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勤奋的学生_关于乾隆的事迹

勤奋的学生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勤奋的学生_关于乾隆的事迹应该说,弘历是大清王朝中最有福气的帝王。雍正皇帝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卷入政治的前车之鉴,绝不允许他过早地与外界社会接触。于是,朱轼几乎是一个人承担起了弘历和诸皇子们的学业。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又是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知道,皇父雍正非常赏识读书勤奋的皇子。天资加上勤奋,使弘历的学业进步很快,诸位老师交口赞誉。

勤奋的学生_关于乾隆的事迹

应该说,弘历是大清王朝中最有福气的帝王。

弘历的少年时代,是在康熙和雍正两朝帝王的教诲和宠爱中度过的。对于他来说,做皇子的十三年,是人生中最潇洒、最惬意的一段时光。他既不需要像曾祖顺治帝和祖父康熙帝那样幼龄登基,只能在皇帝宝座上消磨掉自己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也不需要像父亲雍正帝那样,从青年时代起便开始机关算尽谋取帝位,直到年过不惑,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12岁之前,弘历不被皇祖知道,虽然很平凡,但很快乐;12岁以后,他摇身一变成了皇子,虽然并没有正式被封为储君,但却轻松地获得了储君的地位。因此,他一直都很轻松,从来没有为帝位劳神费力。雍正皇帝鉴于康熙晚年诸子卷入政治的前车之鉴,绝不允许他过早地与外界社会接触。因此,在登基为帝之前,弘历一直生活在一片祥和的净土之中。

雍正对他要求很高,期望他在登基之前,能够具备作为一个帝王的足够资格。因此,雍正对他的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www.guayunfan.com)翰林福敏是弘历的启蒙老师。福敏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的进士,极有才华。但是没过多久,弘历便掏干了这位老师的所有本事。不是福敏学问不够,而是这个学生太聪明,而且好问。这个老师没得教了,那就只有换老师。换谁呢?雍正选择了徐元梦、朱轼、张廷玉、嵇曾筠等四位品行端方,且学问渊博的大臣作为弘历和诸皇子们的老师。

古时拜师,需行拜师之礼,而皇子的拜师礼更为严格。皇家有一整套拜师礼仪制度:拜师时,皇子必须先出门迎接老师,老师再答拜;每遇大门,都要让老师先行;入座时,老师先行入座,然后皇子才可以入座。其实这套拜师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师生之间的臣君之别,让皇子屈尊,能够受到老师的约束,更好地学习。

雍正命令皇子们在懋勤殿向老师行拜师之礼,意谓皇子们都须勤奋好学。他下谕旨宣告此事:“诸皇子入学之日,与师傅备杌子四张,高桌四张,将书籍、笔砚、表里安设桌上。皇子行礼时,尔等力劝其受礼。如不肯受,皇子向座一揖,以师傅之礼相敬。如此,则皇子知隆重师傅,师傅等得尽心教导,此古礼也。”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行拜师之礼时,皇子要先向老师行礼。

老师虽然不少,但在这么多老师中,弘历只从朱轼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原来,诸皇子拜师后不久,徐梦元便获罪离开,张廷玉是国之重臣,平日里公务极忙,很少有时间可以教导学生,嵇曾筠教导学生们的时间也不多。于是,朱轼几乎是一个人承担起了弘历和诸皇子们的学业。

可以说,在这四位老师中,朱轼对弘历的影响最大。

朱轼,字若瞻,号可亭,祖籍江西高安。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又是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雍正时,他任圣祖实录总裁,后又任刑部主事,督学陕西。再后来,他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两部尚书。朱轼一生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学问很深。他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特别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慢慢灌输到弘历的思想之中,对这位后来的皇帝影响极大。

朱轼还是著名的理学家,精研礼记,精明能干。他躬身政事,政务虽然繁忙,但却从不荒废学问,更是会想办法抽出时间教导弘历。在生活上,他很简朴,深明“成由勤俭破由奢”的道理。他的这些品行,都为弘历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接任弘历老师的时候,弘历刚刚12岁,正处于成长阶段。所以,他对弘历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定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弘历继位后的施政成就,与这位老师密不可分。

除了朱轼以外,还有一个人对弘历的影响也很大。这个人,便是蔡世远。严格来说,蔡世远并非弘历的老师,弘历甚至没有向其行过拜师之礼。但这个人确实教会了弘历很多东西,尤其是以儒治国之术。

蔡世远,字闻之,号梁村,祖籍福建漳浦。他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是宋代理学家蔡元鼎的后裔。由于受家族影响,他从小就开始学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的遗著,还广泛学习各种经书,讲求经世之学。他以古代名人为学习榜样,认为学问起码要近似于南宋的真希文,事业要近似于北宋的范希文,因此以“二希”作为自己的堂号。

康熙四十八年(1709),蔡世远中进士,从此进入翰林院。他协助李光地编纂了《性理精义》,此书后来成为弘历学习的课本。

雍正元年(1723),蔡世远被授为翰林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书。不久,迁为侍讲,后又升为历庶子、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虽然升迁频密,但他的主要工作,则是教雍正的诸位皇子读书。他教授学生十分认真,在内廷担任老师十年,早出晚归,从来没有一天缺席。

他给诸皇子讲授四书五经及宋“五子”(即周、张、二程及朱)的理学,“必近而引之身心”,说明为人处世必须“设诫而致行”的道理;在辅导皇子学习诸史及历代文学作品时,他强调“则于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复陈列,三致意焉。”他十分推崇宋儒理学,曾经说过:“宋朝正是理学繁荣昌盛的时候,周程张朱,比肩而齐,德性学问的能力,世上无人可以与之匹敌。”在施教的过程中,他以自己对于理学的理解,结合时政,深入浅出地将宋理精义讲给学生们。

弘历是蔡世远最优秀的学生,他从这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个人能否学业有成,需要用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来共同支撑。先天条件弘历有,他很聪明,听老师讲课几乎不费什么力气,便能由表及里;后天条件弘历也有,他很勤奋好学,其努力程度不亚于康熙当年。除了骨子里的“好学”因素外,他这么勤奋地读书,主要是为了博得雍正的喜欢。他知道,皇父雍正非常赏识读书勤奋的皇子。为了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每天课业结束后,他会在自己的小书房里口不停诵,埋头苦读。

那些时候,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大孩子,玩兴正浓的时候。可是他却能够压住玩兴,把兴趣转移到读书上来,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天资加上勤奋,使弘历的学业进步很快,诸位老师交口赞誉。朱轼说他“精研《易》、《春秋》、戴氏礼、宋儒性理诸书,旁及通鉴纲目,史汉、八家之文,莫不穷其旨趣,探其精蕴”。言语之中,朱轼已经很是钦佩这个学生了。学的既“多”又“精”,是他对弘历的准确评价。确实,弘历涉猎范围极广,几乎什么学问都要去学上一学,而且还要“穷其旨趣,探其精蕴”。在这一点上,他同康熙也极为相似。

弟弟弘昼几乎每天都同弘历在一起,故而很清楚哥哥是怎样刻苦学习的,他曾说过:“吾兄于问寝视膳之暇,每有所得,发为文词。日课一首,虽退居私室,亦不敢自懈,手披心绎,欲力迫古作者。”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弘历把睡觉和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每次想到新的东西,便记录下来。就算回到自己的屋子里,他也从不懈怠。

身为皇帝之子,又是实际上的储君,能够以这种态度去学习的人,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康熙皇帝虽然也很爱学习,但他却是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如若不学,便有被淘汰的可能。弘历则不同,他所处的环境要安逸得多。可以想象,就算他少一分刻苦,也必定能够登上皇帝宝座。但是,他却一直不肯放松自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老师的悉心教导,以及自己的深刻领悟,弘历慢慢构建起了自己的、以儒家价值取向为标准的伦理道德系统。他尊奉孔子,推崇宋儒,坚信儒家“仁政”、“德治”的正确观念。他认为“治天下者,以德不以力”,“德”才是重中之重。他欣赏孔子的“宽则得众”思想,认为做人应该“以宽为本”。这一套价值取向标准和伦理道德系统,为他日后施政治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十三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在这些日子里,弘历像一棵生长在沃野里的树,“疯狂”地汲取营养,茁壮成长。他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慢慢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的帝位继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