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职业意识

教师的职业意识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灌输式的教育是人们所诟病的,教师既要以多种手段和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做一个有效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目标要细,有操作性和可检查性;二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成功;五是精心设计课堂,营造开放的、宽容的课堂氛围。

第三节 教师的职业意识

夸美纽斯一句“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许多教师沉浸在自豪与幸福中,把满腔热血、靓丽青春都献给了教育。确实,教育事业需要教师们付出辛劳与汗水,但教师不是苦行僧,在新课改中,教师除了要有奉献精神,还要有享受教育、更新观念、演活自己的角色的意识。

一、做学习型的教师

创新要以丰厚的文化知识积淀为基础,因此新课改中的教师应该要学会学习,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向书本学。“腹有诗气自华”,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并能源源不断地从书中汲取营养。其二,向学生学。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应该放下所谓的尊严,主动向学生学,与学生共同进步、相得益彰。其三,向网络学。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信息化社会,教师作为立体多元社会中的个体,就应该到网络这个大图书馆去遨游。其四,向社会学。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融入社会,与时俱进,向社会这本无字书学习。若教师钻入个人的象牙塔,束缚在蚕茧内,落后于多元、多变的社会,又如何去教育下一代呢?

二、做赏识型教师

过去教师评价学生往往是用一张试卷来考查,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成绩好的就是优秀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但要看成绩,更要摸清学生的个性特点,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业的同时,也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的积极表现。人们都渴望得到赏识,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就应该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教师要找出赏识学生的切入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找到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提醒的一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做引领型教师

灌输式的教育是人们所诟病的,教师既要以多种手段和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做一个有效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目标要细,有操作性和可检查性;二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是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成功;五是精心设计课堂,营造开放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只有做到这几点,教师才能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快乐、自由起来。

四、做观察型教师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白点,问在场的人看到了什么。所有人都说看到了黑板上的一个白点,这位老师遗憾地说:“这么大一块黑板,为什么除了白点你们看不到别的呢?”这说明人们的观察往往受人引导,因而定格在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而且只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事物。这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我们看见曾经被忽略的东西。盲人摸象的故事也同样给我们另一种启示:不要仅仅根据一次观察到的信息就盲目下结论,因为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偶发事件,而据此提供结论或评价是不慎重的。

教师的观察有哪些要求呢?

1.要提升观察的意识。

教师要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合理分配注意力,将观察关注的重点从自身的教学转向学生,在教学进程中有意识地留一点时间和机会来倾听,以逐渐提升自己的观察意识。

2.要增强观察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的观察常常是随机的,无计划的,难以保证教师全面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情况。因此,教师应该依据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以教育活动的任务和要求为线索,制订出观察计划,确定在什么时间、什么活动中进行哪些观察,以保证观察的系统性。

3.要扩展观察的主题。

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能够更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反映出其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与应对能力。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观察,将为教师进行有效、适宜的指导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4.深入分析观察的内容。

观察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收集活动,而是收集信息并对信息作出分析判断的动态过程。教师应该明确自己想观察什么,并对观察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实现适宜、有效的教学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正确的观察应该有一个有效的程序并反复进行,其形式应该是“计划——实施——回顾——评价——计划”的循环往复,正确的观察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积极审视自己的观察目的,确保你的确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观察的事物上;

2.回顾观察目标,建立观察联系;

3.注意收集、分析和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4.思考所观察到内容的意义,反思与观察目的相联系;

5.对照已往经验与已有资料,分析观察对教学改进的积极意义。

一旦学会了一些观察的技能、技巧,我们就会发现:观察可以加深我们对学生学习发展阶段的理解,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个体需要,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适宜的改善依据。

五、做创新型教师

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其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要任务。

关于课堂创新的理念,应该有三个基本判断。

首先,课堂是学生创新精神成长的主要园地。因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学校和课堂中度过的。不管培养什么样的人,都是在一节又一节具体的课中实现的;不管确定了什么样的教学任务,最终都只能在一节又一节平常最基本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完成。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核心价值和至高境界。这些年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及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是课堂教学改革高扬的一面旗帜。学生主体性有多方面的表现,其最高表现是学生的创造性,而创新精神又是学生创造性的集中体现。教育承载着多方面的价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课堂教学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第三,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实现课堂创新的关键在于认识要变化,理念要更新。同时,理念认识到位之后一定要付诸行动,要切实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要达成这样的要求,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变革就不能只限于局部或某些环节,而应该涉及从教学认识到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变革,要真正形成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在机制。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堂面貌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从总体上判断,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对课堂的影响和约束仍然根深蒂固。要全方位实现课堂教学创新与变革,难度依然很大,需要长期的努力。

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在课堂中,要真正有所变革、有所创新,关键在于行动。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课堂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策略改变教学,尽可能实现课堂创新的理想

推进课堂教学创新,需要相应的创新策略,主要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教师示范策略。要真正使课堂呈现创新的氛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中得以激发,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对于课堂和师生的整体活动来说,教师是创新的火种,是课堂创新的发动者和引路人。要在课堂中有所创新,教师要具备两种精神:一是怀疑精神,教师要坚信一切未经自己确认的知识都是可以怀疑的;二是批判精神,教师要坚信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都有改进的可能性。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完全被教科书、教参束缚捆绑,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简单搬运知识。通过这种“搬运工式”的教学虽然也可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教师墨守成规,把教科书奉为圣经,亦步亦趋,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学生得不到启发,课堂也缺乏活力。因此,要想让课堂出现创新的燎原之势,首先教师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能够点燃课堂创新之火。

2.减少约束策略。要真正实现课堂创新,就必须在课堂上减少对学生统一约束和整齐划一的要求。首先,从课堂管理上来看,教师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是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什么样的秩序和纪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秩序和课堂纪律?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减少对学生思维的约束。目前来看,一些习惯性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及相关的课堂文化仍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行为有多方面的约束。课堂中,教师往往对学生束缚过多,典型的例子就是教师备课时对下节课所要讲的基本问题,都会按照教材或教参要求事先准备好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准思考框架或路径,并相应的预设好标准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严格按照这一框架或路径来“启发”、“引导”甚至“牵引”学生进行标准化“思考”及“探究”。教师会用多年练就的教学手段,甚至眼神或手势,告诉学生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回答,然后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到既定的思考框架中去,很快就能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些所谓的新教学方式实际上沦为了“捆绑式”教育的点缀。这种教学模式的根本危害在于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权利。如果每节课上每个问题的解决都用这种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始终缺少独立思考、探究的时空,思维活动始终被捆绑,课堂学习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解放,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必然会落空。其实,关于培养创新人才,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和余地。我们需要从课堂、从现在做起,不能指望整个社会在方方面面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准备好一切条件的时候再进行改革。

3.鼓励质疑策略。创新始于问题,要真正使学生的质疑在课堂中有释放的空间,教师必须要有正确对待质疑的策略和方式。教师对于学生发出的质疑应该如何应对?我看到过一个研究成果,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了成人应对儿童提问的七级水平。这七个应对级别由低到高,对儿童的激励和发展价值也越来越高。第一级是简单的回绝问题,这样的应答方式将直接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第二级是简单地重复问题,这样的回应水平属于敷衍,没有给儿童有价值的信息。第三级是成人承认自己无知,这样的回答对于儿童有激励的价值,可以进一步部分激发他们探求的兴趣,使他们更有自信。第四级是鼓励儿童寻找资料。第五级是提供可能的解答。第六级是鼓励儿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是鼓励儿童在评估答案的基础上,对可能的答案一一加以验证,进一步探究其可能性。质疑和创新相伴相生。作为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质疑,同时更要学会科学应对学生的质疑。

4.允许失误策略。没出过错的学习是不完整的学习,不允许出错的课堂是不正常的课堂。失误是学习和创新的必然代价。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让学生暴露错误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学习中的错误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并利用这一现象改进、深化教学。从根本上说,错是为了不错,错是为了发展,通过尝试错误可以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指责批评学生的错误,那么学生创新的愿望、探索的勇气就会受到抑制,这样的课堂只会是少数优秀学生的天下,其他学生将被课堂主流所抛弃。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鼓励学生尝试错误,这一理念我们十多年前就在倡导,现在很多课堂已经能够看到我们期待的景象。关于这一策略,只要教师领会并愿意去做就完全能做得到,而且能做得好。

5.加深理解策略。这一策略其实是关于课堂创新的支持性策略,即通过改善师生关系,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来促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际氛围。理解本身具有潜在效应,师生之间的理解状态对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和课堂创新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师生关系长期处于对立、僵化状态,理解的隔阂将使师生的智力活动、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影响。要加深理解,教师就要学会从学生的眼光出发看问题,不要简单拿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要真正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需要向学生学习,有这样的学习态度,课堂才会发生变化。

6.环境支持策略。环境也具有潜在的教育效应,课堂创新应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其实就是对环境教育价值的高度肯定。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包括宽容理解,允许犯错,允许失误,否则高度焦虑状态将降低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研究表明,长时间的过度压力引起的焦虑和压抑感会破坏人学习的心情,甚至会中断人的智力活动。如有些学生平时比较胆小,发言机会不多,课堂上,教师突然让他起来,他可能张口结舌,什么也说不出来。有的教师能够理解这样的学生,让他坐下,给他时间思考;有的教师不能理解,直接加以指责,学生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就这样被打消了。课堂心理环境既能对学生的学习起正向的促进作用,也能起到负面的抑制作用。另外,物理环境因素如班额大小、光线、色彩、温度、噪音等对于学生的学习及思维活动也有影响,应予重视。

7.教学开放策略。打破封闭和僵化,保持教学的开放状态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的教学就应该始终向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和变化中的现实课堂情景开放,就要有更多的选择性和弹性空间。课堂教学必须由过去长期以来习惯的标准化、程式化、按部就班的刚性教学,向多样、灵活、生成、创造的弹性教学转变。教学开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动态调整和全方位开放,不断向学生的真实状况和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开放。教师在教学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学习的变化保持高度敏感。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同时也要保持动态调整和开放。

我想,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只要我们真正把它当成教育改革发展及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一件大事看待,怀抱理想,认真探索,付诸行动,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发生期待中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