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意识与职业取向

大学生就业意识与职业取向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总体而言,近几年来,工科类大部分专业仍供不应求,比如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需求量仍较大,而文科类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法,甚至前几年非常热门的国际金融、企业管理等专业需求量较少。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意识与职业取向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既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也关系到毕业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化解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就毕业生个人而言,应先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与职业取向。

一、改变择业观念

择业观是大学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它直接影响和决定择业行为的产生。正确的择业观将引导毕业生走向合适的岗位,而不适当的择业观只会使就业越来越难。因此,大学生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1)要有自我意识。择业前,对自身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识愈清楚,在求知择业时就能把期望和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导致事业的成功。因此毕业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不能盲目清高,也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要知道“我能干什么”,把自己摆在合适的地位上去求职,就不会处处碰壁。

(2)要有超前意识。城市人满为患,广大农村还求贤若渴,沿海人才济济,中西部还大有用武之地;传统的就业渠道窄了,还有更多的新渠道尚待开掘。因此,毕业生不能把眼光只盯在一个地方,而要有变通思想,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

另外,毕业生还要有竞争意识,就业制度变化后,毕业生再也不能“等、靠、要”政府为自己安排一个好工作了,而要勇敢地走向市场,勇敢地和他人竞争。

二、了解政策,把握形势

求职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毕业生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从微观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经过几年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的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由“短线”变成了“长线”,比如经济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在1994、1995年入学的时候是热门专业,录取分数也相当高,而等到这批学生1998、1999年毕业时,这些专业却冷了下来,社会需求量也相对减少,给就业造成了困难。有些专业,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却仍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大学生只有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把握面临的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创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三、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置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每一位毕业生都要把握好机遇,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迈好这一步呢?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面临的就业形势。就总体而言,近几年来,工科类大部分专业仍供不应求,比如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需求量仍较大,而文科类专业,如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法,甚至前几年非常热门的国际金融、企业管理等专业需求量较少。加之国有企业的改革,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压缩编制,下岗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更加紧张,而高校的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因此毕业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是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使自己的职业理想更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理想的职业。

四、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就像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毕业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择业中的良好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择业的目标。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择业就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同学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4)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五、树立创业精神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就业遇到难题时,毕业生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创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篇文章说:“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造者。”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和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就业。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有许多新兴产业如信息科学技术中的软件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材料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都需要有人去开发。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自主创业,从而拓宽就业的途径。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他们或利用专利技术争取风险投资,创办民营企业,或进军高新技术产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其他人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