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乡用地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用地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2.2 城乡用地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受到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状况、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将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城乡各部门用地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和农村用地规模的减少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农村用地的减少滞后于第一产业比例的降低。

6.2.2 城乡用地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受到区位条件、资源环境状况、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动

(1)经济增长与城乡用地结构的变化

历史经验和大量研究表明,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与经济发展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布局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城乡建设规模的大小、人口的多寡、用地的增减、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都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强弱。同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大小、结构和布局的优劣、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度的高低、用地质量和供给又影响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从图6.4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趋势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江苏省的经济实力一直呈上升状态,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上升速度一直较快。

img267

图6.4 1978~2006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084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5 813元,比上年增长10.2%。

1996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为6 004.21亿元,2006年为21 645.08亿元;十年时间增长了15 640.8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了1 564.087亿元。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从1996年的120.10万hm2增长到2004年的140.61万hm2,八年时间增长了20.51万hm2,平均每年增长2.56万hm2。通过测算可以看出,平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增长1亿元,城乡建设用地要增长21.57hm2,其中城市用地增长2.99hm2,建制镇用地增长3.6hm2独立工矿用地增长12.34hm2。可见经济的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是和独立工矿用地的增长密切相关的。

(2)产业结构变动过程

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互动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渐降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渐增加。从图6.5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江苏省第一产业所占GDP的比例自1990年以来一直降低,现已低至8.5%;第二产业的比例虽时有起伏,但一直处在56.5%以上;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相对比较稳定。

图6.5 1978~2006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

由于农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城镇地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其中独立工矿用地基本上全是第二产业。所以农村用地和第一产业的变化存在最为密切的关系,而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及独立工矿用地与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变化存在最为密切的关系。

将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城乡各部门用地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和农村用地规模的减少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农村用地的减少滞后于第一产业比例的降低。第一产业自1990年以来一直持续降低,而农村用地规模在1990年至2001年仍处于增加状态,2001年以后才转为下降趋势。

第二和第三产业比例的增加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近年来第二和第三产业比例一直持续增长,尤其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增长更为迅速。第二产业比例虽有所波动,但由于基数大,第二产业总值仍占绝对多数。

2)城市化进程加快

(1)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

2000年,江苏省城市人口为3 040.81万人,城市化率为41.5%,2001、2002年的城市化率上升到42.6%和44.7%。到2004年,城镇人口达到3 580.98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8.2%,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水平6.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五年平均增长1.34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五”城市发展规划。2006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了3 918.19万人,城市化率为51.9%,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1978~2006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变动情况见图6.6。

(2)江苏省城市化已经进入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总体上已实现由补偿性增长向工业化拉动型增长的转换,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有所改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差距,由2000年初的15个百分点,缩小为2006年底的0.6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载体条件,提供了动力支撑。2006年,在全省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上升到56.6%,工业产值达11 1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9.02%,初步实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见图6.7)。

图6.6 1978~2006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

img270

图6.7 2000~2006年江苏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图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

(3)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发生变化(见表6.9)

从2001年开始,江苏对南京、苏州、无锡扬州、淮安等八个城市的市区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对10个县进行了“撤县设区”,解决了原有的“市县同城”问题。在此期间,由于对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加之行政区划调整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特大城市在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上升明显,集中了全省2/5以上的城市人口(包括县城,但不含县城以下的小城镇),但大城市在全省城市人口中比例下降。另外还出现中等城市在数量、规模上开始有明显的增加,小城市的数量和所占人口比例有所下降的趋势。

表6.9 2000~2003年江苏省城市规模结构变化情况

(续表6.9)

img272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0,2001,2003年);《江苏省建设厅2003年度市区城区综合表》。

(4)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是一种协调分工、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空间组织形式,具有强大的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功能,城市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拉动了投资,刺激了消费,活跃了外资,刺激了民资,为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2006年,全省城市市区GDP为11 158.95亿元,占全省GDP的51.6%,由于大多数城市市区的“退二进三”,使市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城市化在提升城市经济功能的同时,基础设施水平逐步得到提高,使城市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见图6.8、表6.10)。

图6.8 2006年江苏省主要市区三次产业结构图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7)》;《江苏省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2007))

表6.10 江苏省城市基础社会建设相关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03、2007)》。

(5)都市圈建设效果明显

2000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提出“根据城镇发展规律、城市化不同阶段要求、现代城镇空间演化趋势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本规划期内,以中心城市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全省构建三个都市圈和五条城镇聚合轴(简称“三圈五轴”),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的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三个都市圈分别是: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五条城镇聚合轴由‘三横二纵’构成,分别是:徐连城镇聚合轴、宁通城镇聚合轴、沪宁城镇聚合轴、新宜城镇聚合轴和连通城镇聚合轴)”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规划》、《徐州都市圈规划》分别于2001和2002年由省政府批准实施。都市圈建设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一是都市圈经济发展迅速,以苏锡常、南京、徐州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通过行政推动与区域合作,正试图冲破行政分割,构筑共同发展的基础。其中南京和苏锡常都市圈发展尤为突出;二是核心城市扩张加速(见图6.9)。从2000年到2002年底,南京借助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三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37km2,无锡、苏州、徐州建成区面积分别增加75km2、43km2和35km2;三是核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南京、徐州市辖区人均GDP超过2万元,苏州、无锡市区人均GDP已突破4万元;四是都市圈内部城市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区域间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也开始启动。苏锡常地区170个乡镇实现区域联网供水。2002年有30多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相继开工,总规模达140余万t/d,完成投资26亿元。《宁镇扬泰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苏锡常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苏锡常都市圈绿地系统规划》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全面展开。其中,《宁镇扬泰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已通过论证,这意味着沿江五市将有9个县市、467个乡镇实现分片区联网供水。

img275

图6.9 江苏省城镇空间组织规划图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目前,三个都市圈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和产业正在向“三圈五轴”及其周边地区集聚,“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格局在全省日趋明显。全省初步形成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城镇规模等级较为健全,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城镇体系。全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中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改变了过去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规划发展模式(见表6.11)。

表6.11 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3)。

(6)小城镇集聚效应开始显现

1999年以来,全省全面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进行小乡镇的合并和重点中心镇地域优化,乡镇总数减少幅度约1/3。通过行政区划调整优化了小城镇发育的空间布局。乡镇的平均人口由3.1万人增加到4.5万人。全省县城以下(不含县城)建制镇由2000年的1 191个减至2002年的1 055个,而建制镇人口由969.97万人增加到1 099万人。同期,乡镇人口则由154.28万人减少到80.25万人。因而小城市的城镇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35.36%大幅降至2003年的28.6%。小城镇呈现优化发展态势(见表6.12)。

表6.12 2003年江苏省城镇建制及人口比例

img277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3)。

人口的发展对城市用地规模起着重要的影响。人类要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和土地,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城乡人口规模直接影响着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口增长越快,城镇发展越迅速,用地规模也就越大。同一地区,不同城乡人口结构的用地规模是不同的(见图6.10)。

图6.10 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