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有效管理的衡量及其过程

企业有效管理的衡量及其过程

时间:2022-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当组织通过高效的管理过程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时,这种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组织管理的效益还包含员工的满意度,因此需要重视管理的艺术性。有效率的管理是指以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管理效率提升与管理过程优化密切相关。有效的管理必须同时具有效率和效益,两者缺一不可,但效率与效益相比较,效益是第一位的。

第三章 有效管理及其过程

学习目标

①明确如何衡量管理的有效性

②理解效益与效率之间的区别

③明确有效管理的基本过程

④理解计划工作的基本内涵

⑤理解组织工作的基本内涵

⑥理解领导工作的基本内涵

⑦理解控制工作的基本内涵

⑧学会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

组织要想更好地实现目标,就必须推行有效管理。从古至今,卓有成效的管理一直是所有组织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因此,什么是有效管理,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管理,便成了组织与管理者关注的话题。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应理解如何衡量管理的有效性,知道有效管理的基本过程,懂得管理的基本思维方式,从而能正确处理管理问题与看待管理功能。通过了解与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对有效管理能拥有更为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管理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目标的工具。根据管理产生的原因,人们可以用管理的有效性来衡量管理工作的好坏。管理的有效性包括两方面:效益和效率(见图3.1)。

图3.1 有效管理的衡量

一、效益:做对的事情

效益(effectiveness)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的目标达成度,也就是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这个解释包含两层意思:正确的目标定位;恰当程度的目标达成。当通过必要的管理活动使组织正确选择并适度达到对组织发展有益的目标时,我们便认为管理是有效益的。

效益是管理永恒的主题,任何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追求某种效益。如果通过管理所获得的产出不是组织所需要的,那么这种产出再多,也毫无价值。相应地,这种管理便是无效的管理。只有当组织通过高效的管理过程实现了既定的目标时,这种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

讲究效益,就是讲究目标定位,讲究“做什么”。德鲁克认为,效益概念的核心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做什么”即组织方向的选择,也就是选择正确的事情,明确组织的使命与目标。在战略思考中,方向正确是前提,否则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只有确定了组织的发展方向,明确组织的性质和任务,才能保证所有成员对未来发展有一致性认识,才能协同行动、高效完成。

效益的衡量与提升既与目标定位有关,又与价值取向有关,因此组织需要考虑管理的道德性。这体现在如何让人做正确的事上。在管理过程中,道德性的要求倾向于从精神层面出发将组织整体及组织成员看成是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存在。任何组织想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努力以社会共同接受的法律准绳、道德观念与价值准则来指导目标定位与管理行为,确立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兼顾利益相关者的追求,以保证个体、组织、社会的和谐共生。

员工的态度、能力与行为直接决定组织的效率与效益,并显著影响利益相关者要求的满足。本职工作是个人追求理想与实现事业的基本平台。绝大多数员工都有发挥自身潜力与实现自身抱负的愿望,组织能够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要是其努力工作与快乐工作的最大动力。组织管理的效益还包含员工的满意度,因此需要重视管理的艺术性。这体现在如何让人愉快地做事上。管理者应致力于让组织成员在合作共事中能够身心愉悦,既可快乐地体验工作过程,又能快乐地分享工作成果。管理者必须以人为本,从个人需求出发,注重人岗匹配,权衡每项工作对人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要求,在满足员工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有效达成组织的目标。

二、效率:把事情做好

效率(efficiency)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组织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如设备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都是对企业运营效率的具体衡量指标。有效率的管理是指以有限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相同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或者使用较少的资源而能得到相同的产出,都代表组织效率的提升。

一定的投入所能获得的产出,主要取决于组织所采用的工作方法。讲究效率要求组织以比较经济的方法来达成预期的目标。组织所拥有的资源通常是短缺的,因此,就必然关心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必然要求持续改进做事的方法。当管理者通过精心组织的管理活动,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资源或时间最小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组织的管理是有效率的。比如,1913年,福特应用创新理念和反向思维逻辑提出汽车组装流水线的概念,工人们可以不用四处走动,而是在传送带旁操作。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形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也为福特汽车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与名誉。这便是效率提升的魅力。

讲究效率,就是讲究工作方法,就是讲究“如何做”。德鲁克认为,效率概念的核心是“把事情做好(to do things right)”的能力。工作方法事关“如何正确地做事情”,即组织如何真正达到既定方向的问题。知行并重,知方向后,组织管理者就面临运营方法抉择问题。因此,在确定组织方向之后,还得依托一系列的方法来保证目标的实施,否则目标只能悬在空中。

管理效率提升与管理过程优化密切相关。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因此,效率的衡量与提升需考虑管理的“科学性”。这体现在如何让人高效地做事上。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遵循科学的管理规律,从而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科学方法考虑的是组织如何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目标的问题。方法的选择是动态权变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确定的。管理者既要考虑目标设计优化的方法,也要考虑目标实施与控制优化的方法。

三、有效的管理:做好对的事

效率与效益是衡量管理效果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效率强调高效过程与科学方法,而效益突出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效益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这要求组织选择正确的目标,致力于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情;效率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这要求组织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和行动路径,以求比较经济地达成设定的目标。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效益,而对于高效益的追求也会驱使组织提高效率,使资源流向能带来效益的组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单纯只重视效率或者效益的管理,都会给组织带来不良后果。

有效的管理必须同时具有效率和效益,两者缺一不可,但效率与效益相比较,效益是第一位的。仅注重效率而不注重效益,就会导致碌碌无为;仅注重效益而不注重效率,则会得不偿失。一件有害于目标实现的事,效率越高、完成得越好,只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把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做得很完美,也无多大价值。因此,有效的管理要求我们首先做对的事,其次把事情做好。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既要在每一个环节上讲效率,更要在制定具体的目标与计划时讲效益。

在日常管理中,人们无法获得良好管理效果的重要原因往往是人们只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譬如,有的政府部门只重视如何根据各种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保持正确的方向,而不重视提高办事效率与寻求科学方法,以至于常常错失最佳时机或难以达成预期目标;有的企业则常只注重效率而忽视效益,极端追求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虽然大幅提升了员工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大量生产出来的商品却不是市场所需要的,以至于库存积压、债台高筑;有的人天天忙碌而缺乏人生目标,或者理想丰满而欠缺有效行动,以至于长久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有效的管理要求同时关注管理的科学性、道德性、艺术性,分别强调的是客观自然、主客关系、主观感受,分别注重的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理念。科学求真,“由知,而信,而行”;道德求善,“由信,而知,而行”;艺术求美,“由行,而知,而信”或“由行,而信,而知”。由此可见,有效管理的本质就在于“真、善、美”的统一,“知、信、行”的协同。管理涉及待人、接物、处事等方面,而其切入点是人,因为管理都是通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展开的,把握住人性也就把握住管理的本质。[1]

总之,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把效益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兼顾效益与效率,做到有效益和高效率地运用组织资源达成组织目标。成功的管理不仅要确保“做对的事情”,而且要竭尽所能地“把事情做好”。有效的管理就是“做好对的事(to do right things right)”。

为了高效地达成组织目标或个人目标,组织或个人都应努力提高组织管理或自我管理的有效性。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效的管理可以学会吗?德鲁克通过长期的探究,发现有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过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他认为,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是可以学会的,但习惯的养成必须依托反复的实践与练习。他进一步指出,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维上养成五种习惯,这也就是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见表3.1)。

表3.1 管理者卓有成效的要素

资料来源:彼特•F.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1—23(略有调整).

注释

[1]项保华.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