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经济学手稿》到《资本论》的发表

从《经济学手稿》到《资本论》的发表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对政治经济学的全盘改造,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这是《资本论》的第二个稿本。在写作这一手稿时,马克思已决定使用《资本论》这个书名,而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
从《经济学手稿》到《资本论》的发表_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一样,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创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从1843年底就开始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某些现象及其本质,开始发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对抗性和暂时性。但是,40年代毕竟是他们早期经济思想的形成阶段,还没有使用剩余价值这个科学概念,用马克思的话说,剩余价值理论是“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1]

50年代是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剩余价值学说形成的重要时期。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结合革命的实践经验,具体阐明革命的经济根源、社会基础、革命动力、革命失败的原因和革命前途,从而促使马克思重新进行经济研究工作。他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过程,使无产阶级清醒地理解支配这一运动过程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发展规律。马克思说,为了整理经济资料,加速研究工作的进行,“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我通常是在英国博物馆里。”[2]“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3]。这些研究成果,具体是三部经济学手稿及其最后完成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最初稿本。在此基础上,1859年6月马克思出版了他的第一批研究成果,即《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和一些细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对抗性矛盾。马克思曾说过:这是“15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4],并希望这本书有助于战胜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流行的蒲鲁东主义,能“为我们的党取得科学上的胜利。”[5]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对政治经济学的全盘改造,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它的重要特点是,马克思在这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是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的。著作一开头就明确指出,“最初一看,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原素存在。但是,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6]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当从分析它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马克思在书中系统而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批判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有关错误观点,这就为他后来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1859年1月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序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的表述,同《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达到的水平相比,是这一新的历史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他写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7]在这里,马克思把生产关系作为一种有决定意义的关系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区分出来的过程完成了;更重要的是制定了历史上一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原理,并在这一段以后的下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范畴——“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使唯物史观达到完全成熟和精确的程度。

马克思的这篇序言还把他的社会革命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它精辟地论述了爆发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必然性。恩格斯在介绍这篇序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时这样写道:“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8]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此以前一直是把经济危机与革命的到来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而序言中的一段话则表明他们的看法有了变化。这段话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9]这就是说,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还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完全没有发展的可能,因而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危机同革命时机的成熟联系在一起。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个稿本。它包括了后来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和第四卷的基本内容,以及第二卷、第三卷的主要问题。在写作这一手稿时,马克思已决定使用《资本论》这个书名,而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同时,也决定用《资本论》的四卷本代替原来的六个分册的计划,这就确立了《资本论》前三卷为理论部分,第四卷为历史文献部分的结构体系。后来,马克思对《资本论》的创作,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手稿所拟定的详细纲要进行的。

马克思在1861-1863年期间写成的这部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的经济学手稿表明,他已经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已经创立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基本理论。在40、50年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制定价值理论和狭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即剩余价值生产或它的起源或本质的理论。到60年代初,马克思的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了,除继续深化对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外,还广泛深入地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除完善狭义剩余价值理论外,又创建和基本上完成了生产劳动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地租理论(特别是绝对地租理论),从而建立起包括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转化为分割理论在内的广义剩余价值理论。所以,《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研究和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经过仔细斟酌和修改的《资本论》前三卷的第三个稿本,第四卷理论史的部分没有什么改动。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第二卷和第三卷的问题上,也就是说,着重研究了在前一部手稿中没有加以发挥的理论问题:资本的流通和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问题。

大约是在1865年下半年,恩格斯曾向马克思提议,把已经誉写清楚的一部分手稿先送去出版。马克思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认为自己的著作“是一个艺术的整体”,没有完整地摆在面前时,决不拿去付印。1866年2月,恩格斯再次建议,并说:“当事变惊动我们的时候,你即使已经写完了你的书的最后几章,然而却未能把第一卷付印,那又有什么用处呢?”[10]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从1866年1月1日起,开始了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誉清和润色工作。这是马克思从1843年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经过20多年的悉心钻研并写出大量文稿的基础上,系统叙述自己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到了当时的心情:“我正好于1月1日开始誉清和润色,工作进展得非常迅速,因为经过这么长的产痛以后,我当然乐于砥净这孩子。”[11]到1867年3月27日,马克思终于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定稿工作,同年9月出版。《资本论》的第二、三卷是在马克思逝世之后,由恩格斯于1885年和1894年整理出版的;第四卷是恩格斯逝世前委托卡尔·考茨基进行整理,后由考茨基于1905-1910年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编辑出版的。《资本论》以及它的手稿,占目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全部篇幅的四分之一,这还没有包括马克思为写作这部巨著而作的笔记、札记在内。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巨大、最丰富的宝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