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典试湖广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典试湖广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时间:2022-05-0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典试湖广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崇祯七年秋,吴伟业婚假期满,离乡北上,[1]八年初,抵达北京,仍然担任原职,“充实录纂修官。”他们知道,崇祯初年,随着阉党覆灭,受到迫害的东林党人翻过案来,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赞誉。在这两年中,吴伟业一直平稳地做着他的翰林编修,崇祯九年还曾受到朝廷信用,奉命典试湖广,担任了湖广乡试的正主考。湖广乡试在武昌举行,当时这一带的形势还是比较平静的。

典试湖广_关于吴梅村的事迹

崇祯七年秋,吴伟业婚假期满,离乡北上,[1]八年初,抵达北京,仍然担任原职,“充实录纂修官。”[2]这时朝中的形势已不同于三年之前,那位一心“迎合帝意”,“惟日与善类为仇”的温体仁已经排挤掉周延儒,在崇祯六年做了内阁首辅,[3]周延儒自请放归,回到了宜兴老家。复社在朝中的势力受到很大压制和削弱,反对复社的势力在温体仁的纵使下,变得猖獗起来。朝中复社人士的日子很不好过,在这种局势下,吴伟业表现出几分骨气,“正直激昂,不入其党。”[4]馆臣中与他互相支持、最称知契的是性格伉直的杨廷麟、凝重端方的杨士聪和激切好发议论的王二弥。[5]

不过,在崇祯十年以前,温体仁及其党羽尚未对复社发动总攻击,不是他们不想立即置之于死地,而是没有找到机会。他们知道,崇祯初年,随着阉党覆灭,受到迫害的东林党人翻过案来,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赞誉。而复社素有东林党后进的清名,大受舆论支持。并且其本身的势力大大超过了东林党,成员遍及朝野,可谓树大根深,难以撼动,倘不瞅准机会下手,恐怕不仅不能奏效,反会自触霉头。因此在崇祯八年和九年,敌对双方都处在虎视眈眈、伺机一扑的临战状态,没有真正交锋,政坛相对平静。在这两年中,吴伟业一直平稳地做着他的翰林编修,崇祯九年还曾受到朝廷信用,奉命典试湖广,担任了湖广乡试的正主考。那一年,他二十八岁。

湖广乡试在武昌举行,当时这一带的形势还是比较平静的。我们知道,从崇祯四年以后,农民起义军的发展更为迅速了,不过几年工夫,已经拥有数十万兵马,纵横各地,屡败官军。特别是崇祯八年正月十三家起义军在荥阳召开大会,采纳了李自成提出的“宜分兵定所向”的作战方案后,更是所向披靡,活动范围大大扩展。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诸部甚至东向攻破凤阳,一把火烧毁了明朝皇室祖坟,极大地震撼了明廷。但是,直到崇祯九年,起义军依然主要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活动,湖广地区除与陕南、豫西交界处外,大部分仍控制在官军手中。因为这里是粮食主产区,关乎经济命脉,向以重兵防范,而武昌为省会,守卫更加严密。

吴伟业从京城到武昌,要经过河北、河南,一路上免不了风声鹤唳,捏一把汗,但到达武昌后就平安了。(www.guayunfan.com)这次乡试的副主考是刑科给事中、山东莱阳人宋玫,分房考官中有兵科给事中、合肥人龚鼎孳。这二位都善于写诗,宋玫写作很勤,每天做五言诗一首,其诗学杜甫,诗境苍凉雄浑,有时虽不免粗糙,但出色处“不减古人”;[6]龚鼎孳更富诗才,后来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吴伟业与他们相处非常融洽,自称与宋、龚二位“相得甚”“相知为深”。[7]考试进行得很顺利,“锁院三试,所弋获皆为俊民”,[8]圆满地完成了为朝廷选拔人才的使命。人和、事成,吴伟业的心情很愉快。

这是吴伟业第一次到武昌,使命完成以后,他和宋玫游览了当地名胜。他们一起过小孤山,登黄鹤楼,俯眺茫茫江汉大地。宋玫每到一处,都留下题咏。后来吴伟业回忆起当时情景,这样说到自己:“余愧未能成章,亦勉赓以纪名胜。九青(宋玫号)不鄙而进余,谓可深造于斯事。”[9]宋玫其实只比吴伟业大两岁,从他鼓励吴伟业的语气来看,显然是知道伟业学习作诗不久,但同时又显然看出了伟业在这方面潜在的才能。吴伟业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都散失了,只有一首《夜泊汉口》[10]留存下来。这是其最早的作品之一,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秋气入鸣滩,钩帘对影看。久游乡语失,独客醉歌难。星淡鱼吹火,风高笛倚阑。江南归自近,尽室寄长安。

诗中描绘出秋天长江之上略显凄清的夜景,表达了久客在外的淡淡哀愁和对于家人的挂牵。词旨不深,但情与景融,颇有意境。

吴伟业和宋玫在武昌期间,宋玫的同年进士、湖广熊开元、郑友玄曾泛舟来访。熊开元做过吴江县令,当年复社的成立得到过他的大力支持,郑友玄做过华亭县令。吴江和华亭都距太仓不远,所以两人算是吴伟业乡里故吏。如今他们都废职闲居了。吴伟业和宋玫在江楼摆下酒宴欢迎熊、郑二人,他们叙述往昔,谈论文史,非常投机,一直聊到半夜,当酒酣耳热之际,说起天下岌岌可危的形势:农民造反,后金入侵以及朝中奸人当道,不禁忧从中来,涕泗横流。[11]

乡试后不久,吴伟业回到了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