田中,纵复驰逸,足起足陷,其在驽下,坐见沦没耳。(《全集》,166页)

读书讲学,此最吾所宿好……所恨牢落尘网,未能脱身而归。(《全集》,787页)

仕途如烂泥坑,勿入其中,鲜易复出。(《全集》,153页)(www.guayunfan.com)

吾道有至乐,富贵真浮埃。(《全集》,689页)

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何如一杯酒。(《全集》,765页)

世路久知难直道,此身那得尚虚名。(《全集》,754页)

莫重三公轻一日,虚名真觉是浮沤。(《全集》,781页)

在中国古代,一般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在先秦是至“尧舜”,成为道德君子;汉以后改为金榜题名,做天子门生,然后出将入相,位至三公,功名竹帛,光宗耀祖。但这一些对于王阳明来说,却是“烂泥坑”,龌龊得很。人一旦入仕,就如马行沼泽地上,“足起足陷”,愈动愈陷,最后“坐见沦没”。他又把官场比作“牢落尘网”,使人不敢“脱身”。他之所以发出如此深刻的人生感叹,完全得益于他对事理的洞察:他虽然厌恶官场,但有官做或国家需要时,也并不推辞,但不以此为荣;皇帝要把他的官位拿掉,尽管拿去就是;如果皇帝需要他去完成某件重任,给他顶乌纱帽,他也不以此为喜,而且还反复推辞;皇帝给他坐冷板凳,他就上九华山与道士为伍去了,也不觉自己难堪;新婚之夜,撇下新婚妻子去铁柱宫与道士打坐,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在读书、讲学、做学问时,非孔子而贬朱熹,遭到一些人的攻讦,他也丝毫不惧,我行我素;在广西平叛,完全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各种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不待皇命同意,就命各级官员执行落实。

朱熹曾说,在所有的晋宋人物中,唯有陶渊明活得顶天立地,活得洒脱和自由,不为浮名虚利所绊,所以高于晋宋人物。亦可以这样说,在明代诸多读书人、做官者当中,唯有王阳明活出“彩”来了:有书读就读书,有官做就做官,有酒喝就喝酒,大有晋代阮籍所言的“礼教岂为吾辈所设”之概。而无论读书、做官等,都不在心里留下半点痕迹,不以为荣,亦不以为耻,明清以后,唯有此人。所以,也可以说王阳明高于明清人物。

王阳明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生活价值观,主要是得益于他对儒、释、道三教的深刻理解:佛、老之学太过虚空,不利社会人生,放弃社会责任,不是对世事应有的态度;而儒学之弊又在于太过执着于功名、利禄,这一切对于追求身心自由、向往“狂者”境界的王阳明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官场之人“怀谗嫉党比之心”,为了蝇头小利,朝中百官相互倾轧,大打出手,丑态百出,斯文扫尽,在这种环境中想要干净、清明亦是不可能的。所以王阳明说它是“烂泥塘”,说明他早就有退避山野之志,并给皇帝多次上疏,以身体不好为由,要求退休,就是看透了仕途的险恶和肮脏。但这些要求均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只好把身心分为两半:身在儒家之列以当官,心在佛、老之中以求自由与解脱,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为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所谓“内圣外王”的完美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