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诗是通过有凝练、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体。而中国是诗的王国。据此回答1—8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关于它的评说,正确的是______①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②共305篇③最精华的是国风④反映西周到春秋历史⑤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⑤
2.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_____
A.《离骚》B.《九章》 C.《十五从军行》D.《战城南》
3.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以下乐府的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乐府是汉武帝时期由政府掌管音乐歌舞的机构
B.“乐府”又称“乐府诗”
C.《九歌》是其代表作
D.乐府采集民间诗歌编选配乐而成诗集
4.南北朝时,新的乐府诗即民歌大为盛行。南方民歌描写爱情缠绵婉转,其代表作是_______
A.《悲愤诗》 B.《采桑子》 C.《木兰辞》 D.《桃花源诗》
5.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唐代。而唐代最为繁荣、成就最大又在______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6.提倡诗歌改革,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朝诗人是______
A.陈子昂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7.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创作诗歌的是_______
A.李白 B.杜甫 C.杜牧 D.李商隐
8.金朝元好问的诗被人称为_______
A.田园诗 B.山水诗 C.丧乱诗 D.玄言诗
词是格律化的长短句。据此回答9—11题:
9.下列有关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五代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
B.词比诗更能抒发感情
C.苏轼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D.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
10.写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名句的是_______
A.柳永 B.李煜 C.李清照D.陆游
11.宋词繁荣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_
A.宋代教育特别发达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D.词的形式利于广泛流传
绘画,是用色彩、线条描绘现实或想象物体形象的一种造型艺术。中国的绘画艺术,至迟在春秋战国就比较成熟了。据此回答12—14题:
1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______
A.《妇女凤鸟图》《御龙图》B.《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C.《步辇图》《历代帝王图》D.《萧翼赚兰亭图》《文姬归汉图》
13.宋徽宗是个昏庸的皇帝,却是个造诣很深的画家。他的名作是_______
A.《出行图》 B.《散乐图》C.《柳雅芦雁图》D.《打铁图》
14.以下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评说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
A.张择端所作
B.属风俗画
C.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
D.描绘了南宋临安运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歌舞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据此回答15-16题:
15.以下歌舞戏剧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
①隋唐乐舞具有盛世特色②诸宫调是宋金时期说唱文学的总称③元曲是杂剧和散曲合称④散曲是小令和套数的合称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
16.唐玄宗雅好歌舞,曾创作______
A.《秦王破阵乐》B.《霓裳羽衣舞》
C.《西厢记诸宫调》D.《窦娥冤》
书法,是用笔,尤其是毛笔写字的艺术。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特色。据此回答17—19题:
17.开始将隶书转为楷书的是______
A.蔡邕 B.王羲之 C.钟繇 D.王献之
18.与颜真卿齐名的柳公权,创立了“柳体”,其代表作是______
A.《神策军碑》B.《颜氏家庙碑》 C.《兰亭序》D.《自叙帖》
19.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_____
A.《三国演义》B.《西游记》 C.《红楼梦》D.《水浒传》
二、材料解析题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嵩里行》
材料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材料三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天何辜,乃遭此厄祸!
——蔡琰:《悲愤诗》
根据材料,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①指出这几首诗的体裁及曹操、王粲、蔡琰等人的具体生活时代。
②三人笔下的社会状况如何?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③这些诗有何共同特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问答题
21.简述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1世纪我国散文发展变化、主要代表人及社会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CBB 6-10DBCDA 11-15BACDA 16-19BCAC
二、材料解析题
20.①五言诗。东汉末年(或东汉建安年间)。
②董卓之乱后,军阀割据,攻杀不已,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社会残破。真实地反映战乱中的社会现实。
③内容充实、激昂慷慨;风格苍凉;目击汉末战乱,同情百姓苦难,渴望息乱和平。
三、问答题
21.(1)春秋战国:原因:社会剧变、教育发展、宣传各自政治主张的实际需要。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说理见长。代表:老子、庄子(列其他诸子亦可);
(2)秦汉:原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受先秦骚体和诸子散文影响。出现赋,气势恢宏或现实感强,散文韵文并用。代表:司马相如、班固;
(3)魏晋南北朝:原因:士族享有特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空虚。产生骈文,内容空虚,单纯追求形式,讲究对偶,注重辞藻华丽。代表:江淹、庾信;
(4)唐宋:原因:士族衰亡、庶族发展、社会生活日益广阔与复杂、六朝骈文及晚唐五代浮艳文风不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古文(新散文)运动,中唐时兴起,北宋时成为文坛主流。反映现实生活,不拘格式,易于说理、叙事、言情。代表: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八大家。
(《历史学习》2003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