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则是指区域经济有哪些产业构成、各产业所占比重的大小变动及其相互联系的综合。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静态比较是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动态比较是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前,先测定其经济绩效大小,就能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作出一个初步判定。“东亚奇迹”能够成功创造,与东亚国家或地区产业持续升级密切相关。

§2.5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

区域经济既是地理空间经济,又是结构空间经济,两者的结合构成完整的经济空间。区域经济是产业经济的空间表现,无论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区域间关系的处理,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于一定地理区位的产业经济活动上。地区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经济实力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

§2.5.1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经济结构,一般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部分之间、社会经济运行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以及由这种内在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以及由这些联系和比例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区域产业结构则是指区域经济有哪些产业构成、各产业所占比重的大小变动及其相互联系的综合。它包括农、轻、重之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基础与非基础部门之间,兴旺部门、停滞部门和衰退部门之间,主导专业化部门、一般专业化部门、辅助部门与地方自给性部门之间,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者某几种比例关系的综合。

§2.5.2区域产业结构比较的一般方法

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可分为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两种。静态比较是指各个区域某一时点上的产业结构在区际分工阶梯中的相对地位的比较,动态比较是指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比较。

静态比较主要在非农产业发达程度和主要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两方面进行,动态比较主要在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情况这两方面进行。

§2.5.3区域产业绩效比较

区域产业结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经济绩效高低,反之,从区域经济绩效高低也能判断出产业相对优劣程度。在进行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前,先测定其经济绩效大小,就能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作出一个初步判定。产业经济绩效测度一般采用非参数法(DEA)和C-D函数参数估计法。

§2.5.4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

区域产业竞争力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区域产业结构竞争力和区域内各个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前者主要研究区域内各产业所占国民生产的比重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以及对区域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研究区域为各产业自身所具有的竞争力,即研究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

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微观因素非常多,包括产业的市场结构指标、市场行为指标和市场效果指标。通过研究市场结构和行为能够分析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和原因,而通过分析市场效果可以直接说明产业竞争力的状况和大小。

§2.5.5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比较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和国防、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

产业结构合理化具体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各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推广应用;人民群众的有效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由于诸多条件在不断变化,因此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动态的,是时间的函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在于提高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根本问题在于识别和界定产业结构合理化这一命题的含义。(15)

产业持续升级可以保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东亚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创造了众所周知的“东亚奇迹”。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显著上升,已与美国、欧洲构成经济上的三足鼎立之势。从制造业看,1950年世界最大的50家工矿企业名单中,东亚地区榜上无名,而1993年则有14家企业列入此行列。从贸易业看,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均已进入世界15大贸易国家或地区的行列。东亚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1996年的排名中,前20个国家或地区东亚和东南亚占了7个。

“东亚奇迹”能够成功创造,与东亚国家或地区产业持续升级密切相关。日本战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主导产业交替更易,一批主导产业成熟,另一批主导产业又开始成长,战后初期是矿业,上世纪50年代是纺织和造船业,60年代是钢铁、造船、家电业,70年代是汽车和电器机械,80年代是汽车、办公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等,产业更替推动了日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创造了“日本奇迹”。而技术进步是日本产业升级的原动力。战后日本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最终建立起自主创新体系。纤维、钢铁、机械、电子、汽车、化学等部门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都先后对日本产业升级发挥了重大作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制造业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日本的工业产品技术精良、性能可靠,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使日本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韩国的产业也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到70年代的重化工业,再到80年代的电子业,实现了产业的持续升级。我国台湾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淡出,重化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强劲,重化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从1982年的56.4%上升到1989年的64.89%,1998年则达到77.46%。自1995年起,我国台湾已成为世界三大信息电子业生产基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