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的发展趋势与就业

职业的发展趋势与就业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职业的发展趋势与就业职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毕业生了解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一般规律对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种职业岗位的总和已发展到l万种左右。与此同时,职业活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常的职业流动能够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发挥专长,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节 职业的发展趋势与就业

职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直接推动着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变化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并对人们的择业观产生较大的影响。毕业生了解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一般规律对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不断涌现,社会职业种类推陈出新

职业产生的初期,种类少、发展缓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的职业不断涌现,职业种类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周朝),社会职业与行业是同义语,只被分为王公(发号施令的统治者)、士大夫(负责执行的官吏)、百工(各种手工业工匠)、商旅(商人)、农夫(种田人)、妇工(纺织、编织的妇女)。所谓“百工”就是技艺匠人总称,有木工7种,金工6种,皮工5种,染色工5种,加上其他一些工种也不过三四十种,十分简单。到了隋朝,行业有100多个,比周朝时增加了1倍多。宋朝,行业则达到200多个,比隋朝时又增加了l倍多。到了明朝,行业增至300多个,人称“三百六十行”。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种职业岗位的总和已发展到l万种左右。

国外职业发展的情况也是如此。美国于1850年专门进行了职业普查,涉及商业、手工业、制造业、机械和采矿业、农业、林牧业、军界、河海航行、法律、医务、教育、其他行业等15大行业,共列出了232种职业。10年后,即1860年,美国职业增至584种。到了1965年,美国职业统计已经达到21个大行业、714种职业,1980年职业则发展到25 000种职业。据有关资料介绍,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职业种类已经超过42 000种,目前则更多。2l世纪,在人身安全保障、健康保健、环境保护、海洋开发、太空资源利用等领域将形成更多新的职业。

(二)职业的专业性增强,社会职业种类综合化、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从业者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同时,现代社会职业开始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打破了以往每种职业都有相对固定范围的界限,职业与职业之间相互交叉延伸。如进行科学研究,以前只管进行科研出成果,而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研究人员既是研究者,又是生产者、管理者,有的还是市场开拓者和经营者。很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以一业为主、多业并举,这些企业的工作人员往往在一个岗位上要同时具有几种职能、几种身份。

(三)社会职业结构变迁速度递增,第三产业职业数量大量增加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迁速度逐渐加快。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而自工业革命到20世纪新的产业革命只有200多年。就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行业不断出现,而且各行业主次地位的变化也越来越快。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行业是纺织业,直到进入20世纪,钢铁、汽车和建筑业才超过纺织业。然而,电子行业从产生、发展到成为一个重要行业,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就三大产业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其相互关系、各自比重较为稳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迅速增加,就业人口显著增多。以往人们对第三产业不太重视,许多经济学家也认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第三产业不创造财富。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优先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忽视第三产业,而现在第三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据亚洲开发银行报告,在2007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中国香港已达88.0%,新加坡达到了73.5%,中国台湾为68.7%,泰国为60.2%,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者占全部从业者的比例均超过50%,美国和加拿大为78.5%,澳大利亚为75.4%,英国为72.1%,法国为63.0%,日本为58.0%,德国为54.0%。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虽然较少,约占17.0%,但发展潜力巨大。据上海市预测,其第三产业从业者到2010年时将超过50%。

(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活动内容不断更新

从历史上看,脑力劳动者远比体力劳动者少。随着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脑力劳动者逐渐增多。进入20世纪后期,脑力劳动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例如美国脑力劳动者占就业总数的比例在1960年为43.3%,1997年上升为50.1%;联邦德国1960年为41.8%,到1975年上升为51.4%。我国也是如此,据2005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天津市脑力劳动者共有1 031 111人,占在业人口的20.6%,与2000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相比,增加了3.8%。与此同时,职业活动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体力消耗减少,脑力劳动消耗增加或者这种消耗的比重增加,就连体力劳动也越来越脑力化了。例如同样是工程师搞设计,以前用图板、尺子、圆规、绘图笔等手工绘制图纸,而现在运用计算机CAD技术绘制图纸迅速准确、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从业者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职业流动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打破了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从一而终”就业观念,职业流动成为人一生中的常事,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开放程度。

所谓职业流动是指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是劳动者放弃已有的、获取新的劳动角色的过程。它包括结构性流动和个别流动,前者是指能够引起和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发生大规模变动的职业流动,如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第三产业职业需求量的增加;后者则是由劳动者个人自身因素引起的,对职业结构的变化无足轻重。正常的职业流动能够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发挥专长,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相反,由于个别原因使劳动者从适合自己的岗位流动到不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的非正常流动,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无益的。

二、适应社会职业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

毕业生作为社会就业大军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应该正确地了解职业、认识职业,并且根据社会职业发展变化,适应形势需要,提高素质、因势利导,从而谋取职业、奉献社会。

(一)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复合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壮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并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的趋向。那么,与此相对应,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也是越细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随着毕业生就业体制的转变,专业狭窄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其一,小口径的专业与越来越细的职业和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很难一拍即合,毕业生竞争力不强;其二,现代社会职业流动频繁,毕业生初次就业后可能要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职业流动,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满意职业;其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门学科在高度分化、分支越来越多的基础上,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高度综合和集成,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科学发展的这种趋势需要“通才”即复合型人才。

现代社会“通才”的含义早已今非昔比,但社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却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知识水平高、内容新、实用性强。这就是现在所说的“T型”人才或“图钉式”人才,“—”代表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代表精深、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和现代职业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改变长期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等缺点,削减专业种数,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知识基础。新专业目录与原目录相比,专业数量从504种减少至249种,减幅达50.6%,但专业门类增加了管理学,且专业覆盖面扩大了,包含了原目录以外的74种专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大学生要转变观念,超越所学专业,拓宽知识面,在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涉猎各学科知识,培养组织管理、综合思维、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增强危机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待业、失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毕业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自觉增强危机意识。毕业生要跟上时代潮流和社会前进的步伐,珍惜光阴、珍惜青春、强化基础、增强能力,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及科技前沿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到未雨绸缪。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竞争日益激烈。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出击的择业意识,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找到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新的就业形势要求毕业生必须树立竞争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中取得成功,进而在事业中取得成功。

(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主动迎接未来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活动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变化,职业的专业性增强,并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对毕业生来说,未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就是知识的贫乏和老化。

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往往认为学习生涯已经结束,有的甚至天真地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完全能够应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认识不仅有害,而且是危险的,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适应社会来说都是不利的。在人的一生中,在校学习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左右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中获得。因此,只靠在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一次教育”的观念已经过时,大学生应该树立“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通过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否则,即使一时光彩逼人,终究难免“江郎才尽”。

大学生怎样接受终身教育呢?目前,我国继续教育风起云涌,专业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创造了外部条件,如计算机培训班、律师资格证书班、英语辅导班等,有业余班、短训班、双休日班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发展壮大,在职研究生班招生规模的扩大为在职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了条件。自费出国留学也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接受终身教育的一种方法。当然,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最重要的途径还是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实现的。它既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也可以边工作、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

(四)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

人生价值基本上是通过职业劳动体现出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历程。职业生涯一般分为五个时期:职业准备期———确立职业意向,进行知识、能力、心理、体质等准备;职业选择期———实际选择职业,由潜在的劳动者变为现实的劳动者;职业适应期———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职业生活逐渐安定;职业稳定期———从事职业劳动、创造业绩、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职业结束期———由于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丧失了职业能力或职业兴趣,从而结束职业生活历程。

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准备期和职业选择期特别重要。前者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顺利进入职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职业准备必须充分;后者是大学生迈向职业生活的开端,成功的职业选择等于开辟了崭新的充满希望的生活之路,失败的职业选择等于给自己设置了前进的障碍,潜伏下未来职业生活的危机,因此,职业选择必须慎重。

由于职业流动和不能适应原职业而产生的失业等原因,人的职业历程可能不止一个,有的甚至出现多次“准备—选择—适应—稳定—结束”的反复。可见,对有的人来说,职业稳定期是相对的,正因为如此,大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挫折面前克服失落、烦闷、痛苦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积极准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开拓自己职业发展的新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