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契丹人与德昂族的融合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契丹人与德昂族的融合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契丹人与德昂族的融合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德昂族,是我国古老民族,溯源于百濮中的“朴子蛮”,与布朗族、佤族有着共同的先民。图18﹣3 芒市中山乡德昂族清前,文献中并未见“崩龙”之称,史学界认为德昂族乃从元明的“蒲人”分化而出。至于契丹人最早融合于德昂族,当在明“改土设流”和“三征麓川”时期,被明廷招募的契丹土酋和平民或与德昂族通婚者。至今,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中山乡的德昂村寨中,还保留蒋姓氏。

契丹人与德昂族的融合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德昂族,是我国古老民族,溯源于百濮中的“朴子蛮”,与布朗族、佤族有着共同的先民。德昂族最早的名称出现始于清代,初称为“波龙”,见《清高宗实录》,然“波龙”应为“崩龙”,(即德昂),光绪《永昌府志·群蛮志》载:

崩龙,类似摆夷,惟语言不同……多居山巅,土司地皆有。[8]

清代,永昌土司地是指今德宏州及孟定、湾甸、潞江坝、镇康等地。光绪《永昌府志》云土司地皆有崩龙,即泛指上述各地。《清高宗实录》中谓“边外”,当指永昌、顺宁府与缅甸接壤地。可见清代德昂族早已分布于今保山临沧、德宏各县市及缅甸境内。

图18﹣3 芒市中山乡德昂族

清前,文献中并未见“崩龙”之称,史学界认为德昂族乃从元明的“蒲人”分化而出。考“蒲人”系当时居澜沧江以西,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群体。明钱古训《百夷传》将滇西南十一个民族统称为“百夷”。[9]

据《滇小记》云:“在景东者,淳朴务农;在顺宁沿澜沧江者,号昔蛮,亦曰朴子……”[10]就是说,明代蒲人不仅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永昌、云龙、顺宁(今凤庆)等地,澜沧江以东的新兴(今玉溪)、禄丰、镇南(今南华)、蒙自、文山、景东也有部分蒲人居住。

元代,“蒲人”分布大体与明代同。据《经世大典·征伐·缅》《招捕总录》《元史·泰定帝纪》《元史·文宗纪》载:当时澜沧江西的林场、南窝、枯柯、庆甸、干额等地及澜沧江西岸之车里、江东的威楚(今楚雄)路皆有蒲人居住。[11]明代谢肇膌《滇略》云:在顺宁沿澜沧江而居者曰蒲满,一名朴子蛮。这说明明代,“蒲蛮”还保留着“朴子蛮”的称谓。可见,“蒲人”“蒲蛮”“朴子蛮”都是德昂族和布朗族先民的异称。[12]

笔者自1956年以来,在参加国家民委组织的民族大调查时,曾多次考察过孟高棉语族的德昂、布朗和佤各民族。得知德昂族最早居住澜沧江、怒江流域及中缅边境,说法有二:一种是属“别列”(红德昂)和“梁”(花德昂)等认为他们祖先在缅甸雷弄大山,而“汝买”(黑德昂)等认为祖先发源地是德宏;一种是认为他们的祖先最早居于永平、永昌一带。但笔者从保山、德宏考察德昂族的遗址和文献观之,德昂族的遗址最多为昌宁、湾甸和德宏州各县,都保留不少德昂语的山名、路名、田地名、茶园名、石板路名等。还有使用过的土罐、土碗、石头,建筑的寨门。如昌宁县达丙、九甲、湾甸坝和昌宁、施甸、永德三县交界的勐波罗河,都居住过德昂族,虽村寨早已不复存在,但地名还称为“崩龙寨”“崩龙田”。[13]据笔笔考察,原居昌宁县达丙、湾甸之德昂族,早于百余年前逐渐向南迁移至永德、镇康、耿马等山区,至今与昌宁接壤的永德县永康镇东坝边及小勐统镇都有德昂族居住的村寨。

至于契丹人最早融合于德昂族,当在明“改土设流”和“三征麓川”时期,被明廷招募的契丹土酋和平民或与德昂族通婚者。至今,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和中山乡的德昂村寨中,还保留蒋姓氏。三台山的一些德昂妇女还剃光头,左边留一撮“髡发”,类似古契丹人发型特征。《百夷传》亦有叙述,但从语言、文化、服饰、习俗等已无从找到一丝契丹人的痕迹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