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闻采访的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指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于交往对象、对于自己、对于交谈者相互关系的认知。新闻采访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认知的过程。其中充满着记者和采访对象在认知对方、认知自我以及认知相互关系的极其复杂的种种矛盾。准确的社会认知有利于交谈双方调节心理状态,采用得体适宜的态度和方法,提高采访效率,达到采访目的。
一、认知对方
采访是双向、互动的活动,是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相互认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一)认知对方的目的、动机
记者和采访对象参与采访活动的目的和动机对于采访过程起着引发(产生某次采访活动)、指向(导向特定方向)和强化(促进)的作用。
首先是采访对象需要了解记者为什么采访自己,是为了获取什么情况?是批评还是表扬?采访结果与自己的利害关系等。当然记者同时也要揣摩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的动机。比如,被访者接受采访是为了出名,还是想在媒体上阐明对某个问题的立场?是想通过表达对某个问题的态度来教育公众,还是欲张扬个性?记者应搞清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有没有掺杂个人的目的。如果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记者应试图弄清楚原因:是被访者不信任自己所代表的媒体,还是对具体的某个记者反感?是采访的时机不妥,还是对采访话题不感兴趣?是对记者的采访目的不认同,还是对记者把握复杂话题的能力缺少信心?是避免被曝光,还是面对摄像机晕场?等等。
(二)认知对方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
对记者而言,采访对象是不是合格的对话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个采访对象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二是找到的这个采访对象能不能提供真实的情况。
第一点包括,记者在采访前和采访当中,要不断地思考这个采访对象与要调查的事件或欲报道的对象之间是个什么关系,是事件的发起者?参与者?目击者?还是赞同者?反对者?是报道对象的领导?同事?亲友?从中推测采访对象对采访的态度,初步判断他所提供的情况的真伪程度。同样,采访对象也要了解记者是否“知音”、“善写”。所谓“知音”主要指记者对自己所提供的情况是否听得明白,理解得正确。例如,有的人生阅历丰富的被访者不喜欢刚出校门的年轻记者采访自己,认为他们的人生经验不够丰富,未必能读懂自己。“善写”则指记者能否把自己的话生动、准确地传达给受众。只有记者和采访对象都认为对方是合格的对话者,采访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
(三)认知对方的个性特点
采访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采访技巧就是记者一进入采访情境就能很快把握住对象的个性特点,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判断其脾气性格。如有人外向,口齿伶俐,思维敏捷;有人则内向,缺乏生气,言语迟缓。对不同气质、性格类型的对象,记者要揣摩他们的心理,采用不同的采访策略,使采访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例如,对个性强、固执、倔强者可采用迂回包抄的方法,尽量避免用激将法刺激被访者。语言要外柔内刚,绵中带针,千方百计激起对方谈话的欲望。对思维呆板、反应较慢、不善言辞者,记者要耐着性子听他(她)们讲,并善于从有限的、断断续续的话语里找有用的线索,顺藤摸瓜,一点一点地抠出所需要的情况。而对思维混乱、语无伦次、口若悬河者,要高度紧张地倾听,迅速“捞出”被淹没于语言海洋中的有用的话题,趁对方喘气的瞬间,追根究底,不断地把失控的“火车头”引上“轨道”。当然,与此同时,采访对象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认知记者的个性特点和采访风格,用相应的交谈方式与之配合。
二、自我认知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习惯于以己度人,即以自己的观点、好恶去评价别人。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这两种认知是互为参照的。在采访中,记者和采记对象在认知对方的同时,也常“以人为镜”,并自觉地“修正”对自我的认识,使之更符合实际。
自我认知包括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这三个方面。物质的自我指对自己的容貌、身材、体魄等机体方面的认知;社会的自我主要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角色、名誉以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认知;精神的自我则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的智力、品德、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认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的整体。
在采访活动中,自我认知主要表现在自我反省和记者与采访对象在观察对方的言语及非言语的信息中,获得在对方眼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认识,从而增强或降低自信力。受到被访者欢迎的那类记者应该具备以下的这些素质:考虑周全,报道准确,访前准备充分,提问富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认真倾听被访者的回答。
(一)记者的自我认知
1.是否有自信心。在面对重要人物或比较棘手的采访对象时,或者在采访一开始就受到挫折时,或者第一次采访就失败时,能不能保持自信力,尽快调解内心的冲突和不安,做到不乱方寸,调动自己内在的潜力,将敌对、愤怒或者沮丧等消极情绪转化为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沉着而灵活地摆脱困境。
2.是否有激情。新闻记者应始终保持从业的激情。“有了这种热情,可以不觉疲倦,夜以继日;有了这种热情,可以不在乎失败,收拾好行装再出发;有了这种热情,可以从每一件不起眼的报道做起,不惧一时一地的得失和人们小视的目光。”[16]但是,新闻记者的激情应该是一种理性控制下的、深藏不露的“地火”,它的张力足以使记者克服一切困难,拿到新闻事实;但它又必须是“可控”的,内敛的,既要“纸包着火”,又要“冰裹着火”,不能让“热情”影响采访效果。[17]
3.能否处理好记者的多角色关系。记者既是采访者又是普通人。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的角色被强化了,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了作为常人的自我感觉。有时,特别是在突如其来的事情降临或常规被打乱时,记者容易被职业角色紧紧束缚住,心里只想着任务,眼睛只盯着“稿子”,结果失去了普通人的自我认知,对本应引起注意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结果与精彩的新闻素材失之交臂。例如,在重大灾难现场采访时,记者一定不要忘记灾民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应该时时体现出对他们的理解和关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提供一些帮助,特别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当然,这项工作主要由心理学工作者来做)。
4.记者个性上的弱点是否妨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一个比较内向、不苟言笑的记者往往让采访对象望而生畏,感到与之对话紧张且索然无味。相反,一个外向善侃的人,又有可能置采访对象于不顾,滔滔不绝,自我陶醉。记者应随时调节自己,前一种个性的记者要通过表明自己的采访目的、认真倾听、对采访主题和采访对象表示必要的热情等方式打破采访僵局,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眼神、表情,增加反馈信息帮助被访者建立自信;而后者,则需控制自己的多嘴多舌,以免喧宾夺主、讨人嫌。
5.是否是个好的倾听者。
倾听,也可以称之为“用心去关注”。优秀的倾听者肯花时间思考自己听到的东西,而且肯阶段性地回顾谈话者已经说过的和接下来要说的话。他们还会使用其他论据来权衡谈话者的见解,从“字里行间”听出一些暗示过但未直接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18]采访者应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穿着、态度、体态、眼神和其他行为传达自己对对方谈话的兴趣,并告诉对方自己正在认真倾听。
总之,记者要很好地审视自己,尤其是在采访活动进行不顺畅时,一定不要把责任都推到客观环境或者采访对象身上,检查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的言语、态度、行为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采访对象的自我认知
1.揣摩记者对自己的看法,我讲的情况他是否相信?我说的是不是他所需要的?根据以人为镜的原理,采访对象会从记者问话的内容、语调及其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姿等信息中解读记者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2.我所提供的情况(尤其本人就是被报道者)宣传出去将会对我的威信、地位、人际关系、亲属有何影响?我的自我认知有没有偏差(或高估、或低估了自己)?
三、对相互关系的认知
在采访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隐含着新闻单位和被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采访对象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被报道者和其周围人的关系)。
作为采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记者,必须对这些关系有清楚的认识。
首先,对于为写批评、揭露性报道而进行的采访活动要格外谨慎,处理好与被批评单位的关系。表明揭露、曝光,不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单位,而是针对事件。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报道事件是为了吸取教训,对今后的工作起到警戒作用。
其次,虽然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由于他们都有多重角色,例如,采访对象是国家领导人,或是外国人,记者在与他们打交道时,与普通百姓相比,总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由采访活动之外的人际关系的性质引起的。
第三,记者在同时召集若干采访对象时,必须事先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围绕要报道的内容,他们之间有何利害冲突,他们对采访各抱什么态度。不注意这一点,采访对象就容易出现:有人缄口不语,有人不讲真话,有人相互攻击,甚至导致采访“流产”。
第四,记者还应了解采访对象与其单位领导的关系。在我国,通常记者到一个生疏的单位采访,首先要向该单位的领导通报,并由领导指派采访对象。采访这种人获得的材料难免带有某些人的主观色彩,所以记者应注意找各种意见、观点的人交谈,防止报道失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