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学术出版照亮“中国梦”

让学术出版照亮“中国梦”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学术出版照亮“中国梦”[1]出版广角:韩社长好!可以说,“走出去”是学术出版议题中的应有之义。如在2012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上海交大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约将《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列入“剑桥中国文库”。我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中国工程技术专著系列”至今已签约近20种学术著作。学术出版“走出去”事关国家核心话语权的竞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

让学术出版照亮“中国梦”[1]

出版广角:韩社长好!打造学术出版走出去“桥头堡”,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年来改制转型中创新的理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业界媒体的广泛关注。请韩社长给我们介绍下近年交大社学术出版的情况和成果?

韩建民:当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我国一批重点大学的首要任务,而学术出版走出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抓手。大学出版社只有走向国际,搭建学术出版国际化舞台,广泛传播中国学者的优秀成果,成为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增强母体大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才能切实提升自身在母体大学中的地位。

近年来,我社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剑桥大学出版社、德古意特出版社等欧美主流出版机构通力合作,联合出版或签约一系列高水平原创英文版学术著作,包括“江泽民学术著作系列”、《钱学森文集(1938~1956海外学术文献)》、“大飞机出版工程”(5种)、“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8种)、“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列”(4种)、“中国工程技术专著系列”(19种)、《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等,年版权输出数量达到50余种,2012年有9个项目获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支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同时,我社积极利用国际书展的舞台,2012年4月在伦敦国际书展上举办《钱学森文集》全球首发式,原柳斌杰署长莅临讲话,该活动被评为中国主宾国优秀活动奖,10月,我社在法兰克福书展首次设立了独立展位,向国际同行展示上海交通大学丰富的学术成果,以及我社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前期工作,并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圣智等签订了6种学术著作的版权输出协议,获得了国际出版同行的良好反馈。这些出版项目对接国家科研发展战略,为相关领域科研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大飞机出版工程”还被誉为“出版为国家科技发展服务的典范”。

在走出去工作上,上海交大出版社以精品为带动,以学术为归依,以国际主流出版商为合作伙伴,出版了一系列英文版学术著作,取得显著的成效。体现了交大社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实践成果。

出版广角:请您结合交大社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谈谈贵社推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理念。

韩建民:大学出版社是学术出版的主力军,应当主动适应学术出版转型,建设学术成为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实现有品牌、有实力、有地位、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出版发展目标。

以往,我国的学术著作主要用中文出版,在我国大陆发行,导致很多高水平学术著作没能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国际影响力与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并不相称。可以说,“走出去”是学术出版议题中的应有之义。只有“走出去”,才能被最广泛的学术共同体成员所阅读、参考、引用、讨论甚至质疑,提升作者和出版社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地位。

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做好学术出版,更何况与国际同行的同台竞争。在这里,关键是出版人的文化担当、社会责任、学术判断、策划能力、敬业精神、编辑水平和品牌意识。综合上述要素,我们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学术出版的高品质、原创性、规模化、规范性。如在2012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期间,上海交大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签约将《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列入“剑桥中国文库”。我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联合出版的“中国工程技术专著系列”至今已签约近20种学术著作。由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担任总主编的“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中文书稿还在撰写中,全部8种英文版版权已经被著名的德古意特出版社捷足先登。

学术出版“走出去”,彰显了中国的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无限生命力,反映了中国出版业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但来路方长,大家还需更努力。

出版广角:我国的学术出版与国际相比,您觉得还存在哪些差距?

韩建民:当前,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图书版权贸易,输出图书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例如,中医针灸、中国功夫、各地美食、国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当然是中国文化,但并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学者的原创性学术著作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开始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

中国图书“走出去”要想在短时间内有实质性突破,不能在所有领域“全面出击”,而要寻找国际图书市场的“中国兴奋点”,并围绕这个“兴奋点”打造中国图书的核心优势。

合作出版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借力方式。例如,选择在不同专业出版领域与具有较高市场影响力的出版集团合作,与他们共同策划选题,共同制订并执行出版计划——利用其对国际图书市场的深入把握,成熟营销技术和广泛销售渠道,将中国图书快速、规模地输送到国际图书市场上去。在这方面,国内一些高质量的学术型出版社已经有所尝试。例如,我社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盲信号处理》、《基于质量的网络内容传输》等英文版科技专著,中国外文局与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等,都是借力国际知名出版公司推动自身版权输出的例子。

学术出版“走出去”事关国家核心话语权的竞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现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环境已经今非昔比,我们有了更大的底气来从事这项重要的工作。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积累,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能用英文写作的中国学者已经越来越多,现在我们的学术出版跨越单向引进的阶段,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出版广角:在数字时代,您认为学术出版如何从传统向数字化转变?

韩建民:数字化是传统出版社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而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恰恰离得最近,血缘最亲。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术著作的数字化形式的出版;二是专业数据库的建设;三是着眼于读者和营销。一些出版商开始尝试打破书的概念,从一本本地销售转向一章一章地销售。数字出版的容量大、便于搜索更新等特点,切合了现代学术出版的要求和专业人士的使用偏好,逐步推动了学术出版的形式创新和价值提升。如上海交大社在建的“超声医学影像资源数据库”、“东京审判数据资料库项目”等,都逐步实现了学术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成功嫁接。

出版广角:2012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要求规范学术著作出版。您认为,当前的学术出版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韩建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学术出版的门槛太低,没有像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那样,采取同行评议制度,相当一部分图书是为了评职称、结项而低水平出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著作泥沙俱下,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了学术著作公信力下降、出版资源浪费、学术出版畸形发展的状况。2012年4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开始执行一套新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其中规定了学术著作编写规范、同行评审制度等,成为国内首个出版社拟定的学术出版规范。此后,三联书店等国内知名学术出版社纷纷制定学术出版规范,严格执行学术著作准入制度,这些举措必将逐步提升中国学术出版的质量和公信力,促进学术出版健康有序发展。从学术出版规范相对较弱,向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术出版机制和规范转变。

出版广角:您对我国的学术出版前景,有怎样的期待?

韩建民: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中国梦波澜壮阔的愿景。在“中国梦”的鼓舞下,我国出版界将掀起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热潮。

展望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有着美好的愿景。一是有品牌。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将形成若干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文化厚重、大师云集、令人向往的文化殿堂,掌握与中国学术成果相匹配的学术话语权;二是有实力。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业,将会出现若干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出版传媒集团,深度参与国际出版业的激烈竞争。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同时学术出版开始与数字出版、版权贸易嫁接,使得学术出版的赢利能力获得了逐步的提升。这是中国学术出版难能可贵的现象,为中国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让我们对学术出版的前景有了更好的期待;三是有地位。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将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在整个文化界将拥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会得到国家更大程度的重视;四是可持续发展。学术出版的最高境界是后继有人,未来中国的学术出版,随着品牌效应的凸显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将会让从业人员收入更加体面、地位逐步提升,将学术出版职业打造成“金饭碗”,出版社将成为令人向往、人才集聚的文化机构。

在学术出版和“走出去”工作方面,我社与兄弟出版社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社将顺势而为,坚守学术出版之路,适应学术出版转型,建设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为增强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而不懈努力!

出版广角: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问,我们共同期待中国学术出版的美好明天!

【注释】

[1]本文原载2013年第5期《出版广角》,作者付国乐等,原文标题为《韩建民:让学术出版照亮“中国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