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案例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案例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二◆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当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通过对这一年学习生活的总结,许多同学反映自己管不住自己,订了目标,总是在实施时遇到很多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2.初步掌握“六步换框法”的多选择策略,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第二阶段:活动开始阶段1.辅导老师在开始讲评自我控制能力的概念及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身心一致。

◆案例二◆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当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通过对这一年学习生活的总结,许多同学反映自己管不住自己,订了目标,总是在实施时遇到很多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很好的建议,比如,目标产生动力,订下科学的、实际可行的目标是提高自控力的先决条件;把自己的目标订高一点,并且最好跟经济挂钩,那样会有动力;提倡团队学习,最好在学习的时候找一个共同的团队,一起讨论和学习,是一个好办法;作好自身的定位,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定位清楚就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不会产生茫然和失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道理都能讲得很明白,从道理到行动的过程却不容易。因此,我们尝试着将心理咨询中所使用的技术经过改造后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

【活动目的】

1.学会发现自己每个行为的正面动机,促进自我和谐。

2.初步掌握“六步换框法”的多选择策略,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会自我沟通。

【活动时间】 2006年5月13日,2.5小时。

【活动材料】 无。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热身活动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活动中。因此,这次活动的热身问题是:请你用一个象征物来代表自己,你觉得自己像什么?引导学生开始做自我探索。

第二阶段:活动开始阶段

1.辅导老师在开始讲评自我控制能力的概念及自我控制能力弱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身心一致。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身心一致,就要学会自己跟自己沟通。今天我们就是要教大家一个自己跟自己沟通的方法。让自己了解自己为什么想到的事情做不到。在这一环节,辅导员讲解本次活动的流程。

2.分组。找自己比较信得过的同学,每3人组成一组,一个人为倾诉者,一个人为引导者,一个人为观察者。由引导者提出问题,倾诉者来思考,观察者充当引导者的策略员,三个人合作来完成倾诉者的自我探索。

3.引导过程,根据下列问题进行:

(1)引导倾诉者说出自己想改变的行为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改变之后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2)想想看不做这个行为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个行为给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3)想想看什么样的行为还可以带给自己这样的好处与价值?请说出三种以上的行为,哪种行为是你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4)现在你看着你的右前方大约半个手臂的地方(用左手的同学看相反的方向),想象在未来的日子里你采用了新的行为,当你采用新的行为的时候感觉如何?

(5)小组内讨论:这样的活动给三个人带来了什么样的体验?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

请每一个小组的代表来谈一谈这个活动带给自己的体会,辅导员做总结,一起唱《感恩的心》,结束活动。

活动后的作业:每个人写出自己想改变的行为,按照活动中所提示的方式,写出可以替代的三种行为,并写出体会。

【案例分析】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每一种行为的动机都是没有错的,只是行为有没有效果而已,我们没有必要去指责自己哪里没有做对,我们需要的是找到更好的行为来满足自己,通过找到一个身心都同意的方法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这个方法的理论假设是人的行为更多地受到潜意识的支配,因此,活动的组织者本人也是同意这种假设才能把这种方法的功效发挥出来。这个活动可以在一至四年级开展,也可以在不同的学期多次开展。

在活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热身活动中,组织者要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通过自己耐心的倾听,让每一个发言者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比如,在活动中有一个同学说“我像方便面”,同学们开始发笑,组织者就认真地问他,“可以讲讲你的理由吗?”结果这个同学说:“虽然它没什么营养,也不名贵,但在晚上同学们饥肠辘辘时,它却能给同学们带来美味的感觉。”这时组织者体会到这个学生不求名声但求对人有雪中送炭的追求,并将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在这个活动刚开始时对带头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理解,让同学们学会倾听,之后对自己比喻就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了。

2.在活动开始后,如果有可能,组织者可以先进行一次示范,比如,请一个同学到组织者身边,然后可以进行这样的对话:

组织者:“你想改变什么行为?什么行为是你明知不对,却一直坚持的?”

同学:“我希望自己能按计划做事。”

组织者:“你希望改变的行为是不能坚持计划的行为?这种不坚持对你有什么样的好处?可以给你带来的正面的意义?”

同学:“生活得比较轻松,没有那么大压力。”

组织者:“好的,那让我们想想看,还有些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比较轻松,没有太大的压力?”

同学:“跟同学在一起玩,看自己爱看的书,睡觉。”

组织者:“原来不完成计划的事可以有这么多好处呀,可以起到这些行为的作用呀,我们还要改变吗?”

同学:“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完成计划。”

组织者:“那我们想想看什么样的做法可以使我们能比较轻松同时又能完成计划?”

同学:“做一个具有弹性的计划,善待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些看法。”

组织者:“哦,有一些做法是自己以前没有想到过的,好,设想一下,到了计划要做的一件事了,你有些不想做了,想象一下自己会如何处理?感觉一下,这样做心里觉得好吗?以后遇到这样一些事,可以按这个思路去处理吗?”

在进行这种引导时,关键是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能接受的这些行为背后的正面意义,这些行为对于自己需要的满足。至于学生能否想出什么新的方法,并不重要,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积极的想法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越来越多,学生开始接纳自己越多,对自己的掌控能力就越强。

这个活动的成功取决于组织者的积极思维,因此,组织者越是能够接纳自我,也就越能指导学生。

(李 媛 吕清华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