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龙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龙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龙的传人龙,是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拜的一种神异动物,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在一些重大的庆典中,往往有龙的形象出现,如年节舞龙等。龙是一种信仰观念,是由多种动物经过人们的加工而成的。在远古的动物崇拜中,代神赐福降祸是崇拜性动物的基本功能,作为动物崇拜观念产物的龙也具有显示吉祥与灾变的作用。

龙的传人

龙,是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拜的一种神异动物,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在传说中,龙与我们的始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帝王世纪》云,神农氏母子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故神农氏即神龙氏。

据载,庖牺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现代中国人仍有以龙为姓者。在一些重大的庆典中,往往有龙的形象出现,如年节舞龙等。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鲜明的印迹,成为华夏民族的标志。

龙,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观念究竟是怎样演变的?龙,在华夏文明中究竟意味着什么?这首先要求我们弄清:龙究竟是怎样一种形象。历代文人骚客对此描述颇多。定型后的形象大体是牛头,豕鼻、鹿角、马鬣,蛇躯,鳞身,鳄棘,鱼尾,鹰爪,鼍足,能水中游,云中飞,陆上行,能呼风唤雨,行云播雾,司掌旱涝。

那么,“龙”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曾作过种种考证和拟测。主要的说法不外如下几种:

蛇:“龙是以蛇为基础的。而发展变化了的蛇图腾像就是龙的形象……”故蛇民间又称为“小龙”。

马:“马八尺以上为龙。”

蜥蜴:龙像蜥蜴戴角的形状,其实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鱼和蜥蜴类动物的共名。”

河马:“充任龙的模特儿之一的马,最初不是一般的陆马,而是河马……河马不仅把自己的部分形体贡献给了龙,而且把自己的部分性能——善于御水,也贡献给了龙。”

鳄鱼:“在中国古代,确实曾存在过这样一种令人敬畏的巨型爬行动物,这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作‘湾鳄’的那种巨型鳄鱼。”

恐龙:“龙,被古人公认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还是恐龙。古人以具有四足、细颈、长尾,类蛇、牛、虎头的爬行动物为龙,这可能是古代当时见到并描绘下来的某种恐龙形象。”

云:“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

虹:“虹是龙的最直接的原型,因为虹有美丽、具体的可视形象。”

闪电:“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4个脚的动物。”

合并了的图腾:“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揉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松树:“龙,原是树神的化身。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是树神的曲折反映,龙是树神,是植物之神。龙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类乔木。”

以上诸说中,以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图腾合并说”影响最大,至今国内学术界多依此说。然而,各家之言,除个别明显有背于现代科学常识(如恐龙说)外,似乎都有其可取之处,尽管这些说法仍然只能满足对龙的某一部分特点的解释。实际上,我们很难将龙比拟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

龙是一种信仰观念,是由多种动物经过人们的加工而成的。人们为什么要把一种或几种动物加工为龙?这只能从信仰观念中寻找答案。

公元前5000年,今陕西渭河流域出现了似龙的长身鱼纹,这种鱼纹与鸟纹的组合形式出现在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出土的蒜头瓶上。

我们知道,半坡陶盆上多绘有各种鱼纹,这类鱼纹可能具有某种魔术证验的意义,是借以表达获取更大量的生产物的宗教画。在今河南濮阳漳水流域,这一时期出现了蚌塑的龙,为陪葬品。此墓之北,还可见到人乘于龙背的蚌塑。考古队的专家们描述道:“图案中有人骑龙,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上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足跨在龙背上,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像在回首观望……另外在这一层位上,还有许许多多零星的贝壳。整体看,这条灰沟好像一条空中的银河,灰沟中零星的蚌壳,犹如银河系中无数的繁星,人骑龙如在空中奔驰,非常形象,非常壮观。”看来,这里的龙具有负人升天的作用。

在公元前3000年初期,分布于燕山南北的红山文化,今甘肃流域的庙底沟文化晚期,今浙江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今山西襄汾一带的陶寺文化遗存中,均可见到不同的龙的纹象。这些龙的形象时代参差、形态各异,但都是从一般动物中抽象出来的,都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记。随着各地区文化的不断交流,先民对龙的信仰意识及对龙形象的艺术表现日趋融合,构建了统一的龙的概念。显然,龙的起源与发展同中华文明的起源相伴相融,难以分离。

上古时期,龙的文化含义大体有三:一是人神通天的助手和坐骑,龙纹是从原龙纹演化而来的。原龙纹虽有多种,但充当沟通天地的媒介和人神通天的助手是诸多原龙纹所共有的、也是最主要的含义。商鼎上的龙纹就是最富时代特色的通天纹饰。在许多古籍传说中,一些天神人主干脆以龙为坐骑,乘龙往来于天地间。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九歌》中描写神人乘龙在天空飞行的瑰丽诗句更是比比皆是,如“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等等。汉画像石(砖)中多有仙人乘龙及驭龙驾车行空的图画,其含义明显源自先秦的神人乘龙观念。

二是掌握云雨而有所变化。如鳄,在下雨之前发出类似吼声巨响的习性,可以起到预告阴雨的作用。

新石器时代原龙纹多带有水中神兽的含义,这一含义为龙所继承,于是龙不仅具有天神助手的身份、飞升于天的能力,还有行云布雨的神通。商代甲骨文中向龙卜问未来天气晴雨状况的内容即是这一观念的反映。这种观念在《周易·乾卦·文言》中被总结为“云从龙,风从虎”。

在神话传说中,有条名叫应龙的龙不仅依恃自身行云布雨、掌握河泽的本事帮助黄帝击败蚩尤,还成为大禹治水的得力先锋。在古人的心目中,龙一直居于神的助手地位,一旦犯下错误,便会受到神的惩罚。《巫山县志》载:“斩龙台,(巫山县)治西南八十里错开峡,一石特立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开水道,遂斩之。故峡名错开,台名斩龙。”

三是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在远古的动物崇拜中,代神赐福降祸是崇拜性动物的基本功能,作为动物崇拜观念产物的龙也具有显示吉祥与灾变的作用。古人认为,统治者的作为顺乎天意,就能导致年景风调雨顺、社会安定,就会有奇禽异兽出现来显示祥瑞。这类奇禽异兽可有多种,其中主要为龙、鳞、凤、龟四灵。汉代是动物显示灾祥观念盛行的时代。据载,距泉陵城七里的湘江水深难测,曾有两条黄龙出现,长约十六七丈,大于马,举头顾望,状如画中之龙,当地居民都亲眼目睹。距龙数十步远的地方,又有状如马驹的小龙六条,出水游戏于岸上,人们猜测,这必是六龙子也。专家们认为,这一“龙出”事件描述具体而生动,不像是编造出来的,大概是鳄类两栖动物。汉时湘江一带鳄已罕见,世人见之引以为奇,官员们借此机会向朝廷报称祥瑞。

由此可见,龙在各类神兽中地位最高,因而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最聪灵的动物,进而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神农氏母感神龙而生炎帝的传说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开始将龙喻为杰出之人。

总之,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反映了中国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发展、演进和民族意识的融合、变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核。尽管龙到汉代以后逐渐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但人们对龙仍旧表现出极大兴趣,在许多重大习俗中保存了龙的形象,并始终将龙视为尊贵的神异之物,称自身为龙的子孙,赋予龙一个民族象征的地位。从古人对龙之形象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据古书记载:龙的宽阔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魁首,虎眼表示威严,鹰爪表示勇猛,剑眉象征英武,豕鼻象征富贵,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善良,等等。可见,龙的形象代表了人类诸多美好品质,集中反映了华夏民族的深层心理和审美意识,更反映了华夏文明对世界和人生的信念。

对世界的看法,最核心的是“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天下万事万物同出于自然,人与自然处于平等地位,甚至自然比人还重要。龙,不但始终同大自然中的云、水、山、兽等处于全景式的整体中,是人神合一的媒体,而且吸收了生物界一切美好的象征,体现了华夏人对真、善、美统一的热切追求。这就是,龙的精神,可具体化为:

万物一体,兼容并蓄的精神境界。

龙的精神之髓便是人与自然合一的思维,海纳百川的气魄。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是阴阳交感,五行相荡的产物,对立的两极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孤阴或孤阳都不可能存在下去,更不能产生新的事物。唯有“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才能“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长期以来,种万物一体、阴阳交感的整体思维方式浸润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驱动下,华夏文明显示了海纳百川的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