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结构变动及城乡区域差别,成为“无形指挥棒”

产业结构变动及城乡区域差别,成为“无形指挥棒”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受国际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走上了资本密集化的道路,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降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传统采掘业、制造业等部门从业人员迅速下降。

二、产业结构变动及城乡区域差别,成为“无形指挥棒”

早在17世纪末,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威廉·配第就注意到了不同产业间具有收入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的变化。他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指出,从事制造业要比从事农业得到更多收入,而从事商业最终要比从事制造业得到的收入更多,因此,劳动力会从农业向工业和制造业,并最终向商业转移。在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次采用了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并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了劳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规律。他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将逐步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呈阶梯式转移。这一结论与配第提出的假说相似,被人们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这个定律正在我国发挥着作用,同时也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已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趋势可以被描述为: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流动;在城乡上,表现为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在地区上,表现为从内地向沿海一带的流动。实际上,这三种流动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当前,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依然存在,正是这种二元结构所附带的种种差别,导致农村缺乏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许多出身农家的子弟也以“跳出农门”为目标,不愿回到家乡,更不愿意回到土地上去重复父母的职业。他们就业的首选是东部发达地区,其次是省会、中心城市。这种单向流动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而农村毕业生宁可暂时找不到工作也要留在城市,冲击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22]同时,东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巨大差距。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孔雀东南飞”,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着人才断流的严峻问题。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特别是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直接带来了劳动力人口在三次产业之间配置比例关系的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日益上升(见图3-4)。而最近几年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长更快,强烈地表现着“中国制造”的特色。

受国际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走上了资本密集化的道路,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降低。工业产业就业弹性在1996年至2000年间持续为负数,这与国有工业企业大幅度下岗减员有一定联系;2001年以后,我国工业部门的就业弹性开始反弹,2001年至2007年,工业就业弹性平均值为0.12,还存在着较强的吸收就业的潜能。[23]

img23

图3-4 中国就业人口的三次产业分布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转引自《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0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进入空前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不仅体现在三个产业间的此消彼长,还对各个具体产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一方面,一些新兴产业或者采用新技术的领域和新的经济成分不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采用落后技术的领域遭到淘汰,造成结构性失业。近年来,农、林、牧、渔业吸收劳动力已经十分有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传统采掘业、制造业等部门从业人员迅速下降。这种情形在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但规模和速度不像我国这样大。随着传统工业企业和一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及政策调控下被无情淘汰,原有的这部分就业机会随之丧失。

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以出口导向为主的沿海加工工业,因为利润空间的狭小而增加了破产压力,中西部地区的廉价地租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比以往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加工制造业的迁移态势,也正在经济调整中由珠三角、长三角向湖北、四川、江西、福建、湖南等地转移。在未来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将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6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的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所拥有的市区从业人员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2010年第四季度,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1.8%、34.5%和63.7%,见图3-5。

img24

图3-5 劳动力市场对各次产业人才的需求分布(2010年第四季度)

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0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伴随着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市场对劳动技能的行业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变化的态势。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几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见表3-5)。

表3-5 劳动力市场对各个行业人才的需求分布(2010年)

img25

数据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0年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第1季度~第4季度)。

从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的行业来看,据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是工科,其中,工学就业率92.5%,管理学91.9%,医学91.5%,农学91.3%,经济学90%。就业率最低的则是法学专业(86.7%);而高职高专就业率是最高的是能源和材料大类,就业率为92.9%,最低为法学专业(79.1%)。[24]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届本科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行业类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就业比例为12.9%,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10.7%);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最多的是建筑业(9%),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8.7%)。

img26

图3-6 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行业类的就业比例(%)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从2011年和2012年的两组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的产业和行业分布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是一致的,基本在第二、第三产业内就业,而且供职于近年来新兴的金融保险、信息通信、电子电气等行业,体现了这些行业对于高学历高素质人员的需求和吸纳能力,这应该是产业结构变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的一面。

不过,对于即将从“校园人”转变为“职业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城乡差别、区域差距等经济结构性因素同样有不利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从大学生个人选择来看,不断向沿海开放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宁愿在拥挤的都市中忍受激烈的竞争甚至是残酷的失业,也不愿将理想托付于西部、沉入基层和农村,从而造成了结构性的失业,造成了中西部特别是基层和农村的人才匮乏;从用人方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虽然是吸收就业人口的主力,但毕竟大量的岗位是适合于学历较低、技能较高的实用性人才,很少有企业愿意大批地引进“新手”再从零开始培训业务能力,更不可能让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走上高层管理职位,因此,即使是从业人数众多的企业,留给大学毕业生的职位也寥寥无几,这样也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失业。

不同行业的薪酬待遇有着明显差别。以2010届毕业生为例,在他们就业的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业薪酬水平位居第一,月平均工资为3076元;IT业位列第二,为2588元;排名第三的是文化传媒及体育事业,为2416元;电力行业位居第四,为2377元;金融业和保险业持平,均为2312元,高于平均水平;教育和医疗行业起薪较低,月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总的来看,在强调应用性和技术性的行业中,工资水平较高,而在偏基础理论的行业中,工资水平较低。虽然这种行业间的薪酬差异极大地受到高层导向,与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关系,但是这种薪酬结构必然会吸引学生蜂拥到高工资行业,容易造成行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导致基础学科领域的“边缘化”和人才“空心化”。[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