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造纸术交流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造纸术交流

时间:2022-04-0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造纸术交流第七章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造纸术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17世纪80年代,华侨在雅加达创办造纸厂,从事造纸业,把中国造纸术输入印尼。中国的造纸技术是由尼泊尔传入印度的。另据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者之中还有造纸工匠,他们把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了西方。高丽纸输入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欢迎。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造纸术交流

第七章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造纸术交流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造纸技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早在公元前就发明了纸,在公元1世纪初就用于书写,从在公元2世纪初起造出了一种新的纤维纸。据《汉书·孝成赵皇后传》记载:“筪中有果药二枚,赫蹄书。”应邵注释曰:“赫蹄,薄小纸也。”这是西汉有纸的最早文字记载。[1]

造纸术的改良者为东汉和帝时中常侍蔡伦(62—121)。蔡伦是桂阳(今湖南彬州)人,曾任主管御用器物的尚方令。他利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出了纸,于永元十七年(105)献给汉和帝。他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但在东汉、三国时期,纸并未普遍使用,人们的书写材料仍以简牍和缣帛为主。到了晋朝,造纸术传到长江流域,那里有丰富的造纸原料,也产生了较好的纸张,才得以普遍推广。晋人盛行抄书、藏书就是得益于用纸的普及。翦伯赞先生认为:造纸技术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渐趋完善,到东晋末年完全代替了简帛,成为最通常的书写材料。[2]

美国学者哈特认为:“公元2世纪纸在中国就有了广泛的作用,不到几百年时间中国人就向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出口纸。在很长的时期里,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3]

一、造纸术传播到亚洲各国(www.guayunfan.com)造纸术首先传播到邻近地区,然后向四周扩散。

造纸术南传以后,交趾人亦有新的创造。先是以谷树皮造纸,后来发展到用香树皮造纸。公元3世纪时,“交趾有蜜香纸,以蜜香树皮造成,微带褐色,有纹如鱼子,极香而坚韧,水浸不烂”[4]。可见蜜香纸质量甚佳。

1464年,朝鲜政府利用明朝使节来访的机会,向他们询问造纸法,并依此法进行试造;1475年,朝鲜专门派遣纸匠朴非随谢恩使团来明朝学习造纸法。朴非先后在北京、辽阳两地的三家造纸作坊向中国造纸工匠学得麻纸、册纸、奏本纸的制造技术。[5]

15世纪初,许多东南亚国家还没有像样的纸和笔。《万历野获编》谈到缅甸的书写情况:“其文字进上者用金叶书之,次用贝叶。谓之缅书。”[6]据《瀛涯胜览》记载:占城“其书写无纸笔,用羊皮槌薄,或树皮熏黑,折成经摺,以白粉载字为记”。《星搓胜览》也记载:占城“其国无纸笔之具,但羊皮槌薄熏黑,削细竹为笔,蘸白灰书写,若蚯蚓委曲之状”。郑和出使西洋到达占城时,传去明朝制造的纸、笔、墨和造纸、制笔、制墨的技术。这些制造品和制造技术的传入,对于当时占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7]

15世纪初期,印尼人书写仍然使用贝叶而无纸。16世纪,中国纸作为商品输入印尼。17世纪80年代,华侨在雅加达创办造纸厂,从事造纸业,把中国造纸术输入印尼。[8]

唐代之前,印度一直没有纸,到了唐代,纸在印度还没有流行。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讲到他在佛逝向广州求纸和笔,以写佛经。他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说:“咸悉口相传授,而不书之于纸叶”。中国的造纸技术是由尼泊尔传入印度的。

中国的造纸术还传入南亚的尼泊尔。

648年尼泊尔以七千骑兵支援王玄策攻下曲女城,奏凯而归,中尼邦交亲密无间臻于极峰。随着中尼关系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也在这时传入尼泊尔。[9]《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向唐高宗“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之”。这说明西藏这时可以借助内地的造纸工匠生产纸张。有学者认为,尼泊尔人先从西藏(即当时的吐蕃)学会了造纸术,后把中国纸和造纸术传入印度。[10]

怛逻斯之战使中国造纸技术传入阿拉伯。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八月,回元133年12月,刚刚建国的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卜·穆斯林(A)和唐朝的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分别应中亚地方王公的请求而出兵怛逻斯城(今苏联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中阿双方在怛罗斯附近进行了决战,唐军被阿特拉赫统率的阿拉伯军所击溃。

关于怛逻斯战役,《资治通鉴》曾有记载:

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逻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多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11]

关于这次战役,学界往往赋予它的结局以重要的意义,即认为战役的结局决定了穆斯林在中亚的优势地位。实际上,穆斯林之在中亚取得优势有很多的原因;就这次战争本身而言,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促进了文化交流,大批汉地士兵被俘往阿拉伯地区,其中有不少技术工匠。杜环曾亲见:被俘工匠中有“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环、吕礼”[12]。另据阿拉伯文献记载,被俘者之中还有造纸工匠,他们把中国的造纸技术传到了西方。[13]

唐朝和阿拉伯关系的改善,使得751年怛罗斯战役的中国战俘受到特殊的优待。中国造纸工匠协助阿拉伯人在撒马尔罕开办了造纸厂,将造纸法初次传入穆斯林世界。

二、亚洲各国造出的纸“反馈”中国

朝鲜的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素负盛名。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春正月,朝鲜国王遣礼曹参判河演与光禄少卿韩确到北京,“献厚纸三万五千张”[14]。清人谷应泰在《博喜要览》中说:“高丽纸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清史稿》卷五二六《朝鲜传》记载:清崇德二年(1637),朝鲜“奉大清国正朔”,定“每年进贡一次”,献方物黄金、白金、水牛角、貂皮、鹿皮、茶、水獭皮等,“大纸千卷,小纸千五百卷”。高丽纸输入中国,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欢迎。乾隆时中国民间有仿制高丽纸者。[15]

日本的纸也传入中国。《新唐书》记载:“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真人,盖因官而氏者也。兴能善书,其纸似茧而泽,人莫识。”[16]建中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建中元年即780年,日本纸进入中国,中国竟然无人识别,可见古代日本人造纸技术之高超。

在宋代,勃泥国使臣带来的纸令中国人耳目一新。据《宋史·勃泥传》记载,太平兴国二年(977),勃泥王向打遣使赉表,贡大片龙脑、米龙脑、苍龙脑、玳瑁壳、檀香、象牙等物:

其表以数重小蘘缄封之,非中国纸,类木皮而薄,莹滑,色微绿,长数尺,阔寸余,横卷之仅可盈握。

三、中国造纸技术由阿拉伯先后传入非洲和欧洲,走向世界

据阿拉伯方面记载,怛逻斯战役中的许多中国战俘中有造纸工匠,这些工匠在撒马尔罕(即撒麻耳干)建立了穆斯林世界的第一座纸坊。关于这一情节,以下几条阿拉伯方面的记载补充了汉籍之不足。

9世纪上半期,有一位阿拉伯作家名叫塔米姆·本·巴赫尔,留下了一篇《回鹘行纪》,其中记述了大约是821年前后的情况。行纪引述了一位阿拉伯作家阿卜勒·法德勒·瓦斯吉尔迪的话:“穆斯林虏获甚丰,掳来的一些人的孩子们就是现在在撒麻耳干制造上好纸张、各种武器、各种工具的人。”[17]据英籍伊朗学家米诺尔斯基考证,阿卜勒·法德勒·瓦斯吉尔迪所说的这批俘虏的孩子们,当是751年与大食交战的唐军俘虏们的子弟。这段史料当是迄今为止人们知道的最早提及中国工匠在撒麻尔干造纸、造武器、造工具的文字。

9世纪巴士拉学者扎希兹也说,9世纪初,撒麻耳干纸之在东方,与埃及纸草之在西方具有同样的重要性。[18]

10到11世纪学者撒阿利比也说:纸只见于撒麻耳干和中国。《道里郡国志》(当指913至914年任萨曼王朝宰相的扎伊哈尼编辑的《道里郡国志》)的作者告诉我们,纸是中国俘虏传来撒麻耳干的。吉雅德·本·萨利赫擒获了这些战俘,其中有纸匠。这种手工业从此发展起来,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本地要求,而且成为撒麻耳干人的主要外销的货物。它因此也调剂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和幸福。[19]

自然科学领域最渊博的学者比鲁尼也说:“初次制纸在中国”,“中国的战俘把造纸术传入撒麻耳干,从那以后,许多地方建立起来纸坊,以满足当时的需要”。[20]

撒马尔罕的造纸业在751年建立后的好几个世纪中,一直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纸张供应中心。伊本·哈克尔在976年提到撒马尔罕造纸业的由来,他说纸是由怛逻斯战役的俘虏从中国传入撒马尔罕的。这些俘虏为沙里的儿子齐亚德所有,其中有些是造纸匠。造纸业建立后,“制造的纸张不仅能供应本地的需求,而且造福于人类。”[21]

撒马尔罕的造纸业一经建立,因为有技术熟练中国工匠操作,所造纸张自然精良,销路迅速扩大,引起了呼罗珊总督巴勒马基家族的法德尔·伊本·叶海亚德注意。在他的赞助下,794年在哈里发的首都巴格达也开设了新的造纸厂。巴格达纸厂的建立和呼罗珊总督关系密切,主要技术力量由撒马尔罕纸厂所提供。其中,据说就有中国工匠。纸厂投产后,呼罗珊总督之弟,哈里发哈仑·拉希德(786—809)的宰相贾法儿便明令政府公文正式采用纸张,以代替耗费极巨的羊皮纸,认为它可防止被涂抹窜改。[22]

在巴格达纸厂设立的前后,植物纤维纸开始流入一向以生产苇纸著名的下埃及。而且不久,9世纪末在尼罗河三角洲就建立了这种新式的造纸厂,从此纸不但从亚洲源源流入地中海附近各地,而且也在苇纸生产的中心地区就地生产起植物纤维纸,和原有的苇纸展开激烈的竞争。[23]

埃及在突伦朝(868—905)末期开始拥有自己的造纸厂,纸的广泛使用却在法蒂玛朝(909—1171)统治时期。通过埃及,造纸法又传入西西里岛,并且沿着地中海,继续西行,大约在11世纪的下半叶或1100年,摩洛哥的都城非斯也开始制造纸张,不久,传入西班牙。[24]继而传播到欧洲各地。直到18世纪以前,欧洲各国造纸工场中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依然都是中国的传统方法,工艺和质量还远不及中国宋代的水平。[25]

纸的应用推动了阿拉伯科学和文化的进一步昌盛和繁荣。阿拔斯朝哈里发从哈仑·拉希德时代就已积极进行的翻译事业,到马门(813—833)当政时,巴格达更在830年成立了“智慧宫”,大规模地系统开展起来。“智慧宫”由科学院、图书馆和翻译官联合组成。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造纸厂生产的轻便的纸,对于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条件。译学馆网罗了各科学者和翻译家,包括伊斯兰教、景教、犹太教和拜星教徒的学者,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梵文的各种专门著作,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科学遗产。[26]

结 语

中国造纸技术的对外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途经:(1)外国纸匠来华学习造纸技术,如朝鲜纸匠朴非奉命来华向中国造纸工匠学习。(2)中国造纸工匠到国外传播造纸技术,如郑和下西洋时造纸工匠至占城传播造纸技术;17世纪80年代,华侨在印尼雅加达创办造纸厂。(3)战争是中外科技交流的特殊管道。公元751年的怛罗斯战争,导致唐军士兵被俘,其中有造纸工匠,他们协助阿拉伯人在撒马尔罕开办了造纸厂。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是有极大价值的创造,它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中国造纸术在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传播,从根本上结束了外国用皮革、纸草、树皮以及羊皮纸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释】

[1]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2]翦伯赞:《中国史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3][美]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苏世军、周宇译,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4](晋)嵇含:《南方草木状》。

[5]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1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

[6]《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土司·缅甸盛衰始末》。

[7]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8]林延青、李梦芝:《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77—578页。

[9]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65页。

[10]王宏纬:《尼泊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00页。

[11]《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纪三十二》。高仙芝,原籍高丽人,时为大唐安西节度使。

[12]《通典》卷一九三《边防,大食》,引《经行记》。

[13]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9—750页。

[14]《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四《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一》,第291页。

[15]陈玉龙:《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16]《新唐书》卷二二○《日本传》。

[17]米诺尔斯基:《塔米姆·伊本·巴赫尔回鹘行纪》,《东方与非洲研究院院刊》1948年第2期,第285页。转引自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63页。

[18][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1995,第134页。转引自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64页。

[19]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64页。

[20][波斯]比鲁尼:《印度》,伦敦,1914,第171页。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64页。

[21][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1995,第134页。

[2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2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页。

[24]同上书,第298页。

[25]张国刚等:《中西文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26]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