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快乐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快乐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快乐现代职校张杨莉2005年11月22日下午,我们在玉屏南路小学听了缪静老师的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寻找快乐”。缪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构思巧妙的设计,使整堂课生动、流畅、笑声阵阵,基本达到了“找到快乐”的目的。在活动训练二中,则是在信封中的小纸片上写了四个令人烦恼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帮助纸片上的同学找到快乐。例如,如何细致观察每个学生、如何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等等。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快乐

现代职校 张杨莉

2005年11月22日下午,我们在玉屏南路小学听了缪静老师的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自助活动)课——“寻找快乐”。缪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构思巧妙的设计,使整堂课生动、流畅、笑声阵阵,基本达到了“找到快乐”的目的。下面从教学过程的几个视角略作评析。

一、这是一堂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很重要,但很难准确地把握,不少教师把心理活动课上成了思品课、学科认知课,甚至是主题班会课。那么,如何判断呢?它们的出发点不同,心理活动课是从心理健康发展角度提出的,而不是从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提出的。课上常用的语言是“适应、不适应;得体、不得体;选择这个还是那个……”而不是“对、不对;该、不该;值得、不值得……”也就是说,心理活动课是不直接给学生答案,也不作价值判断的,只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作选择。同时,心理活动课也不是知识的传授,不是刻意去阐述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缪老师就是这样通过游戏体验、活动训练、换位思考,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参与、体验、理解、感悟,自我认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操作原理和方法。从课名我们不难看出缪老师特别强调情感、情绪对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缪老师的积极暗示和情感渲染,帮助学生们表露自我,分享感悟,宣泄压抑,及时排除有害情绪,从而互帮互学,达到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之目的。

从这堂课的理论支撑来看,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的。从上课形式来看,体现了独特的辅导活动形式,属于团体辅导的范畴,运用体验式游戏,投射内心世界,流露真情、宣泄压抑、同伴分享、团队心理援助等,助人自助。

img28

图1 心理活动课堂活动模式与教育内化的流程

二、这是一堂符合小学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长规律的课

从辅导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定位来看,这堂课基本可以满足小学该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解决所遇心理困惑的需要。小学阶段辅导目标的侧重点自始至终贯穿三条主线,对己、对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适应与调节;注重正向感受、愉悦感。初中阶段的目标则侧重于“自我发现的独立意识”,满足“成人感”,在与己、与人、与事的冲突中学会自我调节,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高中阶段的目标侧重于“确立人生目标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发展“成熟感”,培养职业能力,选择发展方向,在社会生活体现自己的智慧与能力,并不断增强成功的信念。从小学到中学呈现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对自己不断发展的心理有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对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有越来越强的适应,以此,达到个体内心的统一和谐的发展。

三、这是一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赏心悦目的积极心态中充分表露自我的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师生互动。所谓互动,原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这里是指师生、生生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进行的交互活动与相互作用。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课堂形式,该模式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准,将教学内容、过程分为数个发现结构层次,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课中,我们多次看到和听到平等的师生对话、流露真情的实话实说,可以感受到学生们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心态,最后全班同学随着音乐齐唱《幸福拍手歌》,在欢乐的歌声中结束了这堂课。

四、这是一堂协助学生解决一个成长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方法的课

心理辅导是为解决成长问题的。要是只会分析问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是心理辅导。而这堂课就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和常见事例,进行问题处理。如活动训练中,请全班同学帮助因放学出队报回家晚了而被妈妈冤枉的惠惠换位思考,建议惠惠去找妈妈谈一谈,说明情况。在活动训练二(金点子大比拼)中,则是在信封中的小纸片上写了四个令人烦恼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帮助纸片上的同学找到快乐。在活动训练三中,大家一起来思考除了换个想法还有没有其他寻找到快乐的好办法?最后则请大家把自己不快乐的事写出来,并且帮助自己寻找快乐,然后在圆脸上画上自己快乐的表情,完成后把作品贴在教室前面的“快乐树”上。通过这堂课,同学们可以解决一个成长问题,那就是如何抛开烦恼,寻找到快乐,并学会一两个自我调节——调控好自己情绪的方法。

这堂课通过游戏体验、活动训练、换位思考,营造了一个欢乐的氛围,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都思考并有所领悟。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形式活泼,我们不仅感受到亲切、自然的教态,更可以充分感受到缪老师的辅导理念、态度,可以看到她的辅导策略(整合教材、组织活动),欣赏到她调动气氛的能力(煽情、节奏、动静结合)以及感受孩子和语言或肢体回应的能力。在课中,学生的行为实践体验非常充分,我们更多地看到学生说、老师听,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的是引导和点拨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向上的氛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去投入,从中体验和领悟,完成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这一内化过程。

当然,本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如何细致观察每个学生、如何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等等。

在语文课中倾注人文关怀

省吾中学 施 颖

都说语文课是最体现人文精神的学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有人文关怀的。这次在复旦中学观摩的高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就对这一观点做了很好的诠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选择的课文是冯骥才先生所写的《永恒的敌人——古埃及文化随想》。这是一篇内涵深刻、理解有难度的文章。因学生在阅读理解时不易理清思路,所以教师很正确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思路的梳理上。在教法上以层层深入与引导为主要手段。在问题的设计上做到紧扣文本,师生互动,很好地体现了复旦中学语文教研组的“教师、学生、教材的三维能动”的这一课题的研究宗旨。

这堂课在人文性上做足了文章,使之成为教学中最为出彩的亮点。

其一,注意教学的整体感悟,这是感受教材人文内涵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比如学一样物品,我们总是先从整体外观着手的,然后再从各角度、各方面来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事物的。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学课文时把握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以往强调的咬文嚼字,往往将一篇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这就是违反人的认识规律的。

其二,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围绕文章展开,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渴望。整堂课中,老师以一个会产生歧义的问题导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一个需要全面分析的问题来带领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以一个挖掘写作思路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来深入地思考课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挑战。

其三,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的手段,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活动空间,体现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以人为本的理念。比如通过屏幕展示了大量埃及金字塔的图像,让学生随意地谈观看后最直接的感受,这是尊重学生体验的一种策略。在探讨古埃及的生命观时,教师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让他们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以及个人的认识,这又是一种让学生表现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的宽度的策略。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了起来,充分参与了教学,也展示了自己的才能。

其四,本次教学其实是与学生探讨了古埃及人的生死观的严肃话题,但教师并非于此,而是由生与死联系到生活观与价值观,更是涉及与现代人的生死观的比较。这种时空的跨越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认识人类、认识生活的有意义的举动,体现了语文学科对学生承载的人文关怀的历史使命。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读透教材、理解教材上再能花点精力的话,对学生的引导就会更有效、更清晰,对学生思维的推动就会更有力。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再次让我感悟到必须时时刻刻地肩负起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每一位教师在诲人不倦的同时更应做到自身学而不厌,钻进课本里搞研究,否则就会误人子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