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践评价中的要素梳理

实践评价中的要素梳理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行实践中,“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评比与本研究所进行的稳定工作评价在思想与内容等方面是最为接近的,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这一评价模式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影响结果的要素即过程和条件要素,而且,在评价中它的全面与系统性等优点也极为明显,这些正是它广泛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原因。

2004年,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教社政〔2004〕7号),以此为契机,全国各省市都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的考核评价管理。现以浙江省高等学校“平安校园”创建评估标准为例,深入分析,以期找出可供本研究借鉴之处(见表9-3)。

表9-3 浙江省高等学校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标准
(一)组织领导体系(100分)

(二)校园防控体系(230分)

续 表

续 表

(三)校园预警机制建设(100分)

续 表

续 表

(六)实际成效(320分)

续 表

在现行实践中,“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评比与本研究所进行的稳定工作评价在思想与内容等方面是最为接近的,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按照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建立安全文明校园的有效工作机制,改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状况,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实现以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为基本要求的校园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校园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使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改善。由此不难发现,上述浙江省对各高校开展的“平安校园”创建评价其核心是“安全”,而高校稳定工作评价其核心是“稳定”,前者是指人、物、环境不受到威胁和破坏的一种良好状态,其追求的是人、财、物的完好性,后者主要是指人或事物原有结构、系统、秩序的一贯性、平衡性与有序性;前者主要从自然和物理学角度考量,后者主要从社会和政治学角度考量,强调社会关系的和谐一致。尽管如此,二者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安全”有助于“稳定”,“不安全”是导致“不稳定”的重要方面;“稳定”是“安全”的最大保障,是前提。

正因为“平安校园”创建评价与高校稳定工作评价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深入分析“平安校园”评价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借鉴成功之处,有助于高校稳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前述评价体系中,可从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即评价模式、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上。

第一,在评价模式上,可以看到,该体系遵循输入、过程、输出全面考量原则,输入主要包括第五部分的“保障措施”,过程主要包括第一、二、三、四部分,即“组织领导体系”“校园防控体系”“校园预警机制建设”“应急处置机制建设”,输出即最终表现,包括第六部分的“实际成效”。这一评价模式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影响结果的要素即过程和条件要素,而且,在评价中它的全面与系统性等优点也极为明显,这些正是它广泛应用于实践的重要原因。

第二,在评价方法上,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该评价体系可以看到,完成该项评价的主体有公安部门、综治部门、消防部门、卫生部门、交警部门等,这些部门共同参与,分别负责对口领域项目评价,这样才能确保评价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在评价方式上,该评价体系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如查看材料、听介绍、实地考察、命题考核、突击检查等,以多种方式介入,才能全面准确予以评价考核。

第三,在评价内容上,该评价体系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以制度(机制)或体系建设与实施为重点,通过评价,促使高校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使相关工作落到实处,确保高校安全稳定;其二,这些制度(机制)或体系基本按照时间线分类的,首先是组织领导体系,接着是校园防控和日常管理,再是预警体系,最后是应急机制等,这样分阶段把各项工作做好,是全面系统考虑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三,对每项指标都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达到怎样就有多少分,或相反则扣多少分,这样便于评价中的操作,提升评价过程的客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