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受闽东特色的畲族风

感受闽东特色的畲族风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 节庆习俗节庆习俗包括岁时节日习俗和家族、家庭庆贺仪式习俗等内容,而主要又以节日习俗为主。在长期杂居相处的过程中,畲族的节庆习俗与当地汉族的节庆习俗已基本融为一体,但在节庆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仍保留了不少具有自身鲜明民族特色的内容。这一节日的起源与畲族早年的狩猎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闽西南岭畲族村四月半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的祭祖节日。闽东畲族祭祀“田公元帅”的节日,于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举行。
节庆习俗_中国畲族

第九节 节庆习俗

节庆习俗包括岁时节日习俗和家族、家庭庆贺仪式习俗等内容,而主要又以节日习俗为主。在长期杂居相处的过程中,畲族的节庆习俗与当地汉族的节庆习俗已基本融为一体,但在节庆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仍保留了不少具有自身鲜明民族特色的内容。大致来说,畲族的岁时节庆呈现出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与祖先崇拜和民族历史相关;二是体现出传统的农耕、狩猎社会特征;三是受到当地汉族的岁时节日风俗的影响明显。根据畲族节庆的缘起、内容和庆祝形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和时令性节日几类。

一、宗教性节日

畲族的传统节日几乎都离不开宗教祭祀活动。宗教性节日则必须是源于宗教信仰,或以宗教信仰作为节日活动的主要目的。在畲族中,这类节日主要有奶娘节、猎神节、林公大王节、四月半、八月半、元帅节、谷神节等。

奶娘节。“奶娘”即“临水夫人”陈靖姑。传说陈靖姑在正月十四这一天出生,因此闽东的畲民在这一天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是为奶娘节。奶娘节这天,供奉奶娘神像的畲民都要准备三牲果品,进行祭祀。并每隔一两年,到古田临水宫拜祭一次。

猎神节。这一节日的起源与畲族早年的狩猎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狩猎是一种不稳定而且具有风险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和结果常常超出人们的控制。畲民认为,冥冥之中有某种神灵在影响着狩猎成果的好坏,这个神灵就是猎神。因此,畲族猎人都对猎神崇敬有加,以便在出猎时能得到猎神的庇护,有个好收成。广东九莲山一带的畲村,多在村口建有石室,内设祭坛,供奉打猎大王神牌。并在每年农历二月春分日,举行隆重的猎神节,届时成年男丁要备三牲供品献祭。祭礼由族长主持,当上香、敬酒、献祭品等仪式之后,族长通常还要诵唱祭文,祭文曰:“伏以上上大王,上上娘娘,历代始大高曾祖,福佑后世子孙,五谷丰登,不受灾荒,六畜兴旺,不受瘟病,人口康宁,百姓其昌,早上出去一百个,晚上回来五十双。”福建福安、霞浦交界地一带的畲村则多在重阳节祭猎神,认为那一天是猎神九帅爷的生日,届时村民要抬九帅爷神像游村过户,享受香火。

林公大王节。是闽东宁德、福安一带畲民的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举行。当日,各畲村村民在村头鸣铳放炮,敲锣打鼓,并备好供品到林公大王庙烧香祭拜,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四月半。在每年四月初十到十五举行,以十五日为正日。闽西南岭畲族村四月半的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的祭祖节日。节日期间,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妇女们忙着烧灰、做“黄果”,男人则采办各种节日必备用品(如香烛、鞭炮、食品等)。节日期间,村里的青壮年便抬着数尊村庙中供奉的神像游遍全村,一路鸣铳放炮,锣鼓开道。村民则在家门口放一张供桌,摆上香案、供品(只能是素的),当抬着神像的游行队伍经过时,便点燃香烛、鞭炮请神。同时村民还请来法师、戏班在村庙、祠堂里做道场,演傀儡戏、“大人戏”(闽西畲族、客家对汉剧、越剧等真人扮演的戏剧的俗称),以求诸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里也是畲村探亲访友的好日子,俗称“吃黄果”“看大戏”。节日期间,忌吃动物的肉和油脂,要斋戒3~5日,以示虔诚。四月十六为开斋日,家家置备了鸡、鸭、鱼肉等丰盛的节日食品,尽情享用。

八月半。闽西畲族祭祀祖先的节日,各地畲民多有蒸千层糕祭祖的习俗。闽西南岭村一带畲族八月半的隆重程度与四月半相当,节期也是以十五为正日,上延2~5日。八月半的节俗与四月半也大致相同,做“黄果”、吃素食、游神、祭神、演戏剧、访亲友等。外迁的“梓叔”(同宗族人的互称)于此节回乡祭祖。稍有不同的是,四月半祭祖的目的是为保佑农事顺利,八月半则是为保佑人畜平安。因为祭祖,这一带的“八月节”(即中秋节)便推至八月十六,八月节饮食也相当丰盛,但无吃月饼的习俗。八月十五也是闽东畲族的秋祭日,要蒸千层糕祭祖。据说吃了八月十五偷来的瓠瓜容易怀孕,因此当地尚未生育的妇女常在这天夜里外出,偷摘别人地里的瓠瓜,主人发现一阵笑骂,不以为盗。

元帅节。元帅即田都元帅,又名田公元帅、昊天帝子。田都元帅俗名雷海青,唐代人,据传其母苏氏,一日感天上翼宿入怀,未婚生子。其父认为有辱门风,怒弃婴儿于野外,被一鳏夫抱养。有一天,外祖父路经鳏夫家门,见小孩直呼外公,于是领回扶养。雷海青少年俊秀,擅长音律歌舞,被唐玄宗召入宫廷当乐师。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海青被俘,安禄山命其献艺,不从,被凌迟处死。死后被玉帝封为风火院元帅,助张天师驱除疫鬼。玄宗逃入四川时,雷海青曾三次显灵护驾,呼风唤雨助阵大败叛军,其雷部神将大旗当时被云遮住只看见“田”字,官兵感其灵验,称为“九天三田都元帅”,也称“会乐天尊”“歌舞菩萨”。唐玄宗封梨园总管,唐肃宗封太常寺,宋高宗封大元帅,梨园弟子尊奉为“田都元帅”。闽东畲族祭祀“田公元帅”的节日,于农历八月二十三日举行。节日当天,要杀一只大公鸡,连同其他祭品一起祭祀田公元帅,祭毕全家分食供品,并喝“元帅酒”壮胆驱邪。

谷神节。闽东一带畲村的节日,在每年秋收后举行。一年劳作之后,谷物归仓,家家备供品祭谷神,以谢神灵的护佑。同时,全家杀鸡宰鸭,置备丰盛的晚餐,庆祝一年主要农事的顺利结束。霞浦一带的畲村,青年男女还扮成“谷神”“谷娘”“谷仙子”,举行歌舞狂欢,喜庆丰年。

二、生产性节日

畲族的生产性节日主要有牛歇节、晒伏节、尝新节、抢猪节等。

牛歇节。是畲族农耕文化民俗上的典型反映,节期为农历四月初八。每年的这一天,畲民都要起大早将牛牵到山上吃水露草,据说吃了这一天的“玉露仙草”,耕牛会长得更壮实。牛歇节期间,耕牛会受到解缰卸犁休息一日的优厚待遇,并严禁鞭打耕牛。主人还会将牛牵到水边,以竹制的牛梳刷牛身,以鸡蛋泡酒灌喂耕牛,以米粥或番薯丝粥等精细饲料喂牛,以慰劳牛的辛勤劳作。喂牛时,一些地方还由牧童唱牛歌:“牛角生来扁扁势,肩上负着千斤犁,耕牛做饭给人吃,四月初八歇一时。”这天,家家都要“起牛栏”,将牛圈里的粪便、烂草等清理干净,重新铺上干草,让牛好好歇息。福建福安穆云乡一带的畲族青年男女还要在这一天到海拔近千米的牛池坪对歌取乐。

img35

闽东的牛歇节  摄影:山 哈

晒伏节。在不少地方的畲族观念里,晒伏节是载入族谱的节日。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晒鳞日,凡在这一天晒过的东西,都不会长虫、发霉。因此,每到这一天,畲家人都会把家里的衣服、棉被、鞋子、书籍、歌本、契约,乃至首饰、箱笼等拿出来晾晒。畲族有句俗语:“六月六,狗洗浴。”凡养狗之家,还要在这一天将狗牵到溪流中给狗洗澡,至少也要用水将狗身淋湿,举行象征性的洗澡。

尝新节。也是畲族常见的节日,节期一般在秋收开镰之际,具体日期因各地地势、稻谷成熟时间不同而有差异。按闽东畲族的传统,多在中秋节前后择吉日开镰,并以初镰稻谷碾米煮饭,先盛三碗用竹筛端到晾台上祭天地,再盛三碗分别置于左右神堂和炉灶上,供祭地方神、祖先神和灶神。祭毕,请亲邻一起吃新饭,并由本家长辈先动筷,以示尊老。所谓“多一人尝多一人粮”,尝新时,客人请得越多越好。饭毕,要再盛一碗饭放在桌子上,称为“剩仓”。闽西一带的畲族多在开镰前“尝新”,到田间采回一些成熟的稻穗,放在锅里煮熟后供祭天地和祖先,以向它们报告丰收的消息。之后各家杀鸡宰鸭,全家进行丰盛的会餐,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农忙劳动。因此,尝新节在这里具有农忙动员的意义。

抢猪节。是浙西南、闽东一带部分畲村的传统节日,以景宁大际乡的畲族抢猪节最具特色。传说过去大际乡畲民养猪总养不大,所以很少有养猪的人家。到明代有一个名叫文成南田的客人赶着七七四十九头小猪到大际做生意,谁知走遍九村十三坝,直到太阳偏西还是无人问津。他只好怏怏地赶着小猪从彭村到西坑底村。途经马氏仙宫时,一头小猪突然跑进了大羊畈,眨眼之间就不见了。贩猪客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小猪,想到自己劳累了一整天,不仅没有一点收获,反而赔上了一头小猪,不由得在田埂上大哭起来。满田的农夫都很同情他,大家商量了一下,便决定买下他的小猪,以此来帮助他解决困难。就这样不到一个时辰,剩下的48头小猪就被抢购得一干二净。这一年全大际乡七堡人家养的猪,一头头长得又肥又大,人们不禁感到又惊又喜,便奔走相贺。因为当初那头小猪是在马氏仙宫旁边走失的,人们便认为这是马氏娘娘显灵来帮助大际人了,为了感谢马氏娘娘,大家便议定每年的秋收节选出黄道吉日为抢猪节。抢猪节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都在丹桂飘香的时节。等到那一天,要请来戏班演出,全乡七堡旌旗遮日,锣鼓喧天,去时思寺接神(传说中马氏娘娘的妹子)做客看戏。整个抢猪节要持续七天。在第七天晚上演出结束后,迎神头要把专为宫里养的猪抬去,单等卯时一到,就杀猪为马氏姐妹庆功。而在各个村里戏一散,人们就回家里,把猪杀掉洗净后,绑在一个可以由两个人抬着走的木架上。吃过夜点后养猪人家都支起耳朵细心聆听,单等庙中杀猪时的第一声尖叫,全村的年轻力壮者便立即抬起猪,好似离弦之箭,从四面八方奔向马氏仙宫。最先抬到宫门的猪,被称之为首猪,可以摆在宫的正门口。后来到达的便依先后次序排放,待七堡八村的猪全都到齐后,各村推选出来的董事们便开始评猪,他们评出本次抢猪节最大的猪和最小的猪,同时还要确定最先到达的首猪。三猪确定后,人们便鸣放鞭炮,为三猪披红挂彩。后生们便抬起神像,鸣炮奏乐送神回寺。吹唱班还须吹吹打打地把三猪送回猪的主人家中。其余的猪就各自抬回家中。

三、纪念性节日

畲族的纪念性节日是指畲族祖先和某个历史人物的节日,有蓝公节、祖宗福、天串日、三月三、招兵节等。

蓝公节。是闽东古田县富达村畲族蓝姓村民的祭祖日,日期为正月初四。传说蓝应潮之父蓝文卿曾为唐朝节度使,晚年隐居侯官东流境雪峰下,舍家业入雪峰寺。其子蓝应潮迁居古田富达村,成为该村蓝姓开基祖。每年正月初四,该村蓝姓畲族村民便抬出蓝应潮神像,进行巡游公祭,并演戏酬神。直到正月十五再将塑像抬回“蓝公殿”祖祠内供奉。

祖宗福。宁德雷东、丹斗钟姓畲族特有的祭祖祈福日,在每年的正月初六举行,祭祀他们在汀州的先祖“助国尊王”——钟友文。节日这天,各家于清晨寅时,在家中厅堂摆荤、素供品,以供祖先享用。

天串日。是畲族人民纪念女娲的节日。据说正月二十日为女娲的生日,畲村家家要做糍粑帮女娲“补天”,俗称“补天穿”。天串日畲民一般不下田劳动,以糍粑为食。有的畲村在吃糍粑前还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用一小块糍粑抛向屋顶,象征补天;再把一小块糍粑扔向地面,象征补地。畲民所做的糍粑类型多样,按其不同的吃法可分为糖水糍(把新鲜的热糍粑直接沾着糖水吃)、“屑糍”(先把花生、大豆放入锅中,炒熟、炒香后磨成粉,再把新鲜的热糍粑裹上一层这样的花生、大豆粉,吃起来香糯可口而不黏手)、煎炸糍(把放了几日后变硬、变干的糍粑放进油锅中或煎或炸或烤,别具风味);按其原料可分为纯糯糍、苎叶糍和“白头婆”(也叫春菊草)做成的糍粑,颜色暗绿如绿霉,黏而不腻,常吃能消食化积。此外,畲家小女孩多在天串日穿耳洞、上耳环

三月三。也叫“乌饭节”,是畲族人民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节日里,家家要蒸乌米饭吃,并以之馈赠亲友。关于三月三吃乌米饭的来历,有着许多传说,大都与畲族的民族英雄雷万兴有关。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进牢里,他母亲送来的饭菜常被狱卒抢去吃,雷万兴想法让他母亲将饭染黑,狱卒怕中毒不敢吃,他才免得被饿死狱中。后来雷万兴出狱,率领畲民高举反抗旗帜,战死沙场。后人为纪念他,便在他牺牲的日子吃乌米饭以示悼念。

招兵节。是广东凤凰山区一带畲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大雪至冬至之间择吉日举行,5年举行一次。关于招兵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当年盘瓠王往番邦取番王头时,被番兵追到海边,在神兵神将的帮助下才安然脱险。畲民为了纪念祖先,感谢神兵神将,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招兵节,向他们献祭。节日活动一般延续三天三夜。节日期间,举行招兵活动的公厅里要搭一木台,台上饰各种兵马令旗;同时摆设神坛、香炉,并将祖图悬挂于神坛前。祭祖仪式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本族师公则口中念念有词,敲打着道具翩翩起舞。一时锣鼓喧天,号角齐鸣,十分热闹。外村的亲友也多会在节日期间进村探亲访友,畲家男女老少则身着盛装,置备美酒佳肴,祭拜祖先神灵,宴请各路宾客。

四、娱乐性节日

畲族的娱乐性节日有春节、会亲节、重阳节以及各种歌会等。

春节也叫做年、过年,是畲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畲族旧“五日年”,即正月初一至初五,现在节期则大大延长。春节期间,家家贴春联、人人穿新衣,互相串门、拜年道喜,置办三牲厚礼祭祖。其中探亲访友、社交娱乐已成为畲民春节活动的主要内容。

畲民向来十分重视过春节,每年从农历十月开始,就准备糯米酿制“过年酒”。到十二月二十四为“除尘日”,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打扫灶台烟囱,洗刷家具,清除屋内外垃圾。据说这一天还是灶神回天庭汇报的日子,因此各家在打扫完灶台烟囱后,还要备“五果”(糖、花生、豆、栗子、橘子)祭灶神,希望灶神向天庭汇报时多说主人的好话。闽西、粤东一带,十二月二十五开始为“入年驾”,表示已进入年关,要尽量避免与人吵嘴、争斗。

除夕日,畲家人总是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中堂、大门等处要贴春联,粮仓、猪牛圈、坛坛罐罐、桌椅板凳等也要“上红”(贴红纸封条),以祝仓盈库满、人寿年丰。传统上,畲家大年三十还要做年糕,作为春节待客送礼的常备之物。闽西山区一带的畲族有提早吃年夜饭(甚至提早到下午三四点)的习俗,谓之“年三十夜赶饱”。除夕之夜要“守岁”,小孩环坐炉火旁由长辈教唱祖公歌。子时一到,家家争相鸣炮“接春”,以求吉利。

大年初一全家都要早起,穿新装,吃长寿面、黄金糍,见面都互道新年祝福。未成年的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闽西畲族还有“拜年讨喜”的习俗,孩子们一大早便起床,穿上新衣,带着塑料袋或其他袋子,欢天喜地、成群结队地到各家各户去拜年,主人则给每个人发几个糖果或一把炒豆、瓜子之类的零食作为礼物。下午,家家备好三牲福礼、茶酒香烛,到厅堂、老屋、祠堂祭祖。

正月初二至初五为拜年时间,女儿、女婿多于这段时间回娘家拜年,新婚的夫妇也于这段时间上门“做新人”“做新婿”。闽东一带,正月初二还有“赶山发铳”仪式,畲村青壮年男子要带上猎犬上山开铳,报祝猎神,但在正月初五以前不捕杀猎物。

旧俗正月初五为“出年驾”,意为新年节日已过,生活重新恢复正常。闽西、广东的畲族正月初一至初四忌扫地,到初五时要进行大扫除。广东畲族还在初五进行“送年”仪式,家长领着小孩一边清扫,一边喊:“各物祖公,年驾已开,今日送你归天位。有桥莫涉水,有路莫搭船,伙伴相随。快去!快去!快去!”然后众人齐呼“送年”,洒扫完毕,全家团聚喝糖茶,预祝年年有余。

过年期间,畲家村寨还举行对歌、“打尺寸”、登山比赛等活动,直到过了元宵节,春节活动才算结束。

会亲节。是福建福鼎县双华乡一带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举行。据双华畲村族谱记载,双华一带畲族的祖先原居浙江苍南的浦门和甘溪。清朝初年,顺治帝为了肃清明朝的残余势力,在东南沿海下了一道迁界令,于是双华一带畲民祖先被迫迁到福鼎来。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族支日众,双华难以为生,不少族裔便逐渐外迁,散处浙南、闽东各地。为使族裔有团聚之日,便定每年春耕前的二月初二为“会亲节”,至今已有二百余年。一直以来,每到会亲节期间,浙南、闽东数县的畲族男女,都会云集双华,探亲访友,互致问候,举行盛大的赛歌会。入夜,人们成群结队地提着各种灯笼在各个畲村鱼贯穿行,宛如一条条金色的长龙在村中游弋。锣鼓声、鞭炮声、通宵达旦的对歌声使夜空下的畲村沸腾了起来,而五光十色的焰火、彻夜不眠的灯光,更是将日新月异的畲族山村打扮得分外美丽。此外,福建福安、霞浦,浙南一带的畲村,也都有各姓畲族在二月初二进行各种定点聚会,举办歌会,以歌会友的习俗。

重阳节与汉族民俗相似,畲族也有在农历九月初九过重阳的习俗。每到重阳节,畲民家家户户都要蒸制“重阳糕”、红糖糕,祭祀、食用,节日的菜肴也比较丰盛。闽东一带的畲族青年男女还在重阳节这一天成群结队去爬山登高,举行定点的对歌会。

歌会。畲族是个爱唱歌的民族,各地不同时期的歌会数不胜数。除会亲节、重阳节等外,比较重要的歌会还有大年初一至初五的福建霞浦县崇儒乡古龙岩“五日年”歌会;六月初一福建福安白云山的“六月一”歌会;七月初七福建福鼎硖门畲族乡瑞云村的盘歌会、寿宁武曲乡白岩山的“七月七”歌会;七月初九福建福安松罗山、目连山、樟家山、溪尾里林洋和康厝凤洋村的多处歌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