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新形势

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新形势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教育部通过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籍管理的新规定。这种功能观强调了高校在学生学籍管理中的责任及主导地位。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学籍学年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更加强调了学籍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二、高等学校学籍管理的新形势

2002年我国高校适龄青年入学率达到15%,跨过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是:教育对象多样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教育质量要求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大众化教育的来临,使旧的学籍管理制度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已不能再适应。

(1)由于招生规模扩大,高考招生比例增加,新生高考成绩和整体素质差距扩大,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再适用。(2)由于学生生源结构和培养层次日趋复杂:同一所学校内,在招生层次上:有本科生、专科生、专科高职生、专升本学生、研究生等;在招生性质上:有统一招生、成教招生、委托招生、联合招生、进修生等;在办学形式上:有国家任务、委托培养、定向、自费、函授等;在办学类型上: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在学制上:有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一贯制等;在办学区域上:有本部的,分校的等(二级学院、新老校区等)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学生。再加之高校收费政策、就业政策等等变化,导致这些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学生入学后“保留入学资格”去打工、“保留学籍”先就业、转系、转专业、转校、休学、停学、退学等学籍异动现象频频发生,旧的学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再适应这种学习形势、就业形势。(3)由于“学分制”的出现,专业界线已打破,弹性的学制制度,使在校学习时间变得可长可短,原先那种学籍制度(统一的班级管理、统一专业管理、统一注册管理、统一毕业管理……),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众化教育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

2005年教育部通过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籍管理的新规定。而在这之前,一些高校虽也能及时地贯彻上级教育部门颁布的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但结合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的内容却较少,其内容也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不能给部分特长生以及某方面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不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学籍管理的手段大都是手工或半机械化,重复劳动多,工作量大,准确性和精确性不太高。

尽管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人们也知道高校的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也能认识到学籍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学籍管理的程式化、手工及半机械化,实践中却往往被误解和忽视。面对学生的注册管理、毕业管理、成绩考核与记载管理、升、留、转、休、退等学籍异动管理,使得学籍管理变得琐碎而近乎无聊,因而导致学籍管理工作虽然必要,但却很难得到重视,基本上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随着招生扩大后,学生人数的成倍增加,管理人员配备也明显不足。所以,有的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几乎就是专门应付那些程式化的差事。当前依然还有不少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仍未从以教务处为主的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这样的管理体制既没有发挥出二级部门(学院或系部)自主管理的优势,也不利于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当前,人们习惯于将高校学籍管理的功能放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导向功能,即学校将发展和培养方向落到实处;二是保障功能,即学校的任何建设都需要在学籍管理中加以体现和维护;三是激励功能,即学校通过学籍管理尤其是注册管理、成绩管理、学分管理、毕业生管理等体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最终能学有所成。这种功能观强调了高校在学生学籍管理中的责任及主导地位。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学籍学年电子注册制度的实施,更加强调了学籍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学籍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给管理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工作将更复杂,要求也更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