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宽严并济_关于乾隆的事迹

宽严并济_关于乾隆的事迹

时间:2022-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宽严并济_关于乾隆的事迹甫一即位,乾隆就以“宽”和“仁”赢得了全国臣民的欢心。雍正死前,乾隆一直在以皇子的身份负责苗疆军事事务。乾隆听说后大为动容,遂下旨指责雍正苛严政治的积极执行者田文镜。他并没有按照乾隆的旨意办事,督促州县开垦依然非常严厉。这一段话,显示了乾隆内心的愤怒。不过,乾隆始终是一个宽仁的贤君,他免了王士俊的死罪,将其驱逐返籍为民。甘肃巡抚许容反对新政,也视乾隆的谕令为无物。

宽严并济_关于乾隆的事迹

甫一即位,乾隆就以“宽”和“仁”赢得了全国臣民的欢心。在臣民心中,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仁君。

但是,他明白凡事过犹不及的道理。他的父亲雍正治国过严,有“暴”的倾向。他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但却也明白,过于柔仁就会变成懦弱和无能了。他当然不能允许这种情形出现,否则如何管理国家?

即位之后,他对皇父的治国策略做了调整,提出了“宽严相济”的主张。他说:“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中者,无过不及,宽严并济之道也。”他认为,治理天下应该取“中”,也就是说有宽也要有严,宽严并济,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

可以说,乾隆的治国纲领是以“宽”和“仁”为主线,以“严”为辅线的。他翻旧案,释放了还在囚牢中的叔叔,使那些被雍正开除宗籍的皇室子孙恢复身份;他释放了一批获罪官员,更是免除了很多人的欠款,使他们不再受流离之苦;他颁布政令,采取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怎样看,他都是一位以宽仁治国的贤君。(www.guayunfan.com)雍正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六日,他下令将贵州苗疆用兵视为“紧急之事”。

雍正末年,贵州地方苗变。由于当地官兵剿抚不力,应变欠妥,以致变乱扩大。无奈之际,清廷派出钦差大臣,赶到贵州统筹全局。但是,钦差大臣张照行事乖张,不懂军事,而且气量狭小。他“挟诈怀私,扰乱军乱”,结果使得变乱更是难以收拾。天高皇帝远,雍正管不着,便有了“弃绝苗疆”的念头。

雍正死前,乾隆一直在以皇子的身份负责苗疆军事事务。他对于这件事的内情,知之甚清。他虽然不赞成“弃绝苗疆”,但却不敢违背雍正的意思。直至登基之后,他便“违反”父意,开始想办法解决苗疆之乱了。他知道,动乱一天不能平复,百姓就得继续受苦。

对于苗疆之乱,他做了很多的工作。他认为,过去对苗疆用兵之所以会失利,除了文武不和、剿抚未定之外,主要是兵力没有集中攻苗,以致效果极差。计议已定,他任命张广泗为经略,让他拥有政军大权,率领六省支援官兵,直奔苗寨。乾隆元年(1736)六月,清军平定了贵州的苗变。

战争不是乾隆的目的,之所以出兵平苗,是为了让更多的百姓能够过上太平日子。贵州苗变平定之后,他免赋设屯,尊重苗俗,安定苗区,对待苗民施行了极为优厚的民族政策。结果,苗民生活是越来越好,自然也都遵纪守法。

即便是发兵平乱,乾隆还是不忘施行宽仁政策。他奉行儒家思想,决心以仁治国,以宽揽权。但是,他并非一味宽仁,对于那些胆敢反对新政的官员,他也能够严厉处理。

乾隆即位以后,户部尚书史贻直多次上书,陈述河南垦荒的危害。他说:“河南一带,因垦荒导致民不聊生,百姓卖儿卖女,就是为了应付国家的劳役。”乾隆听说后大为动容,遂下旨指责雍正苛严政治的积极执行者田文镜。他说:“河南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意思是说,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政策为主,实行高压管理。下属官员们,秉承了田文镜严苛的施政作风,使得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乾隆这几句话,尽显儒家仁政思想,官员们大多都能够揣摩圣意,改变施政作风。

河南巡抚王士俊认为,朝廷所谓的新政,其实就是推翻旧有的施政策略,以新充好。他并没有按照乾隆的旨意办事,督促州县开垦依然非常严厉。为此,乾隆把他调到四川任巡抚。

王士俊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他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考中举人,康熙六十年(1721)赴京会试,中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任检讨。雍正元年(1723),他被雍正看中,到河南任许州知州,从此开始了官宦生涯。雍正年间,他以耿直闻名天下。

被调往四川后,王士俊不服,于是便上疏指斥时政。他说:“最近的一些奏折,都意图翻前朝的案,甚至有传言说,只需要将世宗皇帝(雍正)时候的事情翻案就是好的奏折。如果这个言论传到天下,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几句话说得很严重,所涉及的面极广,暗指乾隆即位之后实行的一些新政。乾隆即位之后,实行新政,以宽仁治国,确实翻了一些前朝旧案。王士俊的胆子的确很大,他以指责群臣翻驳前案为名,影射新君,甚至暗指乾隆翻案实为不孝。

实际上,王士俊是一个好官,但是他的思想却有些过于守旧了。他完全否定了乾隆以宽代严、革除弊政的施政理念。更要命的是,王士俊为官耿直,而且久享盛誉,他的言论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不加制止,让他的言论流传开来,那么新政不仅难以继续实施,乾隆也会成为“不法祖德”的不孝子,支持新政的大臣们也会变成“趋炎附势之徒”。王士俊还是一个耿直的好官,只是他看问题的眼光过于狭隘了。

乾隆看到王士俊的密奏,十分震怒。他马上在奏折上严批申饬,将奏折发于大臣们传阅。随后,他在养心殿召见王士俊,将其痛骂一顿,称其言论是“欺君悖理”。乾隆对大臣们说:“新政的施政方针与前朝并无二致,祖父、父亲与我的想法,原本就没有丝毫的差别。之所以要翻一些旧案,是因为任何政策实行久了,都会产生一些弊端,造成一些错误。因此,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维护国家法律的有效性,这是自然规律。但是这个王士俊,分明在指责我别有用心,他到底是什么居心呢?”

这一段话,显示了乾隆内心的愤怒。他确实应该愤怒,违反祖制,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多么重大的失德之行!乾隆即便再宽容,也不能容忍这种指责。他是真的发怒了,准备严惩处王士俊。在大清律法里,王士俊的确构成了犯上之罪,仅这一条,他就有被斩首的资格。

不过,乾隆始终是一个宽仁的贤君,他免了王士俊的死罪,将其驱逐返籍为民。

尽管乾隆一心推行新政,但朝廷中的阻力还是很大,像王士俊一样反对新政的官员还有很多。他们已经习惯了雍正时期的严政,一时间很难更改过来。甘肃巡抚许容反对新政,也视乾隆的谕令为无物。

甘肃发生旱灾,庄稼歉收,乾隆闻之立即下令赈恤灾民。这本是件好事,但事情从许容身上往下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许容恪守雍正时的旧规,仅借给贫民三月口粮,大口每日三合,小口每日二合。合是古时的计量单位,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按每升一点五公斤计算,那么一合就约重一百五十克。大口人家,每日仅有三合救济口粮,确实有些太少了。乾隆知道后,十分不满,下谕说:“宽政莫先于爱民,甘肃用兵以来,百姓为国踊跃捐粮。现在遇到粮食歉收,国家应该加恩赈恤,怎么如此刻薄呢?你做事有些太过斤斤计较了。”他实在无法重罚许容,因为其是按照雍正旧规在办事,只是略加警示,希望其能以百姓为重。

然而,许容并没有按照乾隆的谕示办事。当然,他并不是故意抗旨不遵,而是认为自己做得没有错。

这又是一个顽固的守旧大臣!

乾隆恼火了,他不能容忍这样的人横亘在新政的路上。于是,他决定严惩许容。他先是降旨痛斥了许容,然后又暗示大学士查郎阿弹劾许容隐匿灾情,祸害灾民。在过去,暗示大臣进行弹劾,是皇帝惯用的伎俩。借着这个由头,乾隆下令将许容押解来京,并交由刑部治罪。他虽然并没有处死许容,但却凭借着雷霆手段,重重地警告了满朝文武———谁再敢抗旨不遵,阻碍新政,将绝不容情。

乾隆说,对那些“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此则拂人性、逆人情者”,要严以查办。这几句话,显示出他宽仁施政的决心。在他的坚持下,朝廷中一大批官员因“严刻”而被处置。

事实上,乾隆以严厉手段处置那些反对新政的官员,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独揽大权。通过这一系列的严厉惩处,前朝大多数官僚越来越惧怕他,再也没有人胆敢挑战他的权威。当那些顽固守旧的大臣们被肃整之后,他对手中权力的运用,便越来越顺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