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中国早已不是新话题,面对素质教育的大潮,一线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是跟风摇摆,还是固守传统?这些成为新一轮素质教育大波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更棘手的问题是素质教育的程序是什么?如何操作?通过理性地思考,我认为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有清醒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不是无视学业成绩的教育
“升学率”一直是素质教育讨论中的罪魁。
众所周知,看一个农民是否勤奋,应看他是不是能种出像样的庄稼来;看一个工人是不是合格,要看他能不能少出次品或不出次品;看一个领导的政绩要看他能否改变一方的面貌。为什么到了教育这里,就不能看能够衡量一个学校水准的升学率了呢?试想,如果一所学校,一个学生也没有培养出来,这能算是好学校吗?
非常有意思的是,大家一边声讨“升学率”,一边又期待“升学率”。我们谈到任何一所学校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提到这个学校的成绩,即便谈到国外的教育,也是对人家的“升学率”赞赏有加。可见,内心深处,我们对于“升学率”并不是“仇视”的。
“升学率”实在不应该担负起这样重大的责任,学校的校长更不能谈“升学率”而色变。学校的问题、教育的问题其实不是出在“升学率”上,而是出在公众对职业选择的追求上。
二、素质教育不是忽视习题训练的教育
与“升学率”可谓难兄难弟的是“习题训练”,夸大的说法叫“题海战术”。这也是一个一线教师太不容易看懂的问题,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遇到过那种过目不忘的学生,也没有遇到过不学自会的学生,所以就只好“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习”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上边是个“羽”字,表示鸟的翅膀,下边是个“百”字,合起来就是表示“鸟要千百次地练习飞翔”。一个优秀运动员要经过千万次不厌其烦地对一个动作的练习才能保证其在赛场上的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古训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通用的。有的人讲,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为“应试教育”作声援。但是如果没有这么多年来中小学教师扎扎实实地抓基础教育,为什么会有西方国家艳羡中国的基础教育呢。而那种“根本不需要记住什么”“知识大爆炸,记住也没有用”“只要记住方法就行”的观点无疑是一种对待知识完全不负责的态度。一个大师不可能在谈到一个问题时说,你等一下,我去网上查一下资料,回来再和你继续;也不能在一个大师的背后每天都有一个图书馆。所以“学会学习”的本旨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而扎扎实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不通过一定的背诵、练习是掌握不了的。对此,“教育家们”千万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
三、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到掺杂一点其他元素就可以无限夸大的教育
一提到素质教育,人们就习惯性地把现在的某些教育方式方法与素质教育对立开来。
四、素质教育不是仅由学校教育所能完成的教育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专家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其内涵到底如何来界定?专家学者们争来争去的结果让教师更多了一份雾里看花的味道。如果说素质教育是一个宽泛到无法说清,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这样的教育单靠学校是无法完成的。社会的影响、家庭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怎么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承包下来?
所以,素质教育应该是这样的教育:
是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是能提高全社会人口整体素质的教育,也是公众的教育。
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发展人,中国古代的教育起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教化作用,也曾经以吏为师,就是想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以说,“以吏为师”是为了培养个体。那么,“三从四德”则是为了人的群体发展。在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学子孜孜不倦的远大追求,更是教育的一种终极目标。但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口的整体素质。
是易于教师操作的教育。
专家都在谈素质教育,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和我们说清楚如何操作这种教育。我们知道,教育是一个有目的的行为。教师不能不知所以、盲目地去教学。《学记》上讲,一个好教师应该是一个通达之人,如果“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则只会“使人(学生)不由其诚,教人各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如果教师不理解素质教育是什么,如何予以操作,其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