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晦士刘徽_几近湮灭的一个科学闪光点_中国士人的故事

晦士刘徽_几近湮灭的一个科学闪光点_中国士人的故事

时间:2022-06-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晦士刘徽_几近湮灭的一个科学闪光点_中国士人的故事晦士,姓名不见于史传的人士。这说明了古代中国士人的思想、知识和信仰旨趣,全在道德心性和政治修养上。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刘徽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在看重“世间法”的经学中国,在李善兰及西方微积分学传入中国之前,刘徽是中国古代水平最高的数学家。无论如何,晦士刘徽的意义重大,是在古代经学一统的中国知识思维天幕上几乎湮灭的一道科学光芒,值得崇敬。

晦士刘徽_几近湮灭的一个科学闪光点_中国士人的故事

晦士,姓名不见于史传的人士。“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匜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传统中国知识分两类,一类是经学知识,一类是科学知识;或者说一类是社会知识,一类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研究的是“世间法”,自然知识研究的是“自然法”。正如西人李约瑟说:一种是儒家和法家的社会“知识”,这是理性的,但却是虚假;一种是洞察自然的知识,这是经验的,甚或是可能超越人类逻辑的,但是非个人的、普遍的和真实的。[1]

然而,古代中国知识严重偏科,文化哲学的旨趣全在“心性修养”中。学问几乎全以伦理为“知识”对象,加上儒学独尊和科举制度的影响,这就导致古代中国士人知识结构和学术结构严重畸形。士人原本作为知识和知识研究的主体,其分布也应依知识类型的分布,划为文理两大类。但致力于“自然法”的研究基本没有,即便有也昙花一现,或停滞不前,为业者稀少。反之,致力于“世间法”的研究者蜂拥而至,前仆后继。这说明了古代中国士人的思想、知识和信仰旨趣,全在道德心性和政治修养上。

然而,在公元三世纪,与士族文化政治相适应,社会进入了一个鄙视功名利禄、鄙视代圣贤立言,祛除“世间法”之精神枷锁的新阶段。魏晋时期,儒学衰微,人们的思维发生了大变革。繁琐的两汉经学和谶纬迷信被冷落。魏晋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既着重于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哲学范畴,同时还包括源自道家及五行阴阳家的术数、方术、占卜、算命、星相、堪舆、择日、姓名学等,科学思维的大门不经意被打开了一道门缝。士人辩难“析理”,探索思维规律,科学之识(定理、定律及假说)看待事物,追求普遍公理成为风气。

数学以严谨为特点,几百年来已经积累了大量公式和解法。进入魏晋,思想变革为其逻辑提升、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能,是给予证明其必然性,获得抽象的“数学之理”的时候了。[2](www.guayunfan.com)刘徽(225~295),山东邹平人,撰写了数学书《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最宝贵的中国数学遗产。《九章算术》绝大部分产生于秦或西汉以前。刘徽一生趣味在数目字,对《九章算术》爱不释手。他对《九章算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等章的解题方法。他既提倡推理,又主张直观,思维缜密,方法灵活。

数学与数理逻辑学,在意境化中国的思维中是极其稀缺的资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论证数学命题,刘徽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犹如古代中国所有知识(包括科技常识)一样,《九章算术》产生自“立周天历度”、“官方摊派劳役”、“行政官员的技术要求”等需要,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鲜明的社会性。不像古希腊人欧几里得,把数学当作“纯理念的精神活动”。[3]在中国,最古老的科学是实证科学,比如说中医,以及预测学之类。中国科学主要是通过哲学把握的方式,用效用结果来证明推理是否正确;而西方科学则以实验推理的途径,用理论自足去证明预设是否合理。《九章算术》单以田亩赋税等实用计算为主,在中国流传至今,成为独门绝活。这说明中国与西方数学发展路向不同;不同的数学路向又影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色,是文科与理科间的不平衡发展、实证与实验间的趣味差异、社会功利性目的与纯精神活动的不同指向所形成的思维差别。

在看重“世间法”的经学中国,在李善兰及西方微积分学传入中国之前,刘徽是中国古代水平最高的数学家。但在中国史典《晋书》中,只有“律历志上·审度”和“律历志上·嘉量”栏中,留下十几个字的志记:“魏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云”、“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商功》曰”。[4]其人生行状也只是在今天,由后人努力爬剔拼凑出来的。这令人喟叹,在古代中国,以政治为业的人是显士,从事科技研究者属于旁道左门,故刘徽乃一介晦士。无论如何,晦士刘徽的意义重大,是在古代经学一统的中国知识思维天幕上几乎湮灭的一道科学光芒,值得崇敬。

注释

[1]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郭书春:《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郭书春:《中国古代数学·第十二章 第一节》,商务印书馆,1997

[4]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十六 志第六·律历志上·嘉量》,中华书局,19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