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版本结构新探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版本结构新探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1932年首次公开出版以来,引起了哲学、政治、经济、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广泛研究和持久争论。《手稿》的思想主题、哲学精髓及其历史地位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约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8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在MEGA2第一部分第二卷上,同样涉及正文和学术参考资料两本。

王东(110) 王晓红(1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1932年首次公开出版以来,引起了哲学、政治、经济、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广泛研究和持久争论。《手稿》的思想主题、哲学精髓及其历史地位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大体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第一,人的本质及其实现是《手稿》的主题和核心;第二,异化劳动及其扬弃是《手稿》的主题;第三,劳动实践观是《手稿》的哲学精髓。而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来探讨一个版本学的问题,也就是这一文本的版本结构。因为,唯有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从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我们才能努力做到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读。

本文梳理了这一手稿版本结构演化的历史轨迹,特别是简要介绍了MEGA2对这一手稿的两种编排方式,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新的看法:应当按照马克思本人在《序言》中的提法,区分出相对独立的哲学部分,在版本结构上真正体现这是一部“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的哲学主线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这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创新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手稿版本结构演化的历史轨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约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20世纪初,俄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首任院长梁赞诺夫在考察马克思《巴黎笔记》手稿的照相版文本时,发现10个笔记本中有几个是相对独立的理论文本。它们不同于其他的摘录性笔记,而是马克思独立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著述,即后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27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附录将这部手稿中的《第三手稿》(即笔记本Ⅲ)的大部分以俄译文发表,后来又于1929年被转载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3卷上。但当时,编者误认为它是《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因此标题均为“《神圣家族》准备材料”。不过,这一重要文本的发表在那时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1931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学者迈尔在苏黎世出版的《红色评论》1月卷上,发表了一个题为《关于马克思的一部未发表的著作》的简短报道,说是新发现了马克思的一部早期著作,即《1844年手稿》。1932年,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尔合编的克吕纳版《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一卷上,手稿经过整理以“国民经济学与哲学。论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和市民活动的关系(1844年)”为题较为完整的发表。这个版本虽然补入了俄文版未发表的几个部分,但内容仍不完全。

1932年晚些时候,在B.阿多拉茨基主编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1,即MEGA1)第一部分第三卷上第一次发表了全部手稿,并冠以标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在MEGA1中,手稿被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至第三部分以“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第四部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摘录,并单独成为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1956年,莫斯科马克思列宁研究院将《手稿》第一次以俄文全文发表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选》中。在这一版本中,编者对《手稿》的文字作了核对和改正,并对某些标题重新审定改写,增加了注释,是《手稿》比较完善的版本。1982年,新的历史考证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即MEGA2),在发表《手稿》时第一次采用了两种方式编排。第一种按马克思《手稿》的写作时间、阶段的顺序编排,这是原始顺序版。第二种按《手稿》的思想内容和逻辑结构编排,并由编者加了标题,这是逻辑改编版。

《手稿》在我国目前已有若干译本,如1956年的何思敬译本(《手稿》的中文第一版)、1979年的刘丕坤译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译本(基本同刘译本)、中央编译局2000年新译本,等等。此外还有贺麟译的《手稿》的最后一章《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的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熊伟的同一部分未发表的译本,以及朱光潜为研究《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而译出的一个节译本(发表在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美学》丛刊1980年第二期上)。这些译本大多是按逻辑改编版译出的。其中,何思敬译本和贺麟译本是从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即MEGA2)译出的,刘丕坤译本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译本都是根据俄文1956年版本作基础译出的,中央编译局2000年新译本则完全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新的历史考证版,即MEGA2“Text”本的逻辑改编版翻译而来的。

二、MEGA2中《手稿》两种编排的简要介绍

为了更清楚地展现马克思本人当时的写作顺序,还原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的本来面目,我们有必要对新的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简称MEGA2)中发表的《手稿》的两种编排方式,做一下简要介绍。MEGA2是迄今为止收录马克思恩格斯文献最全的版本,每卷除收录马恩本人著述的“Text”本(正卷)之外,还附以极为翔实的“Apparat”本(“学术资料卷”),内容包括对原著写作经过、历史背景、流传情况、版本演变的介绍,以及索引、注释等。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以前没有见过、而又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从而为马克思研究开拓了新的学术空间。

198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在MEGA2第一部分第二卷上,同样涉及正文和学术参考资料两本。在“学术资料卷”(“Apparat”本)的685页到917页,编者本着客观的态度,对《手稿》的编排、写作、发表等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在“正卷”(“Text”本)的187页至438页,编者对《手稿》以两种方式同时发表。第一种按马克思《手稿》的写作时间、阶段的顺序编排,即原始顺序版。第二种按《手稿》的思想内容和逻辑结构编排,并由编者加了标题,即逻辑改编版。为了努力做到对马克思文本的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读,我们需要对“Text”本的两种编排进行分析和研究。

《手稿》的原始顺序版是由三个笔记本组成,每个笔记都有自己的页码,马克思用罗马数字进行了编号。根据“学术资料卷”(“Apparat”本)的有关介绍和注释,第一笔记本(HeftⅠ)现存36页(I—XXXVI),其中有文字的27页(I—XXVII),第27页(只有两行字)以后均为空白(XXVII—XXX‐VI)。第一笔记的前6页(I—VI),每页都分成并列的三栏,马克思给各栏分别加上了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第7页(VII)只有“工资”一栏。第VIII至XII页,马克思还是按“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项内容分栏而写。第XIII至XV页,每页都分成两栏,马克思给各栏加了“工资”和“资本的利润”的标题。第16页(XVI)也是分成两栏,马克思为其加了“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的标题。第XVII至XXI页上,马克思虽然用“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作为标题,但是只在“地租”一栏内写有文字。第一笔记的第XXII—XXVII页,马克思仍以“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为标题,但是不再分栏而写,而是在所有三栏都写了正文。马克思在这部分内容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从27页下半页之后(XXVII—XXXVI)为九页半的空白。在原始顺序版中,第一笔记本被编排为五个部分列出。第一部分的前多半部分分三栏而写,后面一小部分虽仍以“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为标题,但是不再分栏而写,涉及的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批判的部分内容。第二部分是以“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为标题分两栏而写。第三部分是以“工资”和“资本的利润”为标题分两栏而写。第四部分只有一栏,标题是“地租”。第五部分不再分栏书写,而是在所有三栏都写了正文。

第二笔记本(HeftⅡ)共43页张,只保存下来4页纸,是第40页至第43页(XL—XLIII),并且第40页开头只保存了半句话。这部分没有标题,主要论述的内容是私有财产下的种种关系。

第三笔记本(HeftⅢ)现存68页(I—LXVIII),马克思写有文字的为43页(I—XLIII),第44页以下为空白页。原始顺序版将其分九部分列出,绝大部分马克思都没有加标题,但是同样用罗马数字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编号。第一部分(I—III)是对第二笔记36页(XXXVI)的补充,内容涉及的是私有财产和劳动。第二部分是对第二笔记39页(XXXIX)的补充。第三部分上接第二部分,仍然是对第二笔记39页的补充。这两部分(IV—XVII)的内容涉及马克思对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IV—XI),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部分(XI—XIII)以及对私有财产和需要的阐述(XIII—XVII)。第四部分是第XVII页的一部分(接XIII页)和XVIII页,涉及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部分内容。第五部分(XIX—XXI)涉及的是马克思对劳动、资本、私有财产等等的相关论述。第六部分是XXII至XXXIV页(马克思在手稿的页码中漏编了第XXV页),涉及的是承接XVIII页的关于黑格尔哲学批判的内容。第七部分(XXXIV—XXXVIII)涉及的主要是关于分工的论述。第八部分是XXXIX和XL页,马克思冠以标题“序言”。第九部分是XLI至XLIII页,内容涉及的是有关货币方面的论述。

在逻辑改编版中,《手稿》仍然按三个笔记本或三个手稿进行编排。第一笔记本共分四个部分,编者将原始顺序版中有关“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项内容的所有论述分别合并起来顺序排印,构成第一笔记的前三部分内容,只是在文本中标明了原文的页码。第四部分是原始顺序版中第一笔记的第XXII至XXVII页,编者冠以标题“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第二笔记的逻辑编排版和原始顺序版是一致的。第三笔记的逻辑编排本共由四部分组成,编者将原始文本第三笔记的第一部分,即马克思对第二笔记未保存下来的36页(XXXVI)的补充编为第一部分,且冠以标题“私有财产和劳动”。马克思对笔记本Ⅱ未保存下来的39页(XXXIX)的补充中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被以“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为题编为第二部分;有关“私有财产和需要”(标题为编者所加)的补充内容被编为第四部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编者将原始文本第三笔记的第八部分“序言”(XXXIX—XL)的内容放在开头,并将原始文本第三笔记中涉及黑格尔哲学批判的三部分内容(XI—XIII页、XVII—XVIII页、XXII—XXXIV页)合并在一起放在第三笔记的第三部分,冠以标题“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逻辑改编版的编者还将原始顺序版第三笔记的第五部分(XIX—XXI)和第七部分的一小节(XXXIV)合并起来,以“增补”为题编在一起放在三个笔记的后面。原始文本第三笔记的第七部分的有关分工的一部分(XXXV—XXXVIII)和第三笔记有关货币的论述的第九部分(XLI—XLIII)被编在最后的“片断”中,并分别加了标题“分工”和“货币”。

值得注意的是,题为《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章的摘要》只有两个页张,这部分的页码编排用的是与前三个笔记本的罗马数字不同的阿拉伯数字(1—4),因此是相对独立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1),即MEGA1的主编者阿多拉茨基曾将其看做是《手稿》的“第四笔记”或“第四手稿”。然而,现在这部分内容只是编排在《手稿》两种方式编排的文本的后面(MEGA2,P439—444),而并没有被放到《手稿》中编排,并且这部分也没被任何一个中文版的译本收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MEGA2对《手稿》的编排较之以前的版本有很大的进展,有其更为科学和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MEGA2第一次以两种编排方式对《手稿》进行发表,从而使读者和研究者对马克思《手稿》的真实写作顺序以及马克思写作的设想有了较为清楚明白的把握,并且满足了人们希望撇清各种因素(例如苏联的影响)、直接面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要求。第二,原始顺序版使我们得以步入马克思本人的话语世界;逻辑改编版相对于原始顺序版而言,更能反映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逻辑环节。两种方式的编排使我们得以从全方位的角度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客观进程。第三,MEGA2中所附的“学术资料卷”(“Apparat”本),对《手稿》的编排、写作、发表等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解释和说明。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以前没有见到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的文献资料,为我们追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真实而客观的依据,并进一步开拓了马克思研究的新领域。

当然,MEGA2也有其不足之处,对《手稿》的编排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仍带有编者的某些主观性的因素。原始顺序版仍有编者编辑的痕迹,逻辑改编版是后来的研究者加工整理的结果,这无疑也增加了“误读”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进程和逻辑起点,必须将现有的各种版本以及前人的研究与马克思本人的论述结合起来。这既是一个版本学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还原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本来面目的问题。比如,在原始文本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并非同时完成,而是分三次写成的。在逻辑改编本中,编者将这三部分合在一起编入全书的末尾,从而将马克思的哲学手稿淹没在经济学手稿中,掩盖了《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不能真实再现马克思思想变革的进程。换言之,为了真正把握马克思自身思想的逻辑发展和革命进程,更为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材料是必不可少的。(112)1

应该分出相对独立的哲学手稿6条根据

通过以上对《手稿》版本结构演化的历史轨迹的探寻,我们认为,《手稿》多年来的发行版本将马克思的手稿分为三个,并将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部分放入“第三手稿”的做法并不科学,它不能真实体现马克思思想变革的进程。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应单独成为《手稿》的“第四笔记”或“第四手稿”。提出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细微末节的编排技巧问题,而是意在强调原来包含在“第三手稿”中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蕴涵着马克思对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第一次系统阐述,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理论内容、重大意义,不应淹没在对异化劳动的经济学批判之中。这里特别提出六点论据,以证明对《手稿》版本结构的新理解。

(一)论据之一:马克思本人《序言》的提示

在《手稿》的第三个笔记本尾声之处,有马克思为这部书稿写的序言。后来的各版编辑者通常都把它放到《手稿》的最前面。在序言中,马克思有一段话,明确指出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相对独立的“本著作的最后一章”:“我认为,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当代批判的神学家不仅没有完成这样的工作,甚至没有认识到它的必要性”。(113)

为什么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完全必要的,并要作为相对独立的一章,放到整个著作的最后呢?序言开头,马克思本人也有一个交待:“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著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观。因此,我打算用不同的、独立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114)

从这个说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创作计划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1843年底之前,他试图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这一批判分两个层次,“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当时的想法是合二而一,一下完成。到1844年8月12日写《手稿》序言时,他的想法变成“分两步走”,把批判工作分两个层次:先写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小册子,对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分别进行批判,最后再汇总上升到哲学批判,以批判黑格尔哲学为典型代表;在整个批判过程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是放在前面的导言,又是最后上升的总结,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殊意义。

(二)论据之二:《手稿》出版史的版本学比较研究

从国际范围来看,《手稿》较有代表性的是四种版本,即1927年以《〈神圣家族〉准备材料》为标题的俄文版,1932年以《国民经济学与哲学。论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和市民活动的关系(1844年)》为题较为完整发表的克吕纳版,1932年的MEGA1版和1982年的MEGA2版。其中,由阿多拉茨基院士主编的、1932年国际历史考证版(《MEGA1》),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为题第一次完整发表了这一手稿,《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就是相对独立的。在MEGA1中,《手稿》被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至第三部分以“国民经济学批判”为题,第四部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摘录,并单独成为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

阿多拉茨基院士是列宁生前的亲密战友,和列宁关系相当密切,在学术上,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上,深得列宁信赖。列宁曾亲自委托他编辑出版新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为此还破格地把自己的私人笔记本《〈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提要》交给他使用。在手稿版本结构理解上,阿多拉茨基主张把手稿最后部分,即关于批判黑格尔哲学这一章单独分出来,作为相对独立的“第四部分”或“第四手稿”,这在今天看来仍是一个闪光思想,真知灼见。当然,我们今天不是简单恢复阿多拉茨基的编排结构,而是从一个全新高度重新提出这一手稿的版本结构问题。

除此之外,根据MEGA版的英文版译者T.B.Bottmore的研究,在原始文本版中,《手稿》由四个笔记本组成。第一笔记本有18页张,共36页,马克思用罗马数字Ⅰ—XXXVI标注。第二笔记本只有4页,即XL—XLⅢ。第三笔记本有34个页张,共68页,即Ⅰ—LXVIII。第四笔记本也只有两个页张,题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章的摘要》,这部分的页码编排用的是与前三个笔记本的罗马数字不同的阿拉伯数字(1—4),因此是相对独立的部分。

然而,第四笔记并没被任何一个中文版的译本收入。根据对MEGA1和MEGA2中的原始文本版的考察,我们认为,在新的逻辑改编版中,应将手稿中涉及黑格尔哲学批判的三部分内容(第11—13页、第17—18页、第22—24页)独立出来,和最后两个关于黑格尔绝对知识的单独插页合并在一起,构成《手稿》的“第四笔记”或“第四手稿”。这种改编方法更能反映出《手稿》主题思想和马克思当时思想发展的逻辑过程。T.B.Bottmore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引证了马克思在第38页“序言”中的一段话:“我认为,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115)可见,在马克思的写作构想中,是打算经由经济学批判达到哲学批判,并将哲学批判放到最后的总结性一章中。

(三)论据之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命名。起初,阿多拉茨基主持下的MEGA1,称之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大约同时,朗兹胡特、迈尔主编的德文版《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一书,则称之为《国民经济学和哲学》。刘丕坤译的中文版,在经济学和哲学之间打上一道半字线,称之为《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这就说明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手稿》实际上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

头三份手稿,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学,作了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第三份手稿的尾声之处,马克思又转向哲学,作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或者更具体地说,这里第一次综合研究了后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经济学、社会主义、哲学。第一手稿、第二手稿,主要研究的是经济学;第三手稿前半部分,《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从经济学转向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在序言中就此也有交待:“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所写的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斯林的著作,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16)第三手稿的结尾,《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由社会主义学说转向了哲学。

可以看出,无论是“两个研究对象”,还是“三个组成部分”,《手稿》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哲学。从这一意义上说,《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不仅应当作为相对当独立的“第四手稿”或“第四笔记”,而且应当进一步注意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际上包含两大部分——前三个手稿构成其“经济学手稿部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构成其“哲学手稿部分”。

(四)论据之四:相对独立的理论内容

在国内外的《手稿》研究中,有一点倒是一致的,即大都认为《手稿》的中心内容或主题是异化观或劳动异化观。按照这种理解,异化观的确是《手稿》独一无二的中心内容:第一手稿,中心是异化劳动;第二手稿,过渡到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第三手稿,深化到异化扬弃与共产主义。

然而,这种传统看法却忽视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章。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虽然在《手稿》的最后部分,但是它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内容,这就是通过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马克思第一次比较明确、系统地阐发了萌芽之中的新唯物主义实践观。这种新唯物主义实践观,核心内容是对象化劳动论,或者说劳动对象化理论。更展开一点说,这种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包含五个要点: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化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劳动二重性论。并且,根据“研究的顺序和叙述的顺序相反”的原则,可以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及由此确立的以实践观为核心的哲学观点是他批判国民经济学(第一、第二笔记)和阐述共产主义思想(第三笔记)的理论指导原则。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是《手稿》的主题思想。

(五)论据之五:相对独立的理论意义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章,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哲学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立的巨大理论意义。这种独特的理论意义,至少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

第一,这里包含着一个《黑格尔论纲》,即马克思批判黑格哲学的系统总结纲要,既包含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彻底批判,也包含着从黑格尔哲学真正诞生地与秘密——《精神现象学》入手,对黑格辩证法精髓的独特理解与深入发掘,乃至创造性发展。第二,这里更包含一个《实践观论纲》,即马克思第一次比较系统阐发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论纲要,包含“自然存在论——对象化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劳动二重性论”等理论要点。第三,这里还包含一个《破旧立新的哲学创新纲要》,为怎样扬弃发展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遗产,创造新的哲学世界观,提供了一个理论雏形。

这三重意义合到一起,就构成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独立重大的理论意义,其意义决不下于前面三个手稿讲的异化劳动理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去我们只知道马克思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却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关于黑格尔的提纲》。这个《黑格尔提纲——实践观论纲》,核心内容是通过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阐发新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内涵,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把实践观应用于存在观、历史观、哲学观。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二者是上下篇、内外篇关系。在原来的编排方式中,这一“哲学手稿”往往被淹没在第三手稿之中,头三个手稿又都淹没在异化劳动批判、经济学批判的主题之中,其独立理论意义远未得到应有彰显。为了真正彰显这一纲要的独立理论意义,建议重新编排《手稿》版本结构,把这一部分作为相对独立的第四部分、第四手稿,或者作为与“经济学笔记”相对应的“哲学笔记”。

(六)论据之六:前人已有的有益探讨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70多年的出版史、编辑史、研究史中,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文本处理问题上,既存在忽视这一文本独立性、重要性的思想倾向,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重视这一文本独立性、重要性的有益探索。

1927年,梁赞诺夫最先发表《手稿》局部文本时,首先发表的是第三手稿这部分,其中黑格尔哲学批判这一部分就占重要地位。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阿多拉茨基1932年在国际历史考证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1)第3卷中,第一次全文发表《手稿》时,从题目到编排,都注意到黑格尔哲学批判这一部分的独立、重大意义。《手稿》的题目称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这里的正标题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两个学科、两个层次的综合;而副标题则进一步列出了两个学科、两个部分:国民经济学批判在前,而后特别以附录方式列出了“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在具体编排上,则把关于经济学的三个手稿放在前面,把“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放到附录部分单列一章,实际上是作为第四手稿、第四部分来处理的,尽管没有做出如此明确的理论说明。

另一位注意到《手稿》应包含相对独立的专讲哲学“第四手稿”的研究者,就是法国著名学者奥古斯特·科尔纽。在他个人长期撰写的《马克思恩格斯传》第2卷第2章中,用了10来万字篇幅(约合汉字)专门研究《1844年手稿》,并在开头部分重点介绍了阿多拉茨基主持的国际历史考证版的编排:“第四篇手稿全是黑格尔著作的摘录”。(117)

还有一位学者在这方面也有独到见解,就是根据阿多拉茨基主编的国际历史考证版(MEGA1)第3卷,于1961年翻译出版了英文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T.B.波特莫尔(T.B.Bottmore)。他认为,在马克思原始文本中,《手稿》是由4个笔记本组成的,除了以经济学手稿为主的3个笔记本之外,还有黑格尔哲学批判为主的第4笔记本,题目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章的摘要》。这个笔记虽现存只有两页,但却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马克思标的页码也证明着这一点:其他3个经济学笔记本页码是用罗马数字标的,而这个笔记则是用阿拉伯数字标的,也收在马克思1844年笔记之中。(118)

上面6个方面的证据,已经足以做出以下结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际上包含两大部分、两大层次,头一部分是以经济学为主的手稿,第二部分则是以哲学为主的手稿;经济学手稿包含三个笔记、三份手稿,哲学部分以黑格尔哲学批判为主,原来包含在经济学为主的第三个笔记本之中,为了按照马克思本人旨意,突出这一部分的独立意义,应将它作为单独一章,作为“第四手稿”、“第四笔记”,也可比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之为《黑格尔论纲》或《实践观论纲》,或者叫《黑格尔——实践观论纲》。

我们对手稿版本结构的新理解新编排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可以尝试提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版本编排方式。这将有利于我们还原马克思本人的写作意图,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客观进程。

我们认为,整个手稿应分为两大篇:以经济学手稿为主的上篇和以哲学手稿为主的下篇。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以经济学手稿为主的上篇中,可以仍然按三个部分或三个笔记进行编排。第一部分共分四个小节,内容编排上与逻辑改编版的第一笔记的四个部分是一致的。前三个小节,马克思以实践观为基础,通过对工资、资本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范畴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国民经济学说自身的根本矛盾;第四小节,马克思从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出发,论述了劳动实践在特殊社会关系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歪曲形式,也就是异化劳动论。对此,我们仍可冠以标题“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第二部分的编排同逻辑改编版和原始顺序版的第二笔记的编排。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的内容是私有财产下的种种关系,因此标题仍可承继逻辑改编版的“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部分可分为三个小节进行编排,内容主要是逻辑改编版的第三笔记中对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标题和内容编排与逻辑改编版的《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和《私有财产和需要》相一致。

以哲学手稿为主的下篇(或者可以说是“第四笔记”、“第四手稿”)可分两个部分或两章进行编排。第一章是将有关黑格尔哲学批判的三部分内容(XI—XIII页、XVII—XVIII页、XXII—XXXIV页)合并在一起,并冠以标题“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第二章是两个页张的《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绝对知识”章的摘要》。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称哲学部分为《黑格尔论纲》或《实践观论纲》,或者叫《黑格尔——实践观论纲》。

在这里,我们还想试着提出一种探索性的看法:《手稿》的哲学部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实际上主要是分三次写成的,是否应当作为这一章的三节:

引言,如何对待黑格尔辩证法——一个本质问题。

第一节,应当继续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从黑格尔体系发源地《精神现象学》入手。

第二节,通过批判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否定性辩证法、劳动实践观,提出自己的新实践观:自然存在前提论和对象化活动论。

第三节,继续阐发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同时转入对黑格尔异化观的批判。

此外,为了清楚把握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逻辑,我们仍将《序言》放在《手稿》的前面,并且将马克思对从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提出的不同题目的若干增补放在经济学上篇和哲学下篇的后面,将马克思关于《分工》和《货币》两个片断的相对完整的论述放在最后。

马克思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在内容上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的一些论述涉及《手稿》只是部分谈到或根本未谈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对《手稿》研究的继续,是对《手稿》的补充。有鉴于此,我们仍将它作为附录收入。

以上看法是学术探索性的,目前还很不成熟,在这里发表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原载《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