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千古绝唱《圆圆曲》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千古绝唱《圆圆曲》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千古绝唱《圆圆曲》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就在创作《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的同一年,吴伟业又为另外一位烟花女子陈圆圆写下了不朽名作《圆圆曲》。据推测,《圆圆曲》的写作与卞玉京不无关系。陈圆圆坎坷多难的命运激起吴伟业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引起他浓厚的兴趣。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先后之关系》提到《圆圆曲》,认为吴伟业“因玉京之沦落,念畹芬之遭遇,遂赋诗及之耳”。

千古绝唱《圆圆曲》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就在创作《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的同一年,吴伟业又为另外一位烟花女子陈圆圆写下了不朽名作《圆圆曲》。

据推测,《圆圆曲》的写作与卞玉京不无关系。陈圆圆是明末苏州名妓,卞玉京也曾于明末侨寓苏州多年,而且她们都居住在横塘,彼此应该是相当熟稔的。顺治八年春,吴伟业与卞玉京“共载横塘”,重游旧地,二人不胜今昔之感,曾一起回溯十来年的往事,这由《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所云“此地由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月明弦索更无声,山塘寂寞遭兵苦”即可证明,“此地”即苏州。而十年前,正是陈圆圆的命运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之时,后来其遭际又与易代之变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故吴、卞二人的话题很自然地会涉及到她。吴伟业原来大约就对陈圆圆的身世有所耳闻,而听了对陈圆圆的情况知根知底的卞玉京的介绍,有关陈圆圆生平的一切细节就都串联起来,在眼前变得清晰、鲜活而又生动了: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芬,圆圆是其小名,后随养母改姓陈,其容貌娟妍,花明雪艳,而且知音识曲,妙合宫商,堪称色艺兼绝,独擅一时。据说每一次登场演唱,观者都为之魂断。崇祯末年,她被外戚田弘遇强行抢到北京,本欲献给崇祯帝,以后几经周折,归平西伯、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妾。不久,吴三桂出镇山海关。而北京城随即被李自成起义军攻破,陈圆圆被掳。吴三桂闻讯大怒,乞降于清朝,勾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夺回陈圆圆。在镇压农民军和汉族人民抗清斗争的血泊中吴三桂当上了新主子册封的平西王,成为清朝鹰犬。顺治五年起,他奉命移驻汉中,陈圆圆亦从行到汉中。陈圆圆坎坷多难的命运激起吴伟业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他敏感地发觉这是叙事七言歌行的绝佳题材: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一波三折,充满故事性,而且关系着一代兴亡,决非一般的风流韵事所可比拟。大约他本来就属意于这个题材,而卞玉京的介绍就更激发了他写作的欲望。陈寅恪《柳如是别传》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先后之关系》提到《圆圆曲》,认为吴伟业“因玉京之沦落,念畹芬之遭遇,遂赋诗及之耳”。是极有见地的。

《圆圆曲》的写作估计还有另外一个诱因:顺治八年九月,驻守汉中的平西王吴三桂“入觐”,获“赐金册印”,同时奉命率师征讨四川。[65]这是当时政治上的大事,一向关心时事的吴伟业不会不有所耳闻,他听到这个消息应当已是这一年初冬了。此时此刻,他必然马上联想到陈圆圆。而关于这个题材,他已精心覃思,酝酿多时,可以说构思完全成熟,于是在吴三桂“入觐”一事的触发之下水到渠成地援笔而就: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熏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恨杀军书底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鬓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教曲妓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名声累,贵戚名豪竞延致。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支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关于这首诗的作期,以往有不同的说法,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系于顺治元年,程穆衡《吴梅村先生编年诗笺》系于顺治十六年,而铃木虎雄《吴梅村年谱》则“疑作于顺治十六年以后”。此诗叙及顺治元年以后的史实,故作于顺治元年之说显误。而作于顺治十六年之说也有种种不合理处:一、《梅村家藏稿》诗歌部分分前后集,前集所收皆其仕清前即顺治十年以前(包括顺治十年)的作品。此诗在前集,应当作于顺治十年前,而非作于顺治十六年。二、此诗有“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语,所谓“十度霜”,当从陈圆圆被人从苏州劫走算起。陈圆圆究竟什么时候被劫的呢?冒襄《影梅庵忆语》云:“至壬午(崇祯十五年)仲春……因便过吴门慰陈姬……至则十日前复为窦霍门下客,以势逼去。”此处“陈姬”者,即指陈圆圆,有陈维崧《妇人集》所记为证:“姑苏女子圆圆(字畹芬),戾家女子也,色艺擅一时。如皋冒先生尝言:‘妇人以姿致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鬟,难其选也。蕙心纨质,澹秀天然,生平所觏,则独有圆圆耳。崇祯末年,戚畹武安侯劫置别室中。’”冒襄于陈维崧为父执,关系至密,维崧所记,恐怕是亲自听冒襄所说的。故《影梅庵忆语》中所盛赞色艺擅一时之“陈姬”,必为陈圆圆无疑,从而可知陈圆圆被劫乃在崇祯十五年春。自崇祯十五年推后十年,为顺治八年。倘系于顺治十六年,则“乌桕红经十度霜”一语便失去着落。三、吴三桂于顺治五年至顺治八年九月镇守汉中,八年九月以后奉命进军四川、贵州,顺治十六年已入云南。此诗若作于顺治十六年,断不应略去顺治八年九月以后大量事实不记。而此诗云:“专征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其中地名均在陕西,诗末“珠歌翠舞古梁州”之“梁州”,古代建置,也在陕西,其治所即为汉中。诗中所述只到吴三桂进兵陕西、驻节汉中止,丝毫不及进军四川以后之事,故合理的解释是此诗只能作于吴三桂进军四川以前。以上论证,皆足以证明谓此诗作于顺治十六年是错误的,当然谓作于顺治十六年以后离事实更远。(www.guayunfan.com)本小节开头将此诗之作定于顺治八年,且定于这一年的初冬,不仅与“乌桕红经十度霜”一句年份相合,时令相合,而且与此诗在《梅村家藏稿》中编排的位置、与此诗所述史实发生的时间无不相合,完全有把握说是确定无疑了。进而可知,上面所推测的此诗之作受到了卞玉京对往事述说与吴三桂“入觐”一事的启发,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了。由此我们还可以对诗中“浣纱女伴忆同行”一句做出新的解释,以前都把“浣纱女伴”当做泛指,如今看来,吴伟业之意,恐偏重卞玉京而言。

关于陈圆圆的故事,曾引起清朝许多文人的兴趣,留下许许多多记载,说法存在不少分歧。在所有记录中,《圆圆曲》产生于陈圆圆与吴三桂生活的时代,作者不为搜奇猎艳、逞才炫博,而是抱着为一代历史作传的态度去写作,其内容又得之于对陈圆圆的底细深有了解之人,因此可以说是最忠实于历史原貌的。

《圆圆曲》的主旨一目了然,它借陈圆圆与吴三桂聚散离合的故事,反映出一代兴亡,狠狠讽刺与鞭挞了吴三桂为了私情私欲叛明降清的罪行。诗歌一开篇,就单刀直入,刺向吴三桂的本心:“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给叛臣逆子来了个一语定案。中间与临末又分别用“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和“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与开头响应,使这位打着“报君父之仇”的幌子实则不忠不孝的民族罪人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刘健《庭闻录》卷一《乞师逐寇》记下了这样一段趣闻:“当日梅村诗出,三桂大惭,厚贿求毁板,梅村不许。三桂虽横,卒无如何也。”刘健的父亲刘昆在吴三桂镇守云南之时曾任云南府同知,著有《吴三桂传》、《滇变记》等,后因兵乱,手稿散失。刘健追忆往日父亲所谈,而成此书,他取孔子的儿子孔鲤趋庭受教的典故将此书命名为《庭闻录》。[66]因此其记载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上面这段趣闻表明《圆圆曲》确实击中了叛臣逆子的要害,具有非常强烈的讽刺力量,因此才使得吴三桂羞愧难当,坐卧不宁。试想一想,《圆圆曲》之问世,并非在吴三桂失势之时,恰恰相反,当时吴三桂正受到清廷倚重,兵权在握,炙手可热,汹汹不可一世。敢于在这个时候揭露他,讽刺他,没有一定的正义感和胆量是绝然做不到的。这段趣闻还说明,《圆圆曲》基本上是写实的,倘若不实,吴三桂不会忍气吞声,必然要大兴问罪之师。

对吴三桂的揭露与讽刺,使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批判的色彩,这种批判的色彩在同年所作的《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中也表现了出来。在他看来,造成故国沦亡的罪魁祸首除了“贼寇”——农民起义军外,还有引狼入室、觍颜事敌的叛臣降将,还有荒淫腐败、自毁江山的统治者,吴三桂、洪承畴、刘泽清、弘光帝等等都属于这种败类,在此时及以后的诗歌中他或是冷嘲热讽,或是直言指斥,均显示出批判的意味。而在此前的作于明亡之后的长篇歌行以及五言古诗中是缺乏这种批判色彩的。那里他沉浸在故国沦亡的深深哀痛之中一时无法解脱开释,在他笔下,痛苦多于思考,对先朝的追念多于对先朝灭亡原因的剖析。现在,沧桑之变已发生多时,他开始冷静地反思易代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反思为什么那样庞大的明帝国竟然一下子就会土崩瓦解。思索的结果主要反映在稍后不久撰写的《绥寇纪略》和一些文章之中,而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也或多或少地表现了出来。像《圆圆曲》中的议论“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就是以前的诗歌如《永和宫词》、《琵琶行》、《后东皋草堂歌》、《吴门遇刘雪舫》等等所没有过的,这使得其诗歌较之以往显得更有思想厚度了,格调也更苍老深沉了。

在艺术上,《圆圆曲》充分体现了“梅村体”的特色。诗人把一连串巧妙的比喻、含义丰富的典故、锤炼精工的对偶句珠联玉缀成这首七言歌行,它辞藻艳丽,却又内容充实,情韵深厚;格律严整,却又音节浏亮,宛转流利,确实做到了“艳而有骨,绮而有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构,如果说上面说到的那些艺术特点还只是对以往已经形成的风格的继承的话,那么,在艺术结构方面它却是打破陈规,另辟蹊径了。这首诗,没有按照一般的依故事的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一开篇,就抓住了故事中间的关键环节,从吴三桂勾引清兵“破敌收京”写起,直截了当地揭破全诗主旨。然后才折转笔锋,回写吴陈二人的初次相见,以引出陈圆圆。之后,再进一步倒叙,优游自如地转入对圆圆身世经历的描写,洋洋洒洒,转了一个大圈子之后,才重新回到诗歌开头的情节上来,写吴、陈二人的战场重逢。等到故事的主要部分叙述完了,忽然又来了两段插叙,写教曲妓师和女伴的感慨以及陈圆圆自己的哀怨。整个叙事部分的结构是如此的大开大阖、突兀跳宕,简直令人目不暇接,却又无不合情合理,圆转自如。这种结构,很有点现代小说章法的味道了。

这首诗,无论就其思想性说,还是就其艺术性说,都堪称是吴伟业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都堪称是关于明清易代之变的一篇绝唱。有人评价说:“此诗用春秋笔法,作金石刻画,千古妙文。长庆诸老(指白居易、元稹等),无此深微高妙。一字千金,情韵俱胜。”[67]平心而论,这段话决非溢美之言。此诗自从问世后,就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读者的喜爱,吟诵不绝,很多人就是凭着这首诗认识了吴伟业,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吴伟业的名字,却熟悉这首诗,会背诵“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之类的警句,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