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对素质教育,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素质教育,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课题,德育工作也同样面临着素质教育的挑战。面对挑战,觉得当前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方面。本文拟想结合当前德育现状,提出五点思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课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说教灌输大大多于道德实践。因此,要营造全面育人的德育氛围,在重视显性教育的同时,必须要重视隐性教育。

面对素质教育,对当前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课题,德育工作也同样面临着素质教育的挑战。面对挑战,觉得当前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方面。本文拟想结合当前德育现状,提出五点思考。

思考之一:要克服重品德、轻心理的倾向,完善德育内容。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重视,其结果是把学生所存在的认识上、思想上、行为上的所有偏差都归结为品德问题,德育工作也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这样的德育无疑是不全面的。因为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健康的心理很容易会导致学生认识的模糊、思想的片面和行为的偏差。美国DSM(IV)指出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其表现往往是对他人的不信任和猜疑,甚至不顾或冒犯他人的权利,这不能不说是由心理问题所诱发的品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要克服重品德、轻心理的倾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考虑到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健全领导管理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和管理机构;二是积极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辅导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道德建设;三是增加必要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资料和设备;四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档案,设立咨询室、箱、电话等。利用校园广播、墙报等进行宣传等;五是要正确处理好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不要一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就犯矫枉过正的错误,将一切问题都归为心理问题。要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归因,采取品德与心理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综合治理、以求实效。

思考之二:要克服重活动、轻课堂的倾向,充分发挥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重活动、轻课堂的德育倾向是普遍存在的。虽然“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号提出了多年,但落实还显乏力,因而不少人认为德育就是由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团队组织一些主题教育活动,甚至错误地认为德育就是搞活动,与一般任课教师无关,严重地忽视了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

应该说,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的德育,是课堂教育整体的一部分,与智育、体育等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功能。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丰富、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形式。然而现实是,许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即使认识到也觉得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无从着手,难以渗透,出现了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课堂教学中根本不考虑德育渗透;二是贴标签式的德育渗透。

所谓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融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即通过教师完善的人格影响力,严谨有序的课堂管理,科学丰富的知识传递,活泼和谐的人际交流,学生成功的内在激励等途径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集体尊严感、责任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尝试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提高其抱负水平和精神境界,激活、开发和强化其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内部激励机制,最终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从而达到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统一、良好思维品质和道德品质协调共振的目的。

思考之三:要克服重灌输、轻实践的倾向,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

德育工作中灌输也是一种手段。但是要让学生将教育者所灌输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质要求,光有灌输是不够的。因为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个体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相结合逐步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行动,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增强学生的能力,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点燃智慧的火花,最终形成良好的品德。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说教灌输大大多于道德实践。就以政治课教学为例,从课本到课本,考试时死背几个条条,理论脱离实际,教育效果甚微。要实施素质教育,德育工作就必须要注重实践,做到“知行结合”,要研究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内在联系,要通过各种实践情景,如模拟社会的实践情景,建立模拟银行、模拟商店、模拟超市等,也可以创设一些实践情景,如少年军校、学工基地、学农基地、青少年活动基地等;另外可以走向社会,直接进工厂、农村、商店、部队等参加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其中“践履”、“躬行”。因为这样做,实践为促进学生自身多种的内部矛盾的转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他们在实践中经过思想斗争,理性地权衡思想上,价值取向上的矛盾,然后作出筛选、抉择,使之在思想、行为、情感、意志等诸方面与道德要求相统一,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目的。

思考之四:要克服重显性、轻隐性的现象,营造全面育人的德育氛围。

所为重显性、轻隐性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德育管理上,重视制度建设,轻视和谐的管理氛围;在德育途径上重视轰轰烈烈的主题活动,轻视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绿化、美化、净化环境,轻视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德育内容上,重视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轻视学生的本身需要等。因此,要营造全面育人的德育氛围,在重视显性教育的同时,必须要重视隐性教育。如完美的教师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教师整体素质的全方位的展现,教师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素养、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优秀的心理品质、真挚的爱生之情,都在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感召、感动和感化着学生的心灵。又如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样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氛围,是心灵的沟通、心理的相印和相辅,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融洽师生关系一旦建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会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力量,对教师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师生关系是构建校园文化的主要成份。

由此可见,要努力营造全面育人的德育氛围,就要做到制度管理与和谐管理相结合、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主题教育活动与教师人格影响相结合、社会要求与学生需要相结合。

思考之五:在克服重检查、轻引导的倾向,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教委对德育工作十分重视,颁布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德育地位应该说是摆上前所未有的高位。但是,各级部门在突出德育地位的做法上,重视的是督导检查评比,而且这些检查评比往往标准高、内容全,基层学校疲于应付,而学校对班级、学生的德育也只因应付跟随着出现高标准的检查评比。这一倾向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实效,影响了德育特色的创建,忽视了学校、班极、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造成教育要求与实际严重脱节。更为严重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出现了“假冒”德育,杜撰德育工作资料、虚报德育数据、随意拔高德育成绩、掩饰德育薄弱环节、诱导学生文过饰非,如此等等,有何德可育?!

由此看来,德育工作也存在着“打假”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改革检查评比督导方法,切实根据“降重心、抓基础、求实效”的方针,制订出切合实际的督导检查评估制度。与此同时,要考虑做好一些指导工作:一是分类指导创建特色,每个学校或班级都有自己的特点,德育工作当然不能搞一刀切,应给予分类指导,要在常规目标到位的基础上,努力创建特色目标,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指导各校开展德育队伍建设,要做好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懂业务、尽责任的德育队伍,区级骨干班主任培训为此做了一件大好事。但就其量来说,显然是有限的,因此,在培养骨干的同时,指导各校全面自培,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三是指导广大德育工作者努力开展德育科研,向科研要质量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德育当然离不开科研,而大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德育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是凭着自己的工作经验在开展工作,要进行科研,理论知识相当缺乏,因此给予科研指导显然是重要的。

以上几点,仅是面对素质教育所想到的几个具体的德育问题,以引起同行们的共同思考,深入研究、制订出科学而实际的对策,对德育适应素质教育尽一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