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唯有“良知”可救人心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唯有“良知”可救人心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唯有“良知”可救人心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作为一代宗师的王阳明,绝不是一个只会在书斋里讨生活的学究,而是有一定深度的思想家。这种深度表现在八个字:提倡良知,收拾人心。西北边陲有外族的侵犯,南方有土著民族的暴动,中部有王室贵族的造反,朝中宦官专权,党争不已,腐败贪污,民怨沸腾。对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王阳明看来,主要是人心坏了的缘故。倡什么“学术”呢,王阳明认为就是“良知”。

唯有“良知”可救人心_明朝王阳明的故事

作为一代宗师的王阳明,绝不是一个只会在书斋里讨生活的学究,而是有一定深度的思想家。这种深度表现在八个字:提倡良知,收拾人心。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值明中叶,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西北边陲有外族的侵犯,南方有土著民族的暴动,中部有王室贵族的造反,朝中宦官专权,党争不已,腐败贪污,民怨沸腾。对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王阳明看来,主要是人心坏了的缘故。人的“良心”没有了,人不知耻了,人如不知耻,何事不可为?现从王阳明与友人的通信中,摘录几段,就可以看出明中叶的人心是何等模样,从而见出王阳明深深的忧世情怀:

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今欲救之,惟有返朴还淳是对症之剂。(《全集》,204页)

今之习技艺者则有师,习举业求声利者则有师,彼诚知技艺之可以得衣食,举业之可以得声利,而希美官爵也。(《全集》,814页)(www.guayunfan.com)

今风俗之患,在于务流通而薄忠信,贵进取而贱廉洁,重行狡而轻朴直,议文法而略道义,论形迹而遗心术,尚和同而鄙狷介;若是者,其浸淫习染既非一日,则天下之人固已相忘于其间而不觉,骤而语之,若不足以为患,而天下之患终必自此而起。(《全集》,866页)

自古纪纲之不振,由于为君者垂拱宴安于上,而为臣者玩习懈驰于下……当今之务,莫大于振肃纪纲,先进纪纲之说。(《全集》,868页)

今世士夫计逐功名甚于市井刀锥之较,稍有患害可相连及,辄设机阱,立党援,以巧脱幸免。一不遂其私,嗔目攘臂以相抵捍钩摘,公然为之,曾不以为耻,而人亦莫有非之者。盖士风之衰薄,至于此而亦极矣……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无豪杰之士者为之倡焉耳。(《全集》,884页)

对上述引文稍加分析,就清楚地知道了明中叶的“世风”是颓废的,人心是卑劣的。为了一己之私,无事不可为。人变得无耻了,不仅政府日懈,士大夫日偷,就连普通老百姓也为了衣食而放弃了世之美德,变得日益“行狡”了。

社会糜烂到如此地步,就没有办法救治了吗?王阳明认为,办法是有:那就是由豪杰倡导“学术”。因“学术”不明,“世风”才日偷、日庸,只有“学术”明则世风才会淳。当然,把世风日下归于“学术”不明,似乎把社会看得过于简单化。其实,世风淫颓是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的。倡什么“学术”呢,王阳明认为就是“良知”。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合而成,像人身体内的细胞、器官,只有细胞、器官健康,人的身体才健康。社会中的每个人如果都有了道德本性,古厚淳朴,那社会就有救了。有了个体的道德,就会有家的道德;有一家的道德,就可以扩大、影响一国的道德,最后到达平治天下的目的。套用一句20世纪80年代的话,叫“从我做起”。如从这一社会学角度分析,王阳明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没有个体的内在自律,仅有制度、社会的外因,或没有社会制度的因素,仅有个体的因素,都是不能挽救世之颓风的。当然,在一定的时候,先倡个体的内在道德和良知的恢复也未尝不可。具体方法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