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的治理包括的主要内容

通货膨胀的治理包括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重新放开价格,通货膨胀就会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三)供给政策供应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损害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形成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理性预期学派将经济波动归咎于信息不全,过分夸大预期的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可以毫无代价地清除,是很不现实的。

(一)需求政策

如果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膨胀引起的,那么紧缩需求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减少总需求的途径主要有:

1.财政方面的紧缩措施

减少政府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增加赋税,以抑制私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支出。但是,财政支出有很大的刚性;教育、国防、社会福利的削减都是阻力重重;增加税收更会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2.货币政策的紧缩措施

紧缩的货币政策有时并不是指货币存量的绝对减少,而只是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以遏制总需求的急剧膨胀。当然货币当局也可以采用传统的中央银行三大政策工具,限制银行信贷规模,绝对减少货币存量。货币学派更注重货币政策的作用,认为只有将货币增长率最终降低到接近经济增长率的水平,物价才可能大体稳定下来。

(二)收入政策

1.定义

收入政策,又称为工资物价管制政策,是指政府制定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价格决定者(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其目的在于:限制物价和工资的上涨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又不致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收入政策主要针对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2.形式

以指导性为主的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如果工资、物价增长率保持政府规定的幅度之内,就以减税作为奖励;否则,就以增税作为惩罚;强制性限制,即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理,甚至实行暂时冻结。

3.缺陷

如果是指导性政策或税收政策,其效果如何取决于劳资双方与政府能否通力合作。强制性收入政策会妨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市场是通过价格信号来指导生产和要素流动的。如果禁止价格上涨,也就等于取消了资源转移的动力。如果在价格管制的同时没有采取相应的紧缩需求的措施,公开的通货膨胀就会转变为隐蔽型的。一旦重新放开价格,通货膨胀就会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

4.工资指数化

在许多工资合同中,有所谓的“生产费用调整”条款,规定根据生活费用变动情况自动调整工资水平,即所谓工资“指数化”。其优点:一是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二是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率预测的失误而引起的效率损失。其缺点:由于指数化保护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其他经济单位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提高价格,结果引起价格水平螺旋上升,加剧通货膨胀。而且,“指数化”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可行性较差。

(三)供给政策

供应学派认为,通货膨胀损害经济的供给能力,而供给不足、需求相对过剩又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理通货膨胀关键在于增加生产和供给。增加生产意味着经济增长,可以避免单纯依靠紧缩总需求引起衰退的负面效应。要增加生产和供给,最关键的措施就是减税。减税可以提高人们的储蓄和投资的能力与积极性。同时配合以其他政策措施:一是削减政府开支增长幅度,争取平衡预算,消灭财政赤字,并缓解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二是限制货币增长率,稳定物价,排除对市场机制的干扰,保证人们储蓄与投资的实际效益,增强其信心与预期的乐观性。

供给学说强调了一向被忽视的供给方面因素,认为治理通货膨胀,特别是滞胀,根本的出路在增加供给,有其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了减税对增加供给的刺激作用。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

改善劳动市场结构的人力资本政策也是供给政策之一,主要包括:对劳动者进行再就业的训练;提供有关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减少对就业和转业的限制,指导和协助失业人员寻找工作;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熟练要求程度较低的部门以扩大就业。

(四)结构调整政策

考虑到通货膨胀的结构性,一些经济学家建议应使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从而避免某些产品(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产品,如食品、原材料)供求结构性失调而导致物价上涨。对此,可以实行微观财政、货币政策,影响需求和供给的结构。

微观财政政策包括税收结构政策和公开支出结构政策。税收结构政策指在保证一定的税收总量的前提下,调节各种税率和施行范围等;公共支出结构政策则指在一定的财政支出总量前提下,调节政府支出的项目和各种项目的数额。降低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比重,增加公共工程等投资性支出,可以扩大就业、增加产出、降低通货膨胀率。

微观货币政策包括利息率结构和信贷结构政策,旨在通过各种利息率的调整,以及通过各种信贷限额和信贷条件的变动来影响存款和贷款的结构和总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资金流向生产性部门,遏制消费基金的扩张。

(五)主动论和非主动论

主动论和非主动论是政府在干预经济时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非主动论指的是在失业发生时政府应避免采取扩张性的政策去消除失业,这样经济会自动改善,而主动论认为通过经济的自我调节作用太慢,当出现高失业时,需要政府采取主动的干预行动。

(六)货币学派的“单一规则”

货币学派认为,政府不断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使通货膨胀预期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菲利普斯曲线右移,相应发生滞胀的主要原因。为了医治滞胀,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增长率上,即所谓的“单一规则”,避免货币供给的频繁变动对经济和预期造成干扰。当政府的货币供应量降低以后,以短期来看,可能会引起失业增加、经济恶化的暂时性后果,但当个人和企业的通货膨胀预期降低以后,经济衰退会趋于缓和,价格也会逐渐回升。

(七)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能够对未来作无偏估计,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政府扩大总需求的措施只会引起物价上涨,对产出与就业毫无帮助。但反过来,政府可以利用理性预期“无痛苦”地将通货膨胀率迅速降下来。据此,理性预期学派提出“货币增长率不变规则”,提倡货币当局以一个不变的比率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防止总需求的波动带来经济的动荡。

预期在通货膨胀的形成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理性预期学派将经济波动归咎于信息不全,过分夸大预期的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可以毫无代价地清除,是很不现实的。

(八)政策可信任性的作用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用的政策必须是可信任的,否则不会成功。例如,政府宣布,为清除通货膨胀,将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人们只有信任该政策,才能预期价格将下降,要求的工资和物价上涨也相应下降,在产出几乎毫无降低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会顺利地降下来。在这里,政府政策的可信性至关重要。

【相关链接】

◆参考阅读:《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P607—617;

      《宏观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欧阳明、袁志刚)P408—4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