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胜了吗_关于乾隆的事迹

胜了吗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胜了吗_关于乾隆的事迹乾隆三十三年二月二十八日,乾隆降谕授大学士傅恒为经略,户部尚书阿里衮、兵部尚书阿桂为副将军,刑部尚书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点齐军马,再次征缅。但是,这个建议却逆了乾隆的龙鳞。这一次,对于准备工作,乾隆十分重视。乾隆将自己的御用甲胄赐给傅恒,希望其能率领大军,顺利征服缅甸。在这种情形下,傅恒决定与缅军和谈,并把这一情况奏明了乾隆。协议达成后,阿桂与傅恒先后率军撤离。

胜了吗_关于乾隆的事迹

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二十八日,乾隆降谕授大学士傅恒为经略,户部尚书阿里衮、兵部尚书阿桂为副将军,刑部尚书舒赫德为参赞大臣,点齐军马,再次征缅。

从这几个主将的任命上,可以看出乾隆对此次征缅的重视。已经下错了一盘棋,他不允许自己再做错了。

筹集兵马粮草期间,发生了一点儿小插曲。参赞大臣舒赫德等人,以山多路远,缅人熟悉地形等理由,上疏请求乾隆改征讨为招降。意思是不用打仗,派使臣去缅甸招降就行了,既省钱又省事,两全其美。

舒赫德的这个建议,虽然说不上很好,但也说不上太坏。毕竟战事一起,总会殃及百姓,增加国库负担。但是,这个建议却逆了乾隆的龙鳞。他勃然大怒,严斥舒赫德“甚属乖张,可鄙可笑”,并将其革去尚书与参赞大臣职务,改赴新疆乌什任办事大臣。(www.guayunfan.com)乾隆发火,是有原因的。数次征缅失败,迫使征缅战不得不升级,由“讨伐战”变成了“威严战”。确实,在乾隆的眼中,屡次征缅失败,已经严重威胁到大清王朝的威严了。堂堂天朝上国,如果收拾不了一个小小的缅甸,最终还要靠和谈来解决问题,那以后岂能震慑周围番邦?正因为如此,舒赫德想要以招降的方式解决问题,其“罪”不小。

也正因为如此,六月初,缅甸使者带书来京和谈,也让乾隆给回拒了。缅人在乞和书中称:“昔吴尚贤至阿瓦,敬述大皇帝仁慈乐善,我缅王用是具礼致贡,蒙赐缎帛、玉器诸物,自是商旅相通,初无仇隙。近因木邦、蛮暮土司播弄是非,兴兵兆衅,致彼此人马互有伤亡。兹特投文叙明颠末,请循古礼,贡赐往来,永息干戈,照旧和好。”缅人虽然在乞和书中言辞凿凿,十分诚恳,想要遵循旧例,向清廷称臣纳贡,以息战乱。但是,乾隆却十分固执,认为缅甸人“甚属狡猾,殊难凭信”,坚决不肯受降。

随后,他开始广调兵马,赶运粮草器械,准备大举进攻缅甸。这一次,对于准备工作,乾隆十分重视。从任命征缅官员,到准备齐全誓师出征,他前后共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乾隆三十四年(1769)二月二十八日,万事俱备,清军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乾隆将自己的御用甲胄赐给傅恒,希望其能率领大军,顺利征服缅甸。可是,乾隆的愿望最终也无法实现。

三月底,傅恒率军抵达云南。傅恒向来被乾隆倚重,带兵打仗自有一套。他办事十分迅捷,到达云南之后,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便已拟定出一套征缅计划。其实所谓的征缅计划,只不过是选择了几条合适的征缅线路而已。他计划自己率领一路军马,出河西,经猛拱、猛养,取木梳,然后直捣阿瓦;阿里衮率领水师,由江顺流而下,以为策应。同时,他还布置了另外一路军马,为陆路策应。

七月下旬,在取得乾隆同意之后,傅恒率军出击,准备一举攻下阿瓦,生擒缅甸王。七月底缅甸正值秋收季节,无兵应战,傅恒率军深入两千余里,没有遇到缅军丝毫抵抗。唯一的抵抗,就是老天了。七月份是多雨季节,道路湿滑,军中战马病死很多,也有很多士兵染上了痢疾。这种情况越来越糟糕,傅恒知道,此次的计划不能实现了。他立即决断,收兵而回,好在缅军并没有像上次一样乘机堵截。

十月,傅恒与阿桂会合,准备出伊洛瓦底河,再次进攻阿瓦。这一次缅军早有准备,他们列兵扼守江口,分兵两岸抵御清军。傅恒征缅以来,第一场规模最大的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由于缅军有水、陆两军,傅恒便也指挥清军分兵攻击。哈国兴率领水师,在河中应战缅甸舟师;阿里衮、阿桂则率领陆军,分别向两岸攻去。阿里衮、阿桂等人在两岸矢铳齐发的情况下,骑兵劲旅从左、右两侧冲入。憋了几个月,清军官兵如猛虎下山,势不可当。结果,缅军大溃,死伤无数。哈国兴率领水师也击溃了缅军舟师,落水溺死者数千。清史料形容当时战争的惨况是,“杀溺数千人,河水发赤”。这一场,清军完胜,士气大增。

接到捷报,乾隆并不如何喜悦,反而谕示傅恒等人:“天气尚热,瘴气宜防。日后行军,倘若遇到瘴气地方,需觅高地设法躲避,切不可勉强而行。”他担心的是以后的战争,毕竟,缅甸境内的多雨瘴气,已经使清军吃了不少苦头。

他的担忧很有道理,事实上,清军最终还是败给了缅甸的这种气候。

伊洛瓦底河胜利后不久,傅恒和阿里衮都染上了时疫。这种病因潮湿多瘴的气候而起,十分难以治疗。傅恒等人商议过后,认为直取阿瓦已然无望,便想要先夺取老官屯,作为清军的征缅基地。其实夺取老官屯的计划,还是乾隆的主意。几位首脑将领染上时疫,乾隆已经预感到,要想攻破阿瓦,恐怕不会那么容易了。为了以防万一,他曾传谕给傅恒等人:“傅恒与阿桂在蛮暮会合后,能攻破阿瓦,固然甚好。若着实难攻,莫若固守老官屯要隘。待筹办军需充足,明年再图进剿,定然一举可成。”

乾隆心思缜密,考虑得面面俱到。可是,老官屯却并不好攻。

老官屯依坡临河,形势险要,缅军固守城池,并不出战。清军以炮火猛轰,攻打多日也不能破城。老官屯寨栅构筑十分坚固严密,栅下更有水门可通舟船,故而粮食器械往运不绝。阿桂等人久攻不下,便想到了夺取粮道的办法。他派出五十艘战舰,截断了缅军的运粮通道,准备围城。这个时候,城中缅军才开始害怕。他们再次派出使者,乞求和谈。

和还是不和?清军虽然在老官屯与缅军对峙,两军不相上下,但实际上,清军要被动得多。其时阿里衮已然病故,傅恒也卧病不起,清军官兵水土不服生病者极多。再加上战斗伤亡,四万多人的征缅大军仅剩下一万多人,而且战斗力也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形下,傅恒决定与缅军和谈,并把这一情况奏明了乾隆。

乾隆虽然极不愿意撤兵,却也知道事不可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只得同意允降罢兵。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坚持己见,什么时候应该“审时度势,知难而退”。

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一月,缅军使者与清都统明亮、提督哈国兴等人相会,商议停战和谈事宜。双方确定的协议内容有两项:

第一,缅甸对清廷称臣纳贡,归还俘虏,交还侵占土司之地;

第二,清廷以木邦、蛮莫、猛拱、猛养诸部人口,交还缅甸。

协议达成后,阿桂与傅恒先后率军撤离。

乾隆三十五年(1770)三月,傅恒在天津行宫觐见了乾隆,陈述征缅战况。七月,因病医治无效而亡。他的病,就是在征缅时落下的。

据西方史料记载,清军与缅军在云南的谈判并不顺利。谈判之后,缅甸王并不承认谈判协议,认为那只是缅甸前线官兵的主意,与缅甸无涉。缅甸王甚至“异常愤怒,而将缅甸所执的一份和约撕毁,并命令参加议和将领家眷俱在阿瓦宫廷西门,头顶清军经略傅恒赠送的礼物,跪了三天三夜。”到底事实是否如此,清廷官方资料显然无法记载。

但是有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缅甸确实并未如约朝贡称臣。直到二十年后,这件事才最终得到解决。原因是,那时缅甸新王即位,国内混乱,国力损耗极大。而且,缅甸还在与暹罗交战,并且屡遭败绩。暹罗是中国的属国,缅甸为了减少威胁,不得已重向中国纳贡称臣。不过,那已经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事情了。也是直到那个时候云南边境才正式没有缅患。

在中国历史上,乾隆皇帝的征缅之战,显然并不是成功的战役。

据清史料记载,乾隆征缅,先后四次,每次都是损兵折将。其中,云贵总督刘藻、杨应琚等人,或自杀,或被乾隆诛杀;明瑞兵败,被困自缢;将领王玉廷、李全、德福、马成龙、观音保等人,尽皆兵败身亡;总官兵书敏、国柱、吴士胜、左秀,提督达启、李勋、本进忠叶相德等,包括散秩大臣噶布舒,副将军阿里衮,经略傅恒等人,尽皆染瘴病故。可以说,大清王朝因为这次战争,损失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历时四年的战争,动员几十万官兵,军费花得更是惊人,总共约白银一千三百多万两。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而这场战争的根源,只是因为边界土司间的纠纷和边臣的冒进喜功。总而言之,这是乾隆皇帝的决策失误。

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这场战争其实是盛世的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