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

时间:2022-05-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对“异化劳动”的理论阐述_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约是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在法国的巴黎时写的,因此又称《巴黎手稿》。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的第一页在柏林大学,恩格斯对马克思虽有所耳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见面。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844年,所写的内容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异化劳动”的理论阐述_学习《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_关于马克思的故事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约是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在法国的巴黎时写的,因此又称《巴黎手稿》。在马克思生前,这部《手稿》未曾发表过。1932年,一个叫阿多拉茨基的人,以马克思在巴黎时期写下的三篇手稿为基础,进行特别编辑和命名后出版的。第一篇手稿中,有五分之四的内容是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等众多经济学家著作的摘抄。第二篇手稿的长度不到第一篇手稿的八分之一,中间存在着缺失的部分。第三篇手稿的长度接近第一篇手稿,其中穿插着之前所写手稿的补充部分,以及马克思计划出版的书的序言等内容。这些手稿从整体来看,应该说是比较随意的笔记。《手稿》虽是一部未完成稿,却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1932年在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第一次全文发表。

写作背景

这部手稿,是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笔记。马克思在大学的专业是法律,同时对哲学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并写下这些手稿的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他遇到了许多现实的经济问题。大学毕业之后的马克思,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间,作为《莱茵报》的编辑跟普鲁士政府进行了斗争。在这些斗争中,马克思开始遇到许多现实的经济问题。比如,普鲁士政府把农民在自己耕作地旁边的山上以及树林里收集枯枝的行为称为“盗窃”;再如,普鲁士政府对栽培葡萄的农民征收重税,等等。在哲学、历史和法学问题上都颇有自信的马克思,要对普通老百姓的这些具体经济生活问题进行回答,这还是第一次。因此,他不能不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几年之后的1859年,马克思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这样说道,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28)

身在巴黎的马克思,之所以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第二个原因是受到恩格斯从英国寄来的论文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这篇论文是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撰写,寄给当时作为《莱茵报》编辑的马克思的。(www.guayunfan.com)马克思的一生中,他最好的朋友就是比自己小两岁的恩格斯。他们的最初相识是在德国的柏林大学。当恩格斯在这所大学旁听时,马克思也在这所大学读书。半年以后,马克思从这里毕业了。不过,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一些言行还是有所耳闻的。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的第一页

在柏林大学,恩格斯对马克思虽有所耳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见面。他们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842年11月,恩格斯在去英国的曼彻斯特的途中,顺路到《莱茵报》编辑部的时候。但这第一次的见面却被恩格斯称为是“十分冷淡的初次见面”。原因又是什么呢?恩格斯在晚年回忆说,11月底我赴英国中途又一次顺路到编辑部去时,遇见了马克思,这就是我们十分冷淡的初次见面。马克思当时正在反对鲍威尔兄弟,因为当时我跟鲍威尔兄弟有书信来往,我就被视为他们的盟友,并且由于他们的缘故,当时对马克思抱有怀疑态度。而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已经和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可鲍威尔兄弟则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因此,马克思对于与鲍威尔兄弟有交往的恩格斯,不能不带有一种戒备心理。

1842年恩格斯来到了曼彻斯特,开始在父亲经营的工厂中劳动,同时,开始对曼彻斯特的工人的劳动和生活进行调查。英国保留着由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所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在那里,恩格斯比马克思先行一步,开始了对经济学的研究,并写下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恩格斯提出了一些宏观的经济问题。第一,把当时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英国古典经济学称为“国民经济学”,认为其实质是肯定“私有财产的合法性”的“发财致富的科学”,它不过是一门拥护社会经济支配者利益的“应称为私有经济学”的学问。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学”作为一个客观地、全面地分析“私有”社会经济关系结构的学问,尚不成熟。第二,“国民经济学”还把“私有社会”看作人类社会的一般情况,把“私有”社会的经济规律当作人类社会在每个历史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来看待。所以,这里的经济学虽然含有“积极的进步”成分,但是其成果永远停留在“私有规律”的层面上。这也就为经济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明确“国民经济学”中所出现的各个概念的历史特性。也就是说,仅把这些概念当作是基本经济规律中的“私有”阶段的表现来重新定义。

恩格斯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重要思想,给马克思以深刻的影响。例如,马克思在摘抄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时写道:“国民经济学按其本质来说是发财致富的科学。”这应该是对恩格斯先前的评论经过自己的眼睛和头脑重新审视后的再认识。另外,谈到李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价值论时,马克思认为:“李嘉图在价值的定义上只坚持生产费用,萨伊却只坚持实用性(有用性)。”这与恩格斯写的“在英国人那里,竞争代表效用而与生产费用相对立,在萨伊那里则相反,竞争带来生产费用而与效用相对立”(29)是一样的内容。不难看出,马克思在写作这一手稿时,恩格斯的这篇论文在他的头脑中是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最早开始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就是对斯密、萨伊、李嘉图等许多经济学家的著作进行摘抄,并对其进行评注。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844年,所写的内容被称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巴黎的生活十分艰苦。当时市面上笔记本的价格很昂贵,他买不起,只好自己制作笔记本。他将合适的纸切成手掌大小,像报纸那样,将几张纸叠放在一起,从中间折起来,再用针线缝起来。这部《手稿》就是写在这样的笔记本上的。

主要内容

“人怎样才是像人一样的活着”?这可以说是青年马克思一直苦苦追问的一个问题。

《手稿》比较系统地涉及了关于人的理解,它以复归人性、全面恢复人的本质为尺度,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异化劳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批判,剖析了异化劳动形成的原因及其后果,阐释了扬弃异化的途径和目标,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

“异化”这个词出自西方,听起来似乎很抽象,也很难理解。究竟什么是异化呢? 异化的本意具有“转让”、“疏远”、“外化”之意。马克思所谓的异化主要是对人而言,指的是人本身的活动变成一种独立于人的异己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又反过来剥夺了人的自由,使人从属于它,变为它的工具,从而失去了自我。以劳动为例,劳动本是人本身的一种活动,但是,在剥削制度下,劳动对于劳动者却变成了一种外在的,不属于他自己的,不是肯定自己、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而是否定自己、非自愿的强制劳动,是一种被迫的劳动,这就是异化劳动。

1.隐藏在私有财产背后的是什么?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是以对旧的经济学(即国民经济学)进行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在《手稿》序言中他明确指出:“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30)他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事实出发,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但它并不理解这些规律,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这就是说,英国古典经济学虽然看到私有财产这一事实,却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同恩格斯对国民经济学只停留在“私有财产”这一层面上的批判是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国民经济事实”(31),找出隐藏在私有财产背后的“本质”。他指出,在私有条件下,会产生“异化劳动”或者人类的异化,这就是隐藏在私有财产背后的“本质”。

2.异化劳动

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

第一,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对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其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应该属于劳动者自己所有。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产品却同劳动者对立,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就表明,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统治劳动者的力量。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32)

第二,“劳动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的结果上,而且也表现在劳动行为本身中。本来,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劳动者受资本家支配,劳动活动成了不依赖劳动者的、不属于劳动者的、并掉转头来反对劳动者自身的活动。对劳动者来说,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活动。这种异化表现在: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不是人的需要,而是一种手段;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

第三,作为“类存在物”的生活,被当作“个人的生存手段”——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所谓“类存在物”这个概念,原是费尔巴哈的用语。它指的是,人不是单个的存在物,而是群居在一起的类存在物。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这个术语并加以改造,认为人是“类存在物”,指的是人和动物不同,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即人不是脱离他人而单个的存在物,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因为,人的生产生活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能动地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相互关系。“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33)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产品的异化,从劳动者那里剥夺了他所应属于他本身的生产产品,从而也剥夺了他的类生活;劳动本身的异化,又把人的活动贬低为单纯地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一来,人的类本质也就变成了与人异类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由的生产活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人的个体生存的一种手段,变成为非人的动物的活动,人变成了脱离他人而存在的单个存在物。

第四,“从人那里产生人类的异化”——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身的任何关系,都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人既然和他的类存在物异化了,那么人和别人的关系也就异化了。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之所以不属于自己,正是因为它属于别人。人的活动之所以是不自由的,就是因为它受别人的支配。“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34)也就是说,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必然给另外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这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统治工人的异己力量,就是资本家阶级。由此可见,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马克思正是透过物的关系,看到了人的关系、阶级的关系。

3.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马克思在分析了异化劳动之后,接着就分析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他认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而私有财产则是异化劳动的必然后果。他说:“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地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智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智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35)

既然承认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这一事实,马克思进一步问道:人是怎样使自己的劳动异化的?这种异化又是怎样由人的发展的本质引起的?他认为,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如果能够提出“现存的异化劳动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历史性的问题,就可以明确产生异化劳动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就可以通过变更条件,来指明向着没有异化的社会前进的道路了。人类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的关键,在于生产劳动。人类社会本来是自由劳动的,没有异化劳动、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但是,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产生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而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这种异化的高度发展,当它发展到顶点就必然灭亡,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36)因此,工人和人类社会必然要从私有财产当中解放出来。他说:“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是因为这里涉及的仅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为工人的解放还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37)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在这里,马克思把工人阶级的解放同全人类的解放联系了起来。当然,工人要实现这种解放,达到没有异化劳动、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不可能在纯粹思想范围内实现,而必须通过革命实践,凭借物质力量才能做到,但这是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说:“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把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一历史运动的局限性和目的,把意识到超越历史运动看作是现实的进步。”(38)

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特别是在他以这部《手稿》为代表的早期著作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涉及他的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关于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观点。由于人们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看法不同,因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长期以来曾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和热烈的讨论。

马克思在写作这部《手稿》时,之所以用“异化”这一抽象化、哲学化的概念来说明私有财产的来源,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受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那样,国民经济学批判与现实的批判一样,其真正的基础来自费尔巴哈的发现。现实的人本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批判,正是来自费尔巴哈。另一方面也说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还处于缺乏具体性的初始阶段。后来,虽然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异化”这个概念的使用越来越少了,但包含其中的思想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理论分析,其主要目的是要揭示隐藏在私有财产背后的东西,从而实现工人的解放,达到没有异化劳动、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契合着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39)

“工人在劳动中消耗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40)。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的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41)。

不难看出,在一个仍然把劳动作为是人们谋生存的一种手段的社会里,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异化劳动的现象,并不可能完全消亡,依然存在着。在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尽管它们通过自我调节和改良,建立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等,以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深蒂固,无法根本消除劳动异化现象。从全球范围看,由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异化现象更加凸显,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据有关资料记载,当今一个墨西哥人的亿万富翁的收入,就相当于1700万最贫困的墨西哥人的收入的总和。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全球有27.4亿人,每天平均只有2美元收入,有的几乎每天挨饿。这种贫富差距必然促使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尖锐。因此,要消灭异化劳动,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美好的新社会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奋斗目标是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个目标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异化劳动现象也会存在,而且有时还严重地表现出来。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就属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缩小收入差距作出巨大努力,如取消农业税、减轻工薪阶层税负、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幅度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等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格规范分配秩序,包括限制垄断行业收入,大力规范灰色收入(如礼金、红包、出场费、各种各样的“福利”等),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等,收入差距扩大正在趋缓,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那么,收入差距扩大为什么不能马上减下来?其中有客观原因。国际经验表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市场择优汰劣机制等因素,都会造成收入差距加大。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控制体制逐步完善,政府调节逐步到位,经过一个时期后,收入差距才会逐步缩小。

总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世界,只有沿着保护劳动者所得方向迈进,才能逐步减少劳动异化的现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就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确立了基本原则。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美好的共产主义一定会到来。到那时,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异化的现象也就会消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