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当前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在开展素质教育中最大的桎梏就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在国家选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素质教育,我们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两者的关系。只有在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把应试教育的内容有选择、合理地融入到其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结合实际地实施好当前情况下的素质教育。

对当前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胡军

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各种措施在逐步完善,改革势头日益强劲,这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大力支持。它表明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如何推进和开展素质教育方面却出现了一些误区,还存在对素质教育理解上的狭隘、片面,以及认识上的模糊,行动上的迟缓等等,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为此,笔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把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设立几个琴棋书画培训班,不是单纯地去乡村体验体验生活,不是搞一些活动就完事,更不是机械理解为不考试,不留作业。其真正的内涵,乃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可以概括为“十学会”,即: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不可否认,推进素质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在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完善。但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不搞应试教育是不可能的,因而客观上就要求在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起来。第一,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与应试教育的矛盾,辩证地去把握这一矛盾统一体。在开展素质教育中最大的桎梏就是目前的高考制度。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衡量学校的质量,就是高考成绩,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最终目标都锁定在是否进入大学,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不得不围绕着高考这一指挥棒转,而中国的高校选拔人才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这种不科学的高考招生制度,严重地制约了中国人才的发展。在国家选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要开展素质教育,我们只有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两者的关系。不能因为应试教育单方面强调知识教育而削弱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就反对应试教育,考试是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能的一个教育手段,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留考试这个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制度,不能取消考试,更不能降低考试标准,要创新出一套“既认分又认人”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更严格、更完善的评价、选拔人才的“三合一”(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标准,让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第二,要澄清当前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素质教育是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多,并逐步趋向主导地位,这个过程符合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目前需要澄清两种模糊认识:一种认为,现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过去走了大弯路,这种否认过去成绩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另一种认为,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做法差不多,还是老一套。这种不加分析的肤浅的认识和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思想,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只有在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把应试教育的内容有选择、合理地融入到其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结合实际地实施好当前情况下的素质教育。

二、要正确把握素质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的关系

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使之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活动。作为基础教育来讲就是为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提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战略性要求。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把创新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加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去教育的弊端是重知识、轻德育、轻能力,特别是轻视对获取知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其弊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使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由于认识与理解问题,有些地方只注重琴棋书画的第二课堂活动,忽视天地人学、海陆空三模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变成了“两张皮”。实际上创新素质教育与素质教育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创新能力是个体素质中的一个核心品质,围绕创新意识、精神、品质和能力所进行的创新教育,无疑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应该把创新贯穿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多方面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中,要结合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更新教育观念,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下工夫,具体地讲,就是教师要创新新的教法,学生要创新新的学法,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环境。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学方面,老师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竞赛式、调研式等优化教法,不仅传授知识,还要交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交给学生发现、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精神方面就要形成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思考、想象、发问、选择,甚至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要善于引导、鼓励,对学生的异常思维方式和顽皮、任性,要善于理解、宽容、奖励;在物质方面,就要加大投入,为学生们创造性活动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安排集体活动之外的自由活动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学生提供场所,让学生去参观、浏览、玩耍,接触自然和社会,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素质在创造中得到提高,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也就会在独立思考、探索和不断学习、消化、吸收新的知识方面得到全面全方位的提高。

三、要正确把握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第一位的。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营中获得发展。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要正确把握素质教育与一体化教育的关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搞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过去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横向联系。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建立班级学生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而且能使学校迅速地吸收社会对育人的要求,及时调整教育措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那种对“双向参与”持可有可无态度或者把它们当成应付检查、提高品位的“装饰品”的认识和做法,实是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浅薄,也是在教育改革中惰性的表现。

总之,对于当前正在开展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我们只有在正确把握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创新教育、学生个性发展和一体化教育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拓宽局面,才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推动中小学校尽快步入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