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点燃创新火花实施素质教育

点燃创新火花实施素质教育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便率先而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让课堂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坚不可摧的基地,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的教育改革需要创新。诗歌教学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其实,归根结底,语文教学是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方面服务的。

点燃创新火花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却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多元化的社会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为社会所淘汰,而且创新也已不单单是个人的发展前途问题,它还将与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发展进步息息相关。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便率先而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让课堂成为培养创新思维的坚不可摧的基地,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诗歌教学中恰恰需要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从诗歌的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让诗歌教学变得既生动活泼,又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尤其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探讨的。

新的教育改革需要创新。江泽民同志就曾这样阐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在诗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诗歌教学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诗歌没有小说生动有趣的情节,也没有其描摹细腻的写法,诗歌有的只是凝练的语言,高深隐晦的内蕴,因而诗歌教学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创新思维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可以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思维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跳出诗歌简短语言的束缚,去体味诗歌意境的无穷魅力;运用创新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诸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使诗歌教学不再是单一地背会几首诗,了解几首诗,而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能力训练与培养。

二、创新思维在诗歌教学中的主要体现

(一)知识拓展

诗歌一般篇幅短小,读者想从字里行间挖掘深而广的知识,实恐不易,因而在诗歌教学中需大力拓展知识面,以助于理解整首诗歌的内涵。一首诗歌的诞生首先有它不同一般的社会背景,或多或少地在诗歌的文字上打上它的历史烙印。因而,要想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了解其存在的社会背景是非常必要的,如学习杜甫的诗歌《登高》时首先应了解唐代发生的安史之乱,了解这一与杜甫的生平遭际密切相关的历史史实,了解这一使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无定的历史事件,然后再联系诗歌中涉及的内容,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杜甫晚年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孤独处境,才能更深刻地体味诗中浓浓的悲秋之意,伤己、伤国之情。

诗人的生平遭际直接影响他的诗风,因而阅读一首诗,了解诗人整个的生平事迹也是必不可少的。诗人的长期创作而形成的诗风更是把握诗歌主旨的关键。李白一生遍游祖国大好山川,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到“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感叹,虽然时间相隔久远,但仍然可从中看到李白的放浪不羁的性格特征,也更能从中体会他的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杜甫一辈子心系国家,一辈子颠沛流离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只有在把握诗人主要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

(二)雕章琢句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是诗人千百次锤炼之后的结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因而在诗歌教学中,品评诗歌的语言,是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但如果仅限于用词造句的好坏,则容易流于肤浅,因而必须将用字与整体诗歌内容相联系,才能避免字词句的孤立性,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美感体验。

(三)阅读能力

其实,归根结底,语文教学是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方面服务的。但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诗歌的讲解是孤立的,为讲诗而讲诗,会造成诗歌教学的局限性。因而在进行诗歌单元教学的时候,可以补充与之相关的诗歌评论文章,从阅读中去揣摩诗歌的内蕴及手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也使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四)写作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崭新的思维方式。其实,流传千百年来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我们的祖辈们都在其构思、组材及手法诸多方面作以深入的探讨,用以指导现在的写作,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在诗歌教学中认真研究其写作方面的技巧,用以指导学生的作文,既把诗歌的讲解落到实处,又使学生从枯燥的字句中寻求到更多的思维落点。

1.指导立意

作文的立意高低好坏是其成功与否的前提。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句子,便可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宁愿自己受苦,而置天下文人于广厦之中。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之中则言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种不向权贵低头、宁折不弯的傲气洋溢于字里行间。两首诗立意都不错,但比较之下,我们只能说,李白是狂放不羁的侠士,而杜甫则是忧国爱民的伟人,这也就是“诗仙”与“诗圣”的区别吧。受多方面的影响,当代的中学生存在着一种自私、狭隘的心理状态,往往显露于作文中,因而在诗歌教学中侧重这方面的指导,以解决作文中存在的立意肤浅、思想偏狭的问题。

2.借鉴写法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库中的精华,尤其是唐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更是五花八门,奇异多姿。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诗歌“怎样写”比赏析“写什么”似乎更具实用价值。虽然不能用诗歌的写作技巧去取代其他文体的写作技巧,但文无定法,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毕竟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比方说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中去借鉴学习它的白描手法,“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用十分简单的笔墨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宁静、和乐的生活图画。我们也可以从屈原的《离骚》中去学习它的象征手法,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欣赏他高绝的景物描写,在高适的《燕歌行》中品评它的对比手法,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学习它的用典高超。诸如此类者很多,在诗歌教学中,让鉴赏与写作并行,不失为一个好的授课方法。

三、创新思维在诗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诗歌教学的种种特点,将创新思维融于其中,使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学习诗歌自然兴趣盎然。

纵向延伸法:每一首诗歌是独立存在的,但它又是与很多诗歌密切相连的。如研究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就要追溯到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如豪放派词风的发生、发展与高潮的研究。因而在诗歌教学之初就要使学生对诗歌的发展史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了解,以便各个知识内容的串联。

横向对比法:好与坏、黑与白放在一起,更容易辨识,语文教学中存在某种模糊性,因而对比教学更值得一试。唐代社会有不少诗人因诗结缘,有较为深厚的友谊,如李白和杜甫曾携手同游,互相赠诗,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虽如此,李白和杜甫的诗风却截然不同,完全可以比较学习。另外,白居易与元稹关系也不一般,苏轼与柳永则词风迥异,辛弃疾与姜夔亦可作比。不同诗家的诗作可以对比鉴赏,同一主题的诗作也可进行对比鉴赏,相同内容不同主题的诗歌也可以对比赏析,相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诗歌还可以进行对比。总之,对比式的教学方式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速描式:很多诗歌都是情与景的结合,而鉴赏诗歌的重要一环便是揣摩诗歌的意境,进行再创造。因而利用诗歌特有的优势,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个别篇目采用学生自己画图的授课方式,虽然笔法还很幼稚,有些甚至不能称其为画,但学生毕竟画出了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稍加点拨,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王维《山居秋暝》便可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后,山中更显空寂;傍晚的天气清清爽爽,更透出十分的秋意。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将清辉静静地洒在松林之上;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反射着皎洁的月光。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少女们洗罢衣服归家来了;过人头的荷花纷纷倒向了两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秋夜的宁静。清幽宁静的自然美在学生的笔下演绎成了一幅幅情态各异的风景图画,诗歌的意蕴自然也就融会于心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中对壮阔雄浑的长江的描写,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上片对淮河对岸国土沦陷地的自然景物、人文环境的描写等等都可以采用速描式的鉴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译文式:有些古典诗歌语言晦涩,这样的诗歌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加以翻译,但要有诗歌的韵律,也可以纵览全诗,重新抒写,既让学生细读了全诗,品评了字句,也使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有了重新塑造的机会,满足一些创作欲望较强的学生。如《诗经》和《离骚》便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诗经·秦衣》的第一节便可作如下翻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评论式:有些现代诗歌,文如白话,一看即懂,不需要更多的讲解,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试写几百字的小评论,或构思,或写法……总之,选一评论点即可,然后互相交流,这样避免了无用的讲解,也使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够互相补充,有所裨益。

联想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究其根本,历代文人如出一辙,多是壮志难酬、处境艰难等原因引发情思,方有诸多作品问世,因而在教学中,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适合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又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联想。可从题材的选取上,如讲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便可联系到一系列的“咏蝉”诗,如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蝉》等等。也可以从相似的意境上联想开去,如讲王维的《山居秋暝》,即可联系柳宗元的《江雪》,讨论意境的相似与不同,同是写“愁”情的诗,同是写乡情的诗,都写到酒的诗,都借眼前的水抒情的诗等等都可以联想到一起。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诗歌内容的理解。

巧用故事:很多诗人都有许多传闻逸事流传下来,这些故事如果能够引入课堂,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情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利于更好地品味诗歌的内容和写法。如讲到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时候,就可以联系王维服药装哑的故事。“安史之乱”时,王维为安禄山所获,拘于普施寺中,他不肯为安禄山效力,服药装哑。安禄山及其徒众,常在凝碧宫宴饮作乐,王维抚今追昔,颇有感触。于是写《凝碧池》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事再朝天。秋槐落叶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安史之乱后,肃宗读了这首诗,便赦免了王维,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维是一位很有气节的诗人。又如讲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即可联系苏轼与苏小妹的故事。诸如此类者很多,除了教师自己整理之外,也可让学生自己借助大众传媒去搜集积累,以扩展其知识面。

竞赛式:在教学进行的同时,可以组织有关诗歌内容的一些活动,如赛诗会,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歌的美感,增强诗歌的魅力。还可以组织诗歌知识问答、名句衔接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结集式:这种形式适用于诗歌单元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行选题,写诗,最后结成集子,在班内传阅。精美的封面,仔细斟酌却仍不乏幼稚的诗句,虽然如此,但仍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思想上的躁动及成长的印记。

总之,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运用创新思维,培养和造就出有灵气、会学习、会沟通、懂应用的现代型人才,让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切实而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