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准确就业信息对择业工作有影响吗?,就业信息的筛选与运用

不准确就业信息对择业工作有影响吗?,就业信息的筛选与运用

时间:2022-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时,可把握以下几点。就业信息是否准确,是择业人员做出决断的关键参考。信息不准,会给择业工作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如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前夕,许多大学生得到“海南特区需要大量人才”的信息,纷纷前往海南,掀起了“百万大军下海南”的高潮。因为海南建设伊始,许多工作还未开展,所需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上都是有限度的,由于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大部分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一)就业信息的筛选

高职毕业生在择业以前,必须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但要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更要弄明白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特点、性格特征、基本素质、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判断这条就业信息是否适合自己。

1.专业性

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择业中比其他非专业人员更具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专业是否对口,往往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中的一个共同标准。

2.兴趣爱好

近几年来,毕业生择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越来越多,如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去做营销、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去做管理等。放弃专业固然可惜,但兴趣爱好是一个人工作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毕业生在选择自己爱好的职业前,应该了解自己的能力,这里讲的能力是指除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等。除去专业知识后,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将是能力的竞争。

3.性格特征

性格特征也与职业信息的选择有关。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好静不好动的人,面对两条就业信息——一个是办公室文员,一个是营销代表,那么前者更可能是你的选择。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来选择自己所适合的就业信息。

另外,你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要求,如对用人单位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的要求等,在各种就业信息中选择出有利用价值的、适合自己的信息。

(二)就业信息的利用

在已经收集到的大量就业信息中,由于信息的来源和获得的方式不尽相同,其内容必然是杂乱的、相互矛盾的,也难免有虚假不实的。求职者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筛选、整理、鉴别,取其精华,使信息准确、全面和有效,更好地为自己择业服务。在对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时,可把握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选择

把那些从非正规渠道得来或几经转达而未经证实的信息与有根有据的信息区别开来。前者有待于进一步证实,后者则可以作为自己择业的参考依据。当然,在对信息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来分析,看看自己的情况与哪些信息更吻合,哪个单位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等。

2.对有关信息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分类

就业信息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有的是关于就业方针、政策方面的信息,有的是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信息,还有的是关于用人单位对所需求人员的素质要求方面的信息,等等。

3.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

分析就业信息有三层含义,介绍如下:

一是要识别真假,做可信度的分析。就业信息是否准确,是择业人员做出决断的关键参考。信息不准,会给择业工作带来决策上的失误。如海南经济特区成立前夕,许多大学生得到“海南特区需要大量人才”的信息,纷纷前往海南,掀起了“百万大军下海南”的高潮。其实这种信息是不准确的。因为海南建设伊始,许多工作还未开展,所需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上都是有限度的,由于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大部分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一般来说,学校毕业生就业机构提供的信息可信度比较高;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因为受时间性或广泛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核实,才能判断其可信程度。

二是要进行效度分析,对信息的可用性进行鉴别,要看这条信息能否为己所用。比如,自己所得到的信息是否是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的等。

三是信息的内涵分析。信息的内涵包括用人单位的性质、要求以及限定条件等。

4.及时反馈

当你收集到信息后,一定要尽快分析处理并及时向信息发出者反馈信息。只有及早准备、尽快出击,才能在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争取主动,真可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就业信息对毕业生来说十分宝贵,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后若能及时进行分析,有助于在择业中做出正确选择。

总的来说,在做好信息准备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要注意信息的广度、效度和信度。广度是指扩大信息渠道,多方面、多角度收集信息,增加信息量;效度是指信息的各种要素是否齐备,尤其是时间上的要求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要素是否清晰;信度是指信息的可靠性。一般来说,学校、系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信度较高,家长和亲友提供的信息效度较高,而同学之间就业信息的交流则扩大了信息的广度。

二是要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所谓内因,就是学生选择职业的自主性。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可以说,选择职业就是人生的紧要处之一,应当由学生自己决断。因为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能力已基本形成,完全可以自主择业。所谓外因,这里是指学校、家长、同学的帮助和影响。在分析信息、拟定和选择职业目标时,多听取亲友、老师、同学的意见,可以使决策更加正确和可行。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大学毕业生既要防止“固执己见、盲目择业”,也要克服“人云亦云,依赖他人,缺乏主见”的缺点,力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择业目标。

三是要做到果断、灵活。由于确定决策与实施决策间的时间差,客观形势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变化很大,这就需要大学生果断、灵活地进行决断。在这个阶段,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作用凸显出来,而家长往往鞭长莫及。例如,在一次北京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由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需要学生当场决断,及时签订协议书。很多同学在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的帮助下,果断地决策,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也有不少同学犹豫不决,想先征求远在他乡的父母的意见后再说,结果失去了择业的良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