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传统德育评价的梳理介绍

我国传统德育评价的梳理介绍

时间:2022-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我国传统德育评价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中对于人的思想或“德”的评价有着丰富的理论内容。朱熹认为品德在内有得于心,在外则持之以行,即有德必有“执守”之行,因此,德育评价是具有可行性的。(二)形成比较系统的德育评价规范和标准德育评价既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则怎样评价,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为标准和依据。

一、我国传统德育评价的梳理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评价宝贵的思想资源。我国传统德育评价思想历史久远。古代中国以礼仪之邦著称,历来都非常重视“德”及其评价。据考证,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评价思想萌芽,西周的选士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人才评价选拔的制度(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时明确提出“文、武、威、德”的概念,选拔“孝慈于其父母”的人才。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尽管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但是对于人才的评价和选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我国传统德育评价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其中对于人的思想或“德”的评价有着丰富的理论内容。

(一)德育评价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在品德评价方面多有建树,提出了的一系列重要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而要做好因材施教,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长善救失”。他认为最大的祸患就是不了解别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明确提出了“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指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3)

孟子认为,思想品德评价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将人的品德分为“善”、“俭”、“美”、“大”、“圣”、“神”六种类型,认为“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4)这里的“权”、“度”就是指人的六种品德要衡量。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颜之推认为品德是可以评价的。他认为“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末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5)张载认为,“德成自信则不疑,所行日见乎外可也。”(6)即品德如何必定会表现于内心之外,因而一定能够被观察。朱熹认为品德在内有得于心,在外则持之以行,即有德必有“执守”之行,因此,德育评价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形成比较系统的德育评价规范和标准

德育评价既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则怎样评价,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为标准和依据。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倡导先义后利的道德评价规范,从而有先义后利为荣、先利后义为辱的重义轻利的儒家道德评价规范。这一儒家传统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道家主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8)的无为、质朴、厚德的道德评价标准。唐代李翱提出了道德评价的七条标准:“盖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接众莫如宏,用心莫如直,进道莫如勇,受益莫如择友,好学莫如改过。”(9)即自己行事一定要谦慎有礼,责备自己一定要深刻透彻,与人相处一定要胸怀宽广,心地一定要正直坦率,循道而行一定要勇敢果断,一定要选择良友才能受益,好学一定要及时改正过错。

朱熹认为“品藻人物,须先看他大规模,然后看他好处与不好处,好处多与少,不好处多与少,又看某长某短,某有某无,所长所有底是紧要与不紧要,所短所无底是紧要与不紧要,如此互将来品藻,方定他分数优劣。”(10)即评价一个人,要坚持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结合、正面与反面相结合、主要与次要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传统德育评价的方法不断健全和发展

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评价思想对道德评价的方法也有深刻的见解。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11)即要注重观察日常行为,注重言行一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评价实践的发展,又改进了过去靠单方面的听言、观行的思想,提出了自我评价和综合评价。孔子要求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2)隋朝王通认为要“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德。”(13)这些评价思想深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评价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耳闻与目睹相结合、事实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的系统性评价思想。北宋王安石认为,评价一个人的德才,要“所谓察之者,非专用耳目之聪明,而私听于一人之口也,欲审知其德,问以行”,“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即评价一个人的德才,要综合耳闻、目睹、口问、事验于一体。(14)

古代传统德育评价思想,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规范、标准和方法,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思想理论渊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